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佟斐 《理论月刊》2010,(7):31-33
自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新理念和"统筹兼顾"的思维方式就逐渐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和主旋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在协调阶层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科学发展观无疑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中华与和谐世界等理论的提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中华与和谐世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赵斌 《政策》2009,(2):11-15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毫不动摇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同时.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切实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环境保护实现新跨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海芸 《前进》2009,(6):24-25
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担负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维护和谐、促进发展的重大使命。要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功能,积极协调和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广泛调动积极因素,有效化解消极因素,全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认识和处理好发展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以及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是人自身特别是青年的身心和谐。人生存于世界,需要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己身与心三重关系。在这三重关系中,人的身心是否和谐决定和制约着人和人关系是否和谐,而人和人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又制约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必须全力塑造青年一代健全的身心和人格。  相似文献   

7.
促进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之间关系的和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五大关系总体上讲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着影响五大关系和谐的诸多消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整合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的利益,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政协工作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促进发展作为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一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包容协作优势,促进和谐发展。政协工作要做好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  相似文献   

9.
刘长军 《传承》2012,(1):49-49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凡认识不到位、学习不扎实、实践不深入者,皆为对科学发展观的“矮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将学习实践活动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动力,防止出现“矮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地方人大深入学习实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不渝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理念寓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始终;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人大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拓展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式,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郭永坤 《协商论坛》2008,(11):55-55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领导干部作为实践和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必须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政绩观,提高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太祥 《世纪行》2009,(6):34-34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新要义.也是推动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齐心协力保增长、群策群力保民生,同心同德保稳定,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建言献策,为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周伟光 《传承》2008,(22):38-39
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催生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建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和谐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建立,社会和谐要求的提出,使我们的发展目标由实现小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4.
刘惠贵 《江西政报》2007,(20):47-48
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和谐社会是近几年耳熟能详,深入人心的几个词语。在三者的关系中,彼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正确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判权,无疑在落实科学发展,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应该也可以是大有作为的。基于这一思想,县人民法院就全面加强和谐司法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司法水平,有效发挥人民法院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作为,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两大主题或两大战略任务。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当代中国的本质体现,是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和谐的前提。推动科学发展,是在推动最大数人利益最大化的意义上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在促进不同利益关系协调共赢的意义上的和谐。实现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同时科学发展观又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方法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单纯同一走向分化互动。科学发展观首先肯定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分化互动的历史进步性.然后又重点解决两者互动之后出现的社会结构不平衡问题.在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达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苗凌云  王青山 《传承》2009,(12):46-47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必须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胜男 《思想工作》2005,(10):19-19
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也是我国新世纪进入新阶段的新发展观。温家宝总理在中央举办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曾进一步指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催生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建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和谐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建立,社会和谐要求的提出,使我们的发展目标由实现小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泉港区劳动保障局坚持把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泉港的重要抓手来抓,取得了较好效果。其中,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获得市级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泉州弘耕鞋材有限公司、泉州福泰皮革有限公司获得园区内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