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台湾高山族的居住类型、居室结构与布局等方面的内容,系统总结了明清台湾高山族居住民俗文化的历史特点与文化特色,并与南方其它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作了相应的比较,就居住民俗文化与社会历史条件与生态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探索,进一步阐明了地区民族居住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历史透视,提供了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依存并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随着工业经济的到来,人类历经数千年从原始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的传统农耕文化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组织结构等基本条件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破坏,把曾是农耕社会基本组成部分的传统农耕文化体系割裂得支离破碎。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开始缺失其固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需要,蜕变为功能萎缩、形式缺损、位置边缘的“人类文化遗留物”,逐渐淡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舞台。  相似文献   

3.
卢倩 《淮海论坛》2013,(4):18-20,11
我国有大量的工程项目位于多民族地区,在因工程项目而搬迁的移民中,少数民族移民占相当比重。民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文化多元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工程移民尽管是一项经济性活动.但其内涵和外延并不局限于经济行为.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复杂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条件下。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建筑不仅是人类的居所,同时承载着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追求,不同地区的建筑因地理条件、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楚雄地区山势险峻,江水环绕,彝族民众大多分布在海拔两三千米的山区或半山区,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彝族别具特色的民间建筑。楚雄彝族的民间建筑取材天然,建筑形式简单质朴,自然环境和建筑物有机融合,建筑物在完成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从形式和思想情感方面散发出浓浓的艺术气息。  相似文献   

5.
中国旅游业综合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迎华  朱竑 《思想战线》2004,30(6):130-133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旅游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生产中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旅游业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地区经济状况(地区经济收入、外汇收入、就业率、居民生活水平等 )、社会文化 (价值观念、语言、服装、家庭结构等 )、自然环境 (土壤、水质量、空气质量、绿化率 )等方面的发展态势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深入 ,据不完全统计 ,自 1980年以来发表于旅游学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人文地理…  相似文献   

6.
构建武陵经济文化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地区是指的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区。构建武陵经济文化旅游圈是区域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武陵地区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该地区加强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还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建立武陵经济文化旅游圈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这一地区有相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已形成初步共识和愿望,近几年来基础设施的改善为该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7.
云南虽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其地域的隔离和封闭的自然环境在技术手段等条件落后的过去制约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这些因素恰恰造就了云南文化的丰厚积淀,从人类早期开始到现代社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文化形态得以较完好地保存下来,孕育了古老而充满生气的独特历史文化。近年来民间投资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鼓励和发展民间投资是未来经济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途径。而云南民间投资无疑对发展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地区的经济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播、保护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朱洋洋  李纶 《前沿》2013,(10):167-169
彝族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耀眼明珠,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综合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传统文化、交通地理、审美心理、历史战争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并不断发展演变的,同时彝族服饰也是在以实用功能和心理满足为目的的基础上不断变化的。凉山彝族男下装在不同方言区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三种主要形制。寻求彝族男下装不同形制的缘由可以从新的角度完善凉山彝族地区的服装文化史,加深彝族服装所体现的凉山地区物质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仅可以提高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还可以拉动区域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环境可以塑造人,环境可以陶冶人,环境可以影响人,环境可以给一个地区创造良好的发展资源,这是北京市丰台区南宫村人十几年来用先进文化改造环境的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10.
泸沽湖景区因其迷人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民俗文化而享誉全球。景区地跨川滇两地,由于当地政府对所辖湖区的旅游开发理念、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同一湖区在川滇两地的具体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本文试图从该地区少数民族特色舞蹈的视角来探讨湖区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对当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瓶颈进行分析,探讨泸沽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长足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自然、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缺陷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扩大,影响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存发展安全,也对长江、珠江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的补偿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应开征生态税,实行生态转移支付,以改善西南喀斯特地区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农业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在我国部分贫穷的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还没有摆脱依赖自然资源生存的状况,加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污染向乡村的转移,自然生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扎实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应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可持续农业,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健全法律监督机制,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奇 《中国发展》2001,(1):28-32
本文认为,人类文明的演替与社会进步从来都是与产业结构的创新密切相连与互动的.传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是在强调对自然的索取以增加经济总量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种产业结构一方面推动着人类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诸多的如资源与环境等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源于对过去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因此它要求重新审视传统的产业结构.作者认为,面向可持续发展,应补充以维护与改善环境为目的的第零产业,和以减少废物排放为目的的第四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产业结构体系.与传统产业的形成比较,现阶段第零产业与第四产业的培育更需要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包括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求在旅游开发进程中坚持文化完整性、重要生态过程持续性、生物多样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发展。潕阳河流域及镇远县具有极高品位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料,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突出天然和本味特色,同时要注意区域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机协调与相对平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状况等多种特殊性因素,西部欠发达地区法治建设目前应重点就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处理好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关系、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与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法律制度创新。同时,应着力培育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6.
确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丰富时代性先进文化资源,兼顾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团体、学校、图书馆、公共传媒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健康影响,营造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重视文化养成教育,培养公众的健康主体人格和现代化品质,提高国民文化生活的品位和质量,推动文化、人和社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使云南特困民族地区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区域。家族血缘性、传统习惯法的存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精神文化对农业发展模式的制约等诸多相关因素的作用形成了这一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主政治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的特殊性;而文化选择机制的作用、传承文化场转换、替代则直接造成这一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福建龙岩与江西赣州区是原中央苏区,地处农林复合经济区、红壤区和生态脆弱区,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妥善处理生态与发展的矛盾、化解农地与林地的利益冲突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本文以农林复合经济区口粮田建设调研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红壤区的资源特征,研究了粮食主产区建设与非主产区建设,生态退耕与耕地开发,崩岗治理与冷浸田建设和低效林地改造等问题,最后提出了系统推进土地质量建设,发展省力农业,加强农林经济复合区口粮田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朱国良 《青年论坛》2014,(6):108-112
用法律手段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是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也是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首先是由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发达国家中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相对较弱.比较法视阈下,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尽可能既要与现行国内国际立法实现有效对接,又要坚持立法重构,以有效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传承、记录、整理和汇编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化賩":丽江古城纳西人社会整合中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整合及文化融合的要求,使得丽江古城纳西人的"化賩"发展到现在由原先单纯以金钱储蓄和物质互助为目的而自发组成的民间金融互助组织,演变成不同社会群体为社会资本而构建一个新的逾越家庭、家族、民族和地域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一民间组织在转型期对社会整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是纳西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