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君德 《人大研究》2001,(11):38-38
1.新闻舆论对司法监督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 ,避免主观片面地追求“轰动效应”。新闻舆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直接影响到千百万人的思想、情绪和行动 ,对社会产生极大地影响和作用 ,因此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遵循新闻规律。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与特征是 ,用真实、客观、新鲜、有价值的事实来说话 ,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评价来体现传播主体的价值趋向。在开展对司法监督中一定要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地反映司法活动的本来面貌。公正是司法工作人员依法办案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新闻舆论对司法工作监督应遵循的原则。我们知道 ,司法案件的当事…  相似文献   

2.
侦查行为是否成立问题就是侦查行为事实评价问题,侦查行为成立必须具备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我国应该建立以宪法为龙头,以刑事诉讼法为基准,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审前相关行为的司法控制体系,根据其刑事诉讼行为性质,建立和完善司法审查和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3.
私分国有资产罪的认定涉及与贪污罪的区别、实行行为的认定以及犯罪的叙事建构等若干问题。实践中,基于对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评价、对案件事实本质的认识偏差、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这一定罪基本规则的违反,以及不同的案件事实的叙事建构,而易导致定性失当。应抓住以构成要件事实为主体的案件核心要素,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全面而客观地描述案情,作出合法合理的规范评价,避免重复评价,科学地叙事建构,才能准确定罪量刑,才能更好地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才有利于提高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4.
一般人们将“科学认识”、“事实判断”、“真理”、“实证分析”与“事实”、“客观”作等价的思考,而把“价值评价”、“价值认识”、“价值判断”、“规范分析”、“善、美”、“主观”与“价值”给以并列的联想。这里,用语的准确性可以商榷,重要的是必须将事实与价值区分开来。由于过去我们在理论上一贯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强调从客观,从客体出发,以达到符合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属性、关系和规律的真理认识,追求彻底客观化,不掺杂主观成分的理想目标,这种区分人们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正由于这一  相似文献   

5.
审讯是一种法律行为,其核心是证据。证据是用以证明未知事实的已知事实。诉讼证据是进入了司法程序在庭审中能公开使用的司法证据材料。诉讼证据根据线索可分为涉嫌证据、控辩证据、判决证据。证据场是以案件事实为引力内核所形成的各类证据事实构成的一种社会场的基本状态。案件卢实一经发生,其客观证据场就已存在。人们对其的认识活动形成主观证据场。证据线索引导案侦实践和取证的方向。审讯的法律内核是以涉嫌证据为起点,形成确实充分的证据体系为终点的侦查活动。  相似文献   

6.
行为人主观状态是否具有恶性是判断犯罪是否成立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判断主观状态是否具有刑法否定之恶性是附随于对行为客观特点的判定的。在司法实践中,一行为客观方面的特点被确定后,依一种"归属律"的操作手段将此行为归属于或善或恶的目的之下,如此,行为是否有罪才能得到认定。笔者试图通过对犯罪构成主观状态认定的"归属律"特征的探讨,改变将犯罪成立的抽象标准与认定诸要素的技术手段这两个实际上应该分开的问题混杂在一起的错误认识,希望通过这种探讨能够革新我国的刑事司法观念,减少刑事司法中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证据的关联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理论月刊》2007,(2):132-134
在诉讼活动中对两个事实之间有无联系、联系程度的最终确认,与认识主体的认知过程直接相关。通过证据立法对关联性作出明确的界定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障碍,而企图从理论上对关联性制定明确的标准则是迄今为止未能实现的愿望。但将抽象的属性尽可能细化,对司法实践却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一个具体的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关联性,应当被理解为六个字:内在、客观、必然,即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应该具有内在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妨害公务罪主观方面的认定存在诸多争议。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角度分析,妨害公务罪中的“故意”应当包括间接故意。对于行为人“明知”公务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活动,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明知阻碍对象的特定身份;二是明知执行公务的人员正在依法执行职务。若行为人对公务行为的合法性存在认识错误,理论上有四种观点:“法律认识错误说”无法妥善处理合理的认识错误问题;“事实认识错误说”会造成司法实践上的困难;“客观处罚条件说”与立法目的不符;“二分说”更具合理性。基于上述标准,对不具备妨害公务罪主观方面的具体情形进行类型化梳理,对于准确界定罪与非罪,进而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具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宋代统治者历来重视法律、以法治国,南宋时期进一步提出了"执政者务以民事为急"的司法理念,创造给断由制度以保障婚田诉讼中司法公正的实现。断由是当时从县到州府、路各级官府裁断婚田诉讼的结案文书,包括案件事实、适用的法条、断案理由等三方面内容。断由在供上级法官复审案件方面具有强大的司法证信作用,给断由制度客观上保护了诉讼当事人的实体性财产利益以及程序性诉讼权利,推动了当时司法的释法说理,促进了南宋司法职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枉法裁判罪     
枉法裁判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其主观方面是故意。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工作秩序。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违背事实指违背已查明的案情事实。枉法裁判指违背法律规定故意作错误的裁断判决。《刑法》第399条第2款规定:“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11.
许身健 《求索》2022,(2):165-175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作为两套评价标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着眼点不同,一个更多在法体系内展开评价,另一个则是超越法体系的判断。联系在于社会效果的判断并不是一种任意的非法律性判断,它仍然要建立在法律效果评价基础上,亦即要以司法裁判的“实体裁判质量”作为参照基础。构筑于“法律效果”基石上的司法裁判在回应社会期盼时“力有不逮”,这已凸显于司法改革进程中诸多方面。实体法规范结构中的事实与规范的绝对分离,及该结构对诉讼目的之影响,导致了诉讼与纠纷之间内存的张力具有内在恒定性。“从规范出发型”的司法裁判方式可以从“以事实出发”的司法裁判方式中获得有益借鉴,进而提升和实现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评价法学自始面临“价值评价客观化”这一理论难题,该难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事实与规范、存在与当为之间的关系。由于“价值评价客观化”同时涉及规范与事实这两个面向,因此通过类型思维来衔接规范与事实,实际上实现了价值评价的相对客观化。法律诠释学意义上的类型思维是将法律适用视为事实与规范的调适和等置的过程,这意味着从法律的目的出发,借助“事物本质”来比较事实与规范所表征的意义,进而建构规则体的意义脉络,使得价值评价奠基于这一“法律上的结构类型”。类型思维是在对概念思维和具象思维的批判中完成自身理论建构的,其认为前者失之于法律规范,后者失之于个案事实,而由于结构类型比规范更具体又比个案更抽象,因此弥合了规范与事实的张力并成为二者的中介。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证人证言认定案件事实,需要经过证据准入和评估两个阶段,主要围绕证人证言的可信性审查展开。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言可信性的质证存在证人不出庭、质证能力低、质证运行差、质证后不评价和忽略非语言行为等问题,导致证人证言可信性审查不足,庭审质证虚化,案件事实认定不准确。应从“证言三角形理论”分析证人证言的形成机制,明确证人证言可信性的内核,进而确立证人证言审查重点,即证人证言的法律可信性、逻辑可信性和补足可信性,并设置“三步走”可信性审查模式,以弥补现有证言可信性审查的不足,提升案件事实认定的准确率,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举证责任、对抗制和诉讼期间等的分析,提出了对“以事实为根据”原则的新认识,即要求司法运作只能将客观事实作为定案的唯一根据,是难以完全实现的。但这并非意味着否定该原则,而是强调在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指导下,将以客观事实定案作为司法理想与目标,努力使所认定的事实尽可能接近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5.
间接正犯的正犯性的各种学说对于解释间接正犯均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间接正犯的正犯性必须立足于构成要件,着眼于实行行为,根据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从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两个方面加以展开。从主观方面讲,间接正犯的正犯性表现为主观上实行犯罪的单独性和实行罪过的独立性;从客观方面讲,间接正犯的正犯性表现为实行行为自然构成的复合性和规范评价的整体性及因果关系自然构成的间接性和规范评价的直接性。  相似文献   

16.
危险驾驶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新罪名,从5月1日实施以来,理论界对于危险驾驶罪特别是醉酒驾车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论证,但依然存在着与实务脱节的事实。司法实践中,对醉酒驾车的司法认定存在着不少争议的问题,如自首的认定、当场逃逸的推定、构罪的证据格、量刑等。本文以2011年以来浙江省丽水全市危险驾驶中醉驾案件为样本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上将强奸罪定性为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性交的行为。司法实践中,此罪认定的关键在于对行为的性质和因果关系的判断。从因果关系看,妇女体内有精液与强行性交行为并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不能因此推导出发生了强行性交行为,只能说明男子使用了其他违背妇女意志的方法使精液进入了妇女体内。在强奸罪客观行为的认定中,将"男子以非性交方式使精液进入妇女体内"的行为排除在了强奸行为之外,应当将其评价为强制猥亵妇女的行为。强奸罪与强制猥亵妇女罪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在主观和客观方面存在明显的界分。  相似文献   

18.
该文主要论述了以驾车撞人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和交通肇事犯罪在客体和主体方面有一致性,其犯罪的客观方面有交叉和相似之处。但是,其主观方面却有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陈文华 《青年论坛》2010,(3):113-117
从本质上讲,民间规则是民间现实生活的规范性表达和浓缩,是民间社会据以判断是非的行为标准。依据民间规则的功能,可以把民间规则分为事实判断型民间规则、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合型民间规则以及价值判断型民间规则。与此同时,案件的事实也可分为作为适用法律的前提的事实与作为判断是非标准的事实。在司法过程中,事实判断型民间规则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合型民间规则对于案件事实认定才具有意义,而价值判断型民间规则却没有此一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价值体系由主观目的价值、实践评价价值和客观功用价值构成。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市场中的不利处境,决定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中小企业政策法规的主观目的价值目标。中小企业政策法规的实践评价价值目标是由自由与秩序、实质公平与社会效率构成的统一整体。政策法规的客观功用价值是其自身具有的权威性和实施机制。中小企业政策法规因缺乏一般法律所具有的法律责任规定,应提高政策法规制定的民主性来促进其客观功用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