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将剩余价值概念简单地等同于剥削。按照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从"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价值"、"劳动力抽象取代劳动抽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这三个"取代"来理解剩余价值的哲学含义,从"不变资本向可变资本转化"、"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向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力转化"和"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向相对于生产力的剩余价值转化"这三个"转化"来理解剩余价值的经济学含义,从"二生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和"二分矛盾"(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中,将剩余价值认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2.
论剩余价值范畴从哲学含义到经济学含义的推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不变资本向可变资本的转化"、"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向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力的转化"和"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向相对于生产力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入手,将剩余价值范畴的哲学研究推进到经济学研究,是继承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研究建立剩余价值哲学以及从学术上彻底否定"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从1987年《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公开发表起,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经历了30年的学术历程,从起始对所谓"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破",一步一步走向剩余价值哲学的"立"。首先从"劳动力价值等同于生活资料价值"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两个传统观念取得突破,然后延续列宁和卢卡奇这两位哲学巨人的思想方法,进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和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再由两个基本范畴和两对基本矛盾形成了剩余价值哲学的本体论以及范畴体系。剩余价值哲学有"劳动力价值二重性""剩余价值二重性""分工与分配基本矛盾""剩余价值哲学历史观"等10个创新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4.
李松龄  岳文焕 《求索》2010,(9):33-34,164
资本利润来源于商品价格和价值的背离。单个商品价值不分割为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管理者的劳动、劳动力的交换、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是获得物质生产部门剩余价值的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曾非常谦虚地谈到,他的理论是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科学内容而成的。他的新发现仅仅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就是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理论中最亮的亮点,而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又是这亮点中的重要光源。   当时,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为了揭露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在提出这一理论时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叙述方法则…  相似文献   

6.
一些早已定论成为基本常识的问题,遇到新的“挑战”,成为理论界争论的新课题,这是理论发展史上常见的情形。比如:马克思主义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前两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但是最近有的同志连续发表文章,认为剩余价值学说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应“包含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见《光明日报》1584年7月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告诉我们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发生价值增殖,而可变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雇佣工人的劳动,不仅再生产出可变资本的等价,而且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是可  相似文献   

8.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因此,一百多年来,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受到最多、最尖锐的攻击,但每一次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而告终。近年,我国有一些人在“批判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名义下,批判马克思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另有一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宣称:在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了。曾任我国驻英大使的柯华先生,竟然在马克思墓前宣布:“当今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利润,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明创造,而不是传统观念的工人劳动剩余价值。”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温价…  相似文献   

9.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资本家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开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相似文献   

10.
<正>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大卫·李嘉图在研究经济制度时,提出了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精辟观点,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不懂得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因而不能解决价值的实体、源泉和如何确定价值量等问题,更不能正确回答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资本家的利润从何而来的问题。马克思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事业。他首先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说,这“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  相似文献   

11.
左建华 《新东方》2001,10(4):27-30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在任何社会,劳动者都只能占有和消费劳动力价值,而剩余价值必须集中起来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只不过不同社会制度中剩余价值的集中方式不同而已。要改变收入分配现状,只有加快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和社会投资机制越健全,剩余价值直接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支配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虽然过去了140年,但迄今仍然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创造、表现形式、分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剩余价值学说面临着诸多现实的挑战.当代人应该创造性地去理解剩余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13.
资本和剩余价值均属商品经济的范畴,它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商品经济统治地位的确立而确立。资本和剩余价值均具有两重属性,即一般性和特殊性。深刻认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属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知识经济条件下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特别是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理论界存在的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种观点 ,阐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重大进展.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考察了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对象化劳动、资本家的管理劳动、金融资本是否创造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的三大严峻现实挑战。如何回应这些现实挑战是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对象化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混淆劳动质与劳动量是对象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错误根源。其次,资本家的管理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必须相对于必要劳动时间才存在,资本家的时间是无法分离出必要劳动时间的自由时间,所以资本家的管理劳动是具有阶级对抗性的自由活动。最后,金融资本不创造剩余价值。金融资本是处于流通领域中的作为资本的商品,金融资本同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无关。金融资本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劳动和价值创造特点的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剩余积累论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劳动和价值创造特点的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剩余积累论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公有制权利体系理论是当前研究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包括劳动力所有权体系和生产资料所有权体系两方面的内容,但后人把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等同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直接造成了对马克思公有制权力体系理论的误读:将公有制等同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否认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将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种误读反映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是劳动者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社会主义改革就是通过建设民主法制,促进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权的实现,并根据这两个权利来控制和监督行使占有权的国家和其他机构,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