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协,南朝时官居县令、郡守、中书通事等职。他19岁时考取功名入官场,任扬州议曹从事。为人正直、处事公道的他,立志修身操守、廉洁从政、绝不贪占,深得府衙同僚好评,不久官升安都县令。他到职后,把县里积案卷宗全搬出来,逐一审阅。县衙的人私下说:“惊堂木一响,雪花银万两,县太爷升堂审案,就要发财喽!”  相似文献   

2.
有一则历史故事:唐玄宗天宝年间,神泉县有个姓张的县令,到任第二天,就亲书一匾“清高廉明”,恳挂于县衙大厅。一月后,县官又贴出一告示:“某月某日,是本官生日,请互相转  相似文献   

3.
5敌我交战一月有余,倭寇死伤惨重,退缩河东不敢轻易出战。一日,张德带上一把古剑前往县衙拜见王县令,请求由他率兵过河"宜将剩勇追穷寇"。王县令的确很欣赏张德的果敢和勇猛,然而两军对峙力量悬殊,我方短刀短棒、弓箭石块,  相似文献   

4.
江宇 《今日浙江》2016,(15):62-62
《梁书》中记载着一个顾协“棍打送礼人”的故事。讲述的是顾协初任安都县令时,审理了一起皮毛作坊掌柜武同状告县衙差役蔡法度的积案。武同重掌作坊后,对顾协心存感激。  相似文献   

5.
风雨沧桑闹春耕十里荷在河南省内乡清代县衙“古代县官职权”展室里,有县令“打春亲耕”的泥塑场景。这是古代闹春耕农事习俗的一个真实的缩影,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封建社会,农业的丰歉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  相似文献   

6.
《新唐书·循吏传》中载有何易于其人其事。他是唐太和年间益昌(今四川广元市南)县令,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有一天,利州刺吏崔朴率领宾客和随从泛舟春游,船到益昌,命随从到县衙索夫拉纤。  相似文献   

7.
清朝时期,安徽霍邱县有个平民百姓,名叫范寿子,家贫如洗,其父无奈将他入赘到一顾姓人家做了女婿。范寿子在到顾家的第二年正月十四日突然去向不明,大家四处寻找,不见踪影。范父怀疑其子被害,屡次到顾家吵闹。顾家有一义子,名杨三,性情暴躁,对范父颇为无礼。于是,范父一张状纸告到县衙。县令王某,虽多次审讯,但仍弄不清其中的原委。恰好此时衙门里雇了一个奶妈,与顾家同村,县令就向她打听是否知道顾家女婿的事情。奶妈回答:"听邻居说,好象是因通奸被人杀死。"王县令将此话记在心中,每日严刑拷打杨三。杨三最终供认:因与顾氏通奸,便出主意与顾氏母女将范寿子打死。又叫了顾氏的弟弟和一个雇工,一起把尸体砍成八块,放进锅里熬成汁,泼到土坑里。将骨头烧成灰,以此毁尸灭迹。众人口供相  相似文献   

8.
葱葱柏树林     
在小城工作了十多年,最使我迷恋的是那两岸的柏树林。那郁郁葱葱的柏树,亭亭玉立,一片碧绿,每当我乘船穿越江中,就像是穿越一道悲翠长廊,美不胜收。柏树林岂止是我迷恋,所有巴东人都迷恋。相传北宋年代,寇准初任巴东县令时,见山上草多树少,一边劝说人们植树造林,一边自己亲手在县衙院子里栽下了两棵柏树。两棵柏树长得笔挺端直,像撑开的两把伞,十分好看。柏树耐旱,崖上能长,坎边能长,石坡坡上能长,山凹凹里能长,只要有一点土地它就能存活。人们发现寇准还真像那柏树,来穷县巴东当县令,一到任便把根扎了下去。他走村串户体察民情,劝农稼穑,将先进的中原农业技术传授给巴东人民,使巴东人民很快摆脱了衣不遮身,食不饱肚的贫苦日子。人们好不感激这位勤政爱民的县令,称他为“寇巴东“。寇准任期届满离开了巴东,两棵柏树留了下来,被誉为“双柏“。“双柏“跟寇准从此联系了起来,常常出现在一些骚客诗句里。在巴东人民心目中,双柏跟寇准更是不可  相似文献   

9.
王春南 《群众》2020,(2):62-63
现在,知道东汉廉吏杨震的人很多,知道被曹操杀害的才子杨修的人也很多,杨秉却不大为人所知。他是杨震的儿子、杨修的曾祖父,一位可敬的廉吏,足以彪炳百代。《后汉书·杨震传》赞曰:“震畏‘四知’,秉去‘三惑’。”“震畏‘四知’”,说的是杨震“夜不受金”的故事。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在上任途中,经过昌邑县(今山东巨野东南)。这个县的县令,恰好是杨震当年荐举的秀才王密,杨震于他有提携之恩。这位王县令“夜怀金十斤”,前来拜见恩人,想报答其知遇之恩。  相似文献   

10.
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华州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19岁中进士,曾任巴东县令、成安知县、殿中丞、宰相等职。至今在河北省成安县还流传着他秉公断案、达济天下的许多故事。寇准因德才兼备,政绩突出,受到宋太宗赏识,22岁便升任成安知县。当时漳河不断泛滥成灾.宋辽战争频繁,丁役、赋税日益繁重,蝗灾时有发生,地主豪绅对百姓敲诈勒索,民不聊生。他到任后,诉状如雪片飞来。寇准目睹现状,决定对多年积案尽快处理。并治理水患,发展生产。他首先在县衙前张贴告示。言明暂不升堂理事,诉讼案件听候处理。然后,他  相似文献   

11.
《春秋》2001,(2)
在蒙阴,多年流传下来这样一个故事:某县官初任蒙阴,一日闲来无事,骑马经过县衙后街一个石坊,只见上书“五世进士”几个大字,他缓辔凝视,不以为然。“官宦门第,教子成名,五世连科,何奇之有?”然后打马过坊,不经意一回头,见坊上“父子翰林”四字,旋即下马就拜,叹道:“父子同入翰林,修国史,教圣君,大不易也。”故事已无从查  相似文献   

12.
古书上记载着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说的是郑板桥在当县令吋,经常微服私访。有一年春节,他看到一户人家贴了一副奇怪的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看后微微一笑,令差役取来白米和衣物送去。主人叩头谢恩。有人问其缘由。郑板桥说:“这户人家缺一(衣)  相似文献   

13.
韩颖龙 《今日浙江》2008,(24):62-62
明代秦和典史(相当于现在检察官)曹鼐在一次抓捕盗贼时,抓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远,夜宿在一座寺庙时,女贼千方百计以色相来引诱他,他看看也很心动,当他实在顶不住的时候,就以片纸写上“曹鼐不可”4个大字贴在墙上提醒自己,转念一想,这荒郊野外谁能知晓,  相似文献   

14.
据史料记载,明代泰和典吏曹鼎在单独押解一绝色女犯回县衙途中,因天色将晚,无法赶回县衙,两人只好共宿荒山野庙。夜深人静之时,女犯为创造逃生机会,频频向曹鼎传来挑逗信号。面对可餐的秀色,曹鼎起初尚能坚如磐石,不为所动,可后来渐渐有些心猿意马。情急之下,他用纸条写上“曹鼎不可”四字贴在墙上,看后即撕下烧毁,再写再贴再烧,如此反复无数次,终于捱到天亮,抗住了女犯的诱惑,顺利将其押回县衙。曹鼎虽是小吏一介,手中权力有限,但他面对美色的百般引诱,能再三告诫自己“曹鼎不可”,尽管方法有些原始,不过,最终还是保…  相似文献   

15.
有史以来,因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的犯罪,是众所周知,不足为怪的。但因清廉而获罪的事例,却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据《南史》记载,南北朝间有一个叫巑之的人,在县城做“小官”。他性格直率,秉公办事,奉公守法,从不为迎合上司的需要而行贿,也不利用官职向下索贿。时间一长,不知不觉得罪了顶头上司,并要将他拘捕问罪。后来皇帝知道了此事,寻问巑之何以获罪?巑之回答说:“无以承奉要人。”皇帝没有怪罪他。只下令将他换了一个地方。在“贪官污吏,遍布内外”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县令小官的巑之,能够不随大流,廉洁奉公,实在不多见。  相似文献   

16.
文场与官场     
文场不是官场。文场又总是傍着官场。何以言之 ?有史为证。一是屈原 ,先生出身贵族 ,官至三闾大夫 ,虽遭罢官流放 ,投汨罗自沉 ,但还是被后人尊称“屈大夫”。二是曹操 ,阿瞒本系平民 ,跃寒门而登相位 ,殁后又因其子篡位追加皇冕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连毛泽东也只得从众 ,称他“魏武”。三是陶潜 ,只做了几十天的彭泽县令 ,受不了上司的窝囊气 ,辞职归隐 ,躬耕自食 ,纯粹一老农耳 ,人们至今尚以“陶彭泽”来称呼他 ,看来这顶他极为讨厌的官帽 ,千余年后还得戴着。诸如此类 ,还有许多。如阮步兵 (阮藉 ) ,如杜工部(杜甫 ) ,如韦…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以“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来形容过去的清官廉吏,这并非过誉。顺治末、康熙初年的于成龙(1617—1684年)称得上是个典型。于成龙贡生(考入国子监学习的秀才)出身,官累至总督、左都御史(从一品)。身为封疆大吏,一品高官,地位可谓显赫,他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初为“芝麻绿豆官”——广西罗城知县。当时的罗城,少数民族杂居,荒凉落后至极。这位县太爷去遥远的边城履任,“城”里只有6户居民,县衙是草屋3间,里  相似文献   

18.
史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汤显祖,在浙江遂昌县当知县时,始终以“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作为律己准则。他眼见皇帝及其臣僚荒淫腐化,对老百姓敲骨吸髓,毅然拒绝权贵宠幸、功名利禄,辞去县令,决不同流合污。辞官后,他平日起居俭朴,用满腔热血写戏、赋  相似文献   

19.
杨震说“四知”凌岚杨震是东汉安帝时的重臣,官至宰相。《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曾做过荆州刺史,由于他在荆州刺史任内卓有政绩,升迁为东莱郡太守。杨震去东莱就任,途中经过昌邑县,县令正巧是他在荆州时举荐的一位秀才,名字叫王密。王密听说老师驾临,赶紧去拜...  相似文献   

20.
近日去内乡古县衙参观,感触最深的,就是那由一幅幅楹联和寓意深刻的照壁画面构成的良好的从政环境。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种氛围,有一种环境。从政也一样。好的氛围、好的环境,可以给从政者以提醒、以督促,可以使从政者有一种责任感和压力感;不好的环境,可以使从政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放纵自己。内乡县古衙那样的环境,应该说对廉洁从政确实可以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内乡古县衙大门外的宣化坊对面,是一方画着传说中的叫“贪”的巨大照壁。画面上的“贪”四足踏着金银财宝仍不满足,却张着血盆大口对着左上方的一轮红日欲吞之,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