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社会本土化与民主化的发展,特别是选举的全面展开,台湾民意走向成为影响两岸关系政策的重要因素,台湾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心理成为制约与影响两岸政治谈判的重要因素.目前,台湾社会主流尚不支持两岸开展政治谈判.在大陆崛起的背景下,台湾民众 焦虑感上升、自信心丧失,对两岸政治谈判抱有疑虑甚至充满恐惧,视政治谈判为统一谈判.其根源在于台湾社会尚未树立正确的两岸观.  相似文献   

2.
台湾政坛被描述成"蓝天绿地",这基本上代表了当前台湾的政治对比现实。台湾政治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血缘文化纽带关系与台湾人的本土化倾向之间的矛盾,几乎所有台湾民众内心都有这两方面的情节。从其竞选和执政的政策特点来看,无论泛蓝阵营还是泛绿阵营,都试图贴近两者之契合点和中间地带,以获取民意来获取并巩固政权。本文将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的角度,结合台湾蓝绿阵营民众的具体政治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做好"大三通"时代的对台统战工作,关键是增强台湾当局与民众对大陆的心理认同。当前,主要应从打造维护台海形势稳定的法律框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加强高层交流、经贸合作、文化往来和军事互信等方面着手,来维护台湾人民的利益,打击岛内外"台独"势力,不断增强对台的心理约束力、心理吸引力、心理感召力、心理渗透力、心理内聚力和心理威慑力。  相似文献   

4.
台湾民众统独心态的形成和变化受着特定时空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殊的历史境遇使台湾民众产生了浓重的悲情意识和台湾情结;两岸长期敌对和分隔状态使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产生疏离感;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使台湾民众形成自我优越感;“台独”成为台湾当局主流意识形态,严重冲击和操控着台湾社会心理。未来存在诸多促进民心向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心理基础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因此,台湾问题是台湾的民心取向问题,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问题。面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在中国国家认同上的错位乃至危机,推进两岸经济交流,加强两岸相互了解,塑造两岸共同记忆,厚植两岸共同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中国国家认同的元素,才能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生是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的,既包括民众的心理,又包括群体心理和群体心态。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是民众心理的折射。群体心理所具有的特征成为群体性事件中的非理性网络舆情的加速器,群体心态使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展呈现复杂多变之势。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经新闻报道后在民众心理上具有冲击性和高敏感性,观察我国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新闻报道对事件的发生及事态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通过对民众心理的刺激和影响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民众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做出何种心理与行为反应,是贯穿危机管理的一个关键性的变量,其中脆弱性是常见现象。在公共危机事件本身的危害性和政府应对能力一定的条件下,危机的实际损失将主要取决于民众的脆弱性状况。化解民众脆弱性,要重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心理契约:危机前通过制度和文化建设,以铺垫危机心理契约的建立;危机中透明公开,积极行动,满足公众期待,以巩固危机心理契约;危机后抓住关键节点,心理救治,不断学习和改进,以促进心理契约的升华,从而化解民众脆弱性,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民众政治心理的真实写照。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与追求、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对红军的认同和信任、对革命斗争的支持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正确把握民众政治心理,是革命形势研判和政治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有利于革命思想的宣传和革命事业的动员。把握民心向背、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青年代表着两岸关系的未来,探究台湾青年的政治心理,对于促进对台青年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受独特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岛内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台湾青年形成了其复杂而又矛盾的政治心理:政治效能感低,不愿参与政治,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关心公共事务;"台湾认同"又是其主流意识,此外也渴望政治昌明,淡漠"政府权威"。两岸尚未统一的状态对台湾青年的身份认同有着重大影响,但岛内现实政治状况是台湾青年政治心理形成的根本因素。两岸同文同种,应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培植台湾青年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携起手来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台湾社会的特殊历史发展轨迹造就了台湾人独特的心理性格之一——"悲情意识"。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原因台湾至今仍与祖国大陆分离,造成两岸之间隔海相望,民众缺乏交流,产生一定的隔阂,而音乐是时代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往往具有时代的烙印,闽南语歌曲作为台湾社会广为接受并传唱的流行音乐,透过不同时代的闽南语歌曲,从其悲凉伤感的曲调和字里行间透着哀怨凄美的歌词中深刻地感受台湾人心中所流露出的悲情意识,有助于祖国大陆民众增强对台湾同胞的了解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王桂娥 《理论前沿》2006,(11):32-33
心理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心理文化对创新思维的影响是双重的。发展先进文化,提高民众的主体性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汶川震后的灾难心理救援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害带给灾区民众的各阶段的压力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此次地震灾害心理救援的基本对策,以期灾难发生后能快速实施心理救援和救助,减少灾民的心理痛苦,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4.
自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进入了自1949年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与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部分民众的国家认同却存在缺失的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发展轨迹,在探寻台湾部分民众国家认同缺失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可以从器物、制度、价值观三个层面上构建台湾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以来,大陆推出了一系列惠及台湾地区农民、渔民、学生、商人、医生等各界人士的新举措,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增强了大陆对台湾的影响力,赢得台湾民众的好感,有助于培养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为两岸最终统一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根深叶茂,大多数台湾民众在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叙事中理解和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记忆。但是,在复杂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台湾民众的社会记忆与大陆民众的社会记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台独"势力的操弄下,台湾民众中华文化的社会记忆有逐步淡漠的趋势。因此,在两岸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唤醒两岸同胞共有的中华文化记忆,构建两岸同胞共有的新的社会记忆,消解两岸同胞差异性的社会记忆,对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期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探讨政府与民众之间政治心理关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了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最具破坏性的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等灾害,已经造成万余民众丧生和失踪,数十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严重冲击了民众的正常生活,产生强烈的社会心理震动。关于日本地震灾害研究,学术界一向侧重于地震预测技术、救灾体制、新闻报道和灾后重建政策领域,专门研究日本震后社会心理嬗变的学术成果尚不多见。尤其是此次日本大地震的剧烈程度和影响深度,使得震后日本社会心理整体性变化和社会心理重建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试图通过学术文献分析和相关新闻报道解读,概括梳理日本震后灾难心理的表征及其影响,进而探讨对中国社会心理建设和灾后心理干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校园暴力已经逐渐成为政府和民众所关注的特殊社会现象。在此,以一个真实的校园命案肇事者在案发前一天的三个心理测量量表分析为例,证明心理测量是预防校园暴力犯罪的可靠方法,提出要重视心理测量的工具性,因此,要重视它在校园暴力犯罪预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因此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此时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十分必要。对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诸多模式进行梳理与比较研究之后发现:预防性“医学一心理一社会”多维系统化的心理干预模式应是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征的综合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