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探侗族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在何时何地,由哪一支越人逐步发展形成为现代民族。众说纷纭。据目前所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认为侗族是当今侗地的古“骆越”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自唐宋形成以后,始终聚居在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带”。同时又认为“梧州与古州自唐宋以来都是侗族分布的地区”,因梧州的侗族“人口集密”,遂于“明洪武年间”向“人口稀少”的“中心区”(今侗乡)迁移。这“是侗族分布地区内部的搬家,不存在外来问题”。  相似文献   

2.
侗族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疾,在族源问题上,学界存在分歧,当前争议较多的是外来说与土著说。本文似就侗族是由其现居区域古越人的一支发展起来的土著民疾,作进一步探讨。 (一)侗族分布地域的变迁 侗族自称为“干”,有的地方称“仡更”或“仡金”,仡是词头,可简称为“干”、“更”或“金”,汉族称之为“侗家”。“侗家”的“侗”来自唐王朝在湘、黔、桂边境推  相似文献   

3.
侗族的起源与形成,是研究侗族历史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今居住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边境二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一百一十余万的侗族人民,究竟是“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日僚子”中的土著民族,还是从外地迁来的客籍?《贵州民族研究》一九八○  相似文献   

4.
一、楚辞时期的侗族 要探讨古老侗族文化的贡献,还得从侗族的悠久历史谈起。 侗族史家们已基本认定,侗族在古代属越,是越人的一支。“越”在当时是我国长江下游以南的古老族群。《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  相似文献   

5.
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这已为国内许多学者所公认。但属于古越人的那一支,却意见分歧。据目前所知,大多数认为是骆越,也有的认为是湘西欧越。至魏晋南北朝,史书连篇累牍地记载“僚人”的活动以后,有的则认为侗族属于“僚”。这一论断,首推明末南海人邝露的《赤雅》,其文曰:“侗亦僚类”,“僚之有侗,犹僮之有大俍也。”其后,有关地方志和丛书,如《龙胜厅志》、《小方壶斋奥地丛抄》、《粤西丛载》等,乃辗转抄摘,讹传后世。近人的《僚族研究》(以下简称《研究》),1981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一期《侗族  相似文献   

6.
侗族有丰富的曲艺,这是毫无疑义的。侗族曲艺有哪些曲种?目前尚无定论。普虹兄在《浅谈侗族曲艺》(见《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一文中,把侗族曲艺分为四种:“刚锦”——即说故事、“多锦”——即唱故事、“刚锦多锦”——即说唱故事、“刚款”——即念诵款词。我认为他关于侗族曲艺的分类似乎失于琐细,有些提法可能不够准确,因此不揣冒昧,试着讨论讨论,以就教于普虹兄和各位读者、专家。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议的“款”字,是指历史上侗族把它视为本民族法制的那种“款”,而不是指在以后讲款传款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作为文学品类之一的“款词”(即侗族的朗诵词)。 一、侗款的原始名称不叫“款”,而叫“石法”。 世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且,在发生时,有其应运而生的必要性;在消亡时,亦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侗族历史上的“石法”(jinl、bial)出现之前,作为古越人一支的侗族,仍未脱离有如汉语古籍文献上所说的“越人好斗”的旧习。在侗族古籍《侗款》的“九十九公款词”里,就记载了贵州及广西的一些侗寨自相内乱的一些情况。有这么一段侗语说道:“jenl yuih sinc daih kongp wangc,senl mags j-  相似文献   

8.
侗族族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岭南古越人一支的后裔,这是史学界公认的。由于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汉文献对于这个民族的记载亦仅仅是一鳞半爪,因而在侗族族源的探讨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侗族是黔桂湘边界的土著民族;有的认为侗族祖先来自外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侗族聚居地区的古今地理位置和地下发掘以及语言文化等方面结合史料文献进行探讨,认为侗族今天居住的这片地域在历史上属于五溪蛮地区而不属于古越人地域;古越人的地域应在岭南——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并由此阐述自己关于“侗族先民迁徙”的粗略看法,其中失误之处,望予不吝批评:  相似文献   

9.
侗族是世界东方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伟大祖国56个兄弟民族中的一员。现有人口190多万,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交界处,湖北的宣恩、恩施等县也散居有部分侗族。 侗族自称gaeml或geml、jeml。究其族系她属于古“骆越”的一支,有共同居住连片的地域。据古书记载:“岭南梧州一带有侗族”,“峒人散居、舞溪之界,在辰沅者尤多”。即现今分布在东自湖南城步、  相似文献   

10.
夜郎的族属问题,解放后文学界时见纷争,但涉及到布依族族源的却不多。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况》、云南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工作手册》,均既承认布依族是“骆越”演变而来,也不否认是当地土著民族的后裔;《辞海》的布依族条说布依族“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国家民委教育司编撰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和贵州布依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的《布依族简史》等,都沿用《辞海》这一观点。近几年来,史学界已  相似文献   

11.
侗族是伟大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和祖国各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今居住在我国南部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毗邻边境及湖北西部的一百四十余万侗族人民,她们的文学艺术丰富多采,独具特色,民间口头的和文人书面的应有尽有。 目前,民族文学界对于侗族文人文学是否属于侗族文学的范围尚有争议,认识不尽统一。如果按照“所谓侗族文学,就是用侗族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见《民族文学研究》19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先秦时期,华夏统治者往往将公布于祖国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称为“夷、蛮、戎、狄”,有时也将其中的某一称谓与方位概念联系起来,如“东夷”、“西戎”、“北狄”之类。不过,当时不但尚未形成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系统观念,而且就是某一称谓与具体方位的联系也不固定。如《孟子·离娄》既称舜为“东夷之人”,又称周文王姬昌为“西夷之人”,又如《诗·小雅·出车》虽将西方的民族称为“西戎”,但《书·仲虺之诰》又将其称为“西夷”,至于“蛮”在先秦文献中,从未见将其与“南”联系一起,而称“南蛮”之例。可见,当时所谓夷,蛮,戎,狄,都只不过是中原华夏统治者对周边其他民族的泛称而已。只是到了秦汉以来,为适应封建大统一需要,才将夷,蛮、戎。狄与东,南、西、北的具体方位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系统观念,使这些称谓具有具体的方位性含意,而且这些称谓也逐步被赋予了歧视、侮辱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民族法国家法民族习惯法──论民族法的外延、内涵与层次张向前“民族法”的概念最早是由恩格斯在他所撰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指出:“雅典人比美洲的任何土著民族都前进了一步,相邻的各部落的单纯的联盟,已经为这些部落融合为统一的民族...  相似文献   

14.
侗戏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本民族剧种,现已有160余年的历史。侗戏应该怎样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个问题,不仅250多万侗族人民关心,而且许多热爱少数民族戏剧的汉族老大哥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同志也很关心。有人认为“侗歌剧”是侗戏艺术的“发展趋势”,笔者则认为侗戏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走自己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萨岁其神,是历经梁陈隋时期的侗族先民越人首领洗夫人,属自然土地神人神化的产物.由社神演为保境安民,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社会神.源于今两广交界地,时在唐代,随侗族先民迁居今地,系侗族的至高无上女神.  相似文献   

16.
侗族的来源问题,是当代学者和广大侗族人民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有不少同志、专家、学者,为此杜撰文章,各抒己见。笔者亦于1980年写出一文,题为《从〈祭祖歌〉探讨侗族迁徙》,刊于《贵州民族研究》第二期,认为侗族先民来自岭南梧州等地。1982年,又从侗族宗教信仰方面,作《萨岁考略》,载于该刊第三期。现再就文献记载和调查资料,将侗族习俗与岭南习俗作一比较,借以佐证。一、节日。宋《寰宇记》说;“窦州”(广东信宜)、“昭州”(广西平乐)“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又说:“南仪州(广西岑溪),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为腊,长幼相尉贺,以为年初,《郝志》曰:“高(广东高州)以谷熟时,取戌日为腊,廉(合浦)之高凉,以十月为岁首”。所谓“腊”者,祭  相似文献   

17.
继《布依族简史》和《苗族简史》讨论会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日至二十二日又举行了《侗族简史》讨论会。来自京、湘、桂、川、黔五个省、市、自治区的侗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干部和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一百六十多人,欢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城,对《侗族简史》(征求意见稿)展开了认真地讨论。在讨论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古代越族和夏族的关系问题,历来有许多说法.其中“越为禹后说”和“越为土著说”是两种相对而影响较大的说法.前者是自司马迁以来迄今两千多年来传统的说法,后者则是近些年来较为流行之说.两种说法当然都各有道理.不过,固然越“不得尽云少康之后”(《汉书·地理志》臣瓒注),但认为越乃南方土著,其族源与夏族无关之说,似亦非至论.我们认为,夏越是有同源关系的,即都同源于更早的骆人;而越族则是南下的夏人与其同族系的骆人融合而成的族群.骆是越族的别称和最早名称,也是夏族的最早名称,就是夏越同源于古骆人的一个例证.本文试对骆是夏越民族最早名称作一粗略探述,以就教于方家学人.  相似文献   

19.
黄才贵,侗族,1945年生于贵州省天柱县。1968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现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自1980年以来,专业从事民族学研究。先后撰写《榕江县计划公社苗族家庭、社会组织及习惯法》、《森林和人》、《侗族父系大家族遗存与干阑长屋》《“汞都”也贫困》等调查研究报告20余万字。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报告》及《住宅建筑》、台湾《民俗曲艺》、《贵州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侗族住居空间构成的调查报告》、《侗族村落的公共建筑》、《侗族鼓楼的美学与民俗学价值》、《侗族油茶与日本茶道的同…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文中“陆梁”一词之义,向来说者解释不一。 司马贞《索隐》曰:“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曰陆梁。”张守节《正义》则曰:“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此两说乃唐人之见,事实上并非如其所说这样简单。故现今学者多不以为然,谓之曰“义不可通”;“皆牵强附会,有失原义”,并分别提出了如下见解。 戴裔煊说:“越人姓骆氏,古无所谓姓,骆为其族名”,“越人本来称号应为骆”,“‘陆梁’即‘骆’音之长读,秦始皇开拓岭表,置3郡,其地取诸陆梁;换言之,桂林、象、南海3郡,本为骆亦即陆梁之居地”。“骆称之由来,滥觞于骆田,为其始源”。 前几年出版的《古南越国史》一书说:“陆梁”是岭南土著民族语言的译音。“陆”是山麓的“麓”,“因为岭南多山麓,本地民族以此相称是合乎情理的”。“陆”又转而为“雒”,两字音近互通。“梁”有两种解释,一是山坡的“坡”,今广西壮族及粤方言均称山坡的“坡”为“lcη”,与“梁”音近,“陆梁”是“麓坡”的意思。“梁”的另一种解释是“佬”,岭南越人习惯称“佬”,“梁”是“佬”的音译,“陆梁”就是“雒佬”的意思。“‘佬梁”(亦即雒佬)既是岭南越人的自称,也是兼指岭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