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与根基,交往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始终.青年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的交往实践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交往.构建主体间性原则、客体指向性原则、现实生活原则和平等对话原则是实现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提高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价值的界定和理解方式在哲学界早已饱受诟病。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这一视角出发,价值不仅是一个表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范畴,也是表明主体与主体关系的范畴,是这两种关系的产物。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很好地揭示了"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主客体关系说"的价值内涵对人的拒斥和消解,还价值以"属人性"——价值就是人的价值。依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沿用的"术语体系"和"解释框架"都值得商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确切的表述应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用价值,是否有利于价值的开发和提升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用价值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3.
交往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但是学者们大多只是将"交往形式""交往过程"等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反而忽视了对与"交往"来说最基本的概念——交往主体的研究.因此,对交往主体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只有对马克思交往主体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全面把握交往理论的深层内涵,科学阐述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深刻领悟其在全球化社会中的实践价值.本文着重对马克思交往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理论特质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而交互主体性又是在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的互动中确立的。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二者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费正清 《传承》2008,(22):82-83
交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主体活动的基本存在方式,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交往是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可以调节主体活动的方向,促进主体的发展。主体活动的最终指向是实现普遍交往,而共产主义是达到普遍交往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6.
交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主体活动的基本存在方式,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交往是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可以调节主体活动的方向,促进主体的发展.主体活动的最终指向是实现普遍交往,而共产主义是达到普遍交往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7.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1,(18):61-61
庄周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如果自己知道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并且知道保持多少的交往距离,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和痛苦了。与人交往,必须谨慎,尤其是拥有人民给予权力的人。譬如与小人、恶人不可交往,否则日后肯定倒霉;与多嘴之人交往,日后决无清净的时光;与好利之人交往,日后必受其累;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0,(1):78-78
汪怀君在《长白学刊》2009年第4期撰文认为,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交往理论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从人的本质存在和主体间关系出发,把交往实践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交往理论提供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视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理论范式、教育角色与工作模式的创新。构建高校青年教师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要树立教育性交往工作理念,搭建交往性工作平台,采用对话沟通法、民主参与法、团体学习法以及社会实践法等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现实的交往实践中推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转型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交往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它融贯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各个时期.马克思立足实践,说明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交往理论.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从思维方式的转变、理论基础的填白、本真意义的回归等维度开掘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并以此为导引,建构以交往为生成机制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构,从而达到在实践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转型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