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大国战略态势、大国关系新变化、国际安全环境、中国对外战略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2006—2007年的国际战略形势。其中,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因霸权扩张过度,身陷中东尤其是伊拉克困境,其国际战略处境趋于被动。其他大国抓紧调整各自对外战略、加快自我发展。大国关系与国际安全环境均有新变化、更趋复杂。中国对外战略更为系统,中国外交整体推进、成效卓著。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军事战略出现一些转向。在战略指导思想上,从“先发制人”转向外交接触、经济政策和军事力量的综合运用。在战略手段上,从单边主义转向多边协调与合作,强调国际社会共同承担维护国际安全的责任。奥巴马政府在利比亚战争中的表现印证了上述军事战略的转向。美国国内经济形势、奥巴马的形象策略和民主党的外交传统是奥巴马政府军事战略发生转向的原因。但是,美国维护霸权地位和向外扩展民主的长期目标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3.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大国关系,中美关系今后的走向将直接影响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中美关系也是当前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现实利益等领域的差异,导致了中美之间在人权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建交以来,美国对华人权外交受时代发展、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在不断演变,但一直以来美国都将人权外交作为分化中国、遏制中国发展、维持其霸权体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达巍 《外交评论》2014,(2):55-77
自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就整体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而言,奥巴马政府执行了一套以战略收缩与战略克制为主的战略。但是从纠错疗伤、霸权重建、推进自由主义对外议程三个战略子领域深入观察,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实际上有取有舍、有进有退。纠错疗伤以战略收缩为主,效果最为成功;霸权重建以战略进取为主,效果相对成功;推进自由主义议程同样以进取为主,但效果则相对失败。  相似文献   

5.
《外交评论》2016,(5):55-80
中国的"联美反苏"战略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倒退,引发了对台军售问题的谈判。为维护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中方确立了在双边框架下施压的方案,形成了强制性外交的局面。但这个方案对美施压低效缓慢,最终中方被迫转换到战略框架以寻找筹码,开启对苏缓和,打破谈判僵局。谈判的成功关键在于中方从对美政策的双边框架转换至战略框架寻找筹码。战略框架的调整结束了"一条线"战略,中国开始按均势原则经营大三角关系。谈判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以外交方式处理中美关系和外交摩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大国外交既要坚持外交的和平本质,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筹码,灵活调整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6.
国际恐怖主义与国际反恐斗争引起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和大国关系的调整.大国关系的调整及缓和源于大国安全观念的变化.尽管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与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利益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但也有较多利益交汇与重合.这为中国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也为中国积累了新的外交资源.中国可着力于外交空间的开辟和外交资源的利用,扩大"两个利益"间的共同点,同时,缩小并弥合分歧,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7.
2005年的国际形势表现为,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受挫;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合作与大国竞争引人注目;中国在积极发展与各主要大国关系的同时,坚持奉行睦邻外交,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取得全面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8.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及大国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对大国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正日益显现.金融危机;l起大国实力的消长变化.由此带来国际经济格局的微调;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对美国的金融霸权形成冲击.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演变;金融危机使"一超"与"多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相对缩小,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金融危机使经济外交成为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各大国之问的双边关系出现微调,影响着大国关系的走向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由实力、联盟政策和混合霸权三大支柱支撑,这三大支柱都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其双重性又使美国的对华政策表现出鲜明的两面性。崛起的中国要洞悉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全面发展综合实力,积极树立正面形象,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按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以“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最大限度地扩展国际影响,全面融入国际社会,走与国际社会互相契合、共同发展的道路,在积极应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中全面崛起。  相似文献   

10.
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积敏 《外交评论》2009,26(2):46-56
冷战后,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外交构成了新的挑战。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经历了由失望、恐惧、偏执的感性认知到冷静、全面、客观的理性认知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思想,即“遏制”战略与“接触”战略、“离岸平衡”战略和“诱导”与“融合”战略。随着中美关系重要性的提升,美国在应对中国崛起时更加谨慎,在政策中更多地利用国际制度和国际体系等“软制衡”方式来处理对华外交。这一战略在奥巴马政府中将得到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大国关系调整加快;国际秩序主导权斗争激烈;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危害加深;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变数增多;两岸关系开创了崭新局面。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外交与安全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遭遇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为此,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国际经济战略来捍卫美国的经济霸权.这些战略包括:在全球层面支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通过寻求多边方式特别是借助新兴国家的力量,共同稳定全球经济;在区域层面则通过各种新的制度设计,更加积极地介入区域经济整合,加强其与经济对手的竞争能力;在单边层面则通过定量宽松政策对外转嫁危机,通过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保护国内产业,加强能源自给来重振国内制造业.这些战略措施与美国的国内经济政策相互配合,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霸权的颓势,但却阻遏了美国经济出现骤然的衰落.在下一个四年任期里,奥巴马政府将会进一步动用各种外交资源来保卫其经济霸权地位,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将进一步从安全转向经济.以经济为中心、一切服务于国内经济复苏,将成为奥巴马政府总体国际战略的显著特点,也将导致美国国际经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色彩更加浓厚.  相似文献   

13.
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洲"政策并未从本质上改变美国的东亚战略,改变的只是政策手段,这些政策手段对东亚的多边和双边合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多边合作方面,美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加入东亚峰会的行动,实际上解构了东亚合作进程,大幅降低了东亚合作的前进动力;在双边合作方面,美国充分利用东亚安全关系中的裂痕,加强与东亚盟国和合作伙伴的军事关系。这些策略有效地实现了美国的政策目标,即防止东亚一体化深入发展,限制东亚大国的地区影响力,维持美国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战略机遇期内 ,中国外交应实施以下战略和策略 :把握中美关系走向 ,努力构建中美关系发展的稳定框架 ;广泛建立伙伴关系 ,发展制衡、协调与合作的大国关系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加强睦邻友好 ,积极经营周边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的大国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外交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以来,美国以反恐打恐为主题强调了大国合作的外交战略。新世纪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外交局面逐渐形成主流:21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揭示大国外交的必要性,中国的新世纪外交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大国外交,树立大国意识,从而最大化地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性国际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当然,中国推行大国外交要以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原则为基础,更要警惕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战略调整基于其对外部安全环境和其全球军事战略的全面评估,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动因,应对中国崛起并非美国战略调整的主要目标,更不是唯一目标。但是,从美国加紧调整亚太军事部署的动向看,其中防范中国的意图也十分明显,如果说,几年前美国还把中国界定为潜在"威胁",现在则将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视为日益现实的"威胁"。美国战略调整将使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中的不确定性增加,相对平静局面极有可能出现波折和动荡,中美关系的战略稳定将受到冲击。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并对中国大战略筹划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应全面准确把握中美关系的时代特征,拓展战略合作空间,有效制衡和努力消解美国战略调整对中国带来的战略压力,维护中美关系基本的战略稳定。  相似文献   

17.
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未来中美关系的主要矛盾是美国技术输出的弱化与中国产业升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未来中美关系的性质与发展趋势。美国想定战略主导着未来中美关系的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美国想定战略的失效既取决于中国包容性地重建中美关系的能力,也取决于美国人民对美国社会发展失衡的正确认识,及其能够对美国政局努力纠正发展失衡所施加的足够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中美关系。美国人民需要重新思考认识美国现有的霸权思维对中美关系以及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及时消除霸权思维,调整对外关系。美国人民正在经历着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与无可避免地陷入经济危机的双重考验。美国人民的选择将成为决定美国能否顺利度过"双重危机"的关键因素,否则未来中美关系会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并因美国塑造的冷战思维使全球陷入动荡状态。  相似文献   

18.
当今国际格局处于深刻演变之中。美国谋求单极霸权阻力增大、困境加深,“新兴大国”崛起推动多极化发展,西方大国加大协调对外战略、企图共同维持对国际体系的主导权。大国关系加快重组、复杂联动,全球治理需求增多,中国的国际战略处境更趋微妙敏感。  相似文献   

19.
甘钧先在《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评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2010年5月奥巴马政府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虽然表明美国愿意放弃“先发制人”的单边主义行为,转向以“巧实力外交”为主要手段的多边主义外交,但与小布什时期的安全战略报告相比,  相似文献   

20.
过去六年中,奥巴马政府经历并处理了反恐战争、重返亚太、利比亚和叙利亚内战、朝核和伊核、核安全等诸多重大外交安全问题,奥巴马总统在这些问题上的外交安全政策呈现出清晰的内在逻辑,此即奥巴马主义:谨慎使用武力,拒绝人道主义干预;善用美国影响,倚重多边外交;管控危机而非解决危机;分清轻重缓急,优化资源配置。美国对国际安全环境的认知是奥巴马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趋于"厌战"和"内向"的国内公众舆论是奥巴马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优先关注国内事务而非外交则是奥巴马主义产生的国内政治背景。奥巴马主义所展现出的战略收缩或者战略克制在历史上不乏先例,它也同样引发了美国国内有关美国是否衰落的讨论。究其实质,奥巴马主义可谓美国适应国际政治新常态的战略调适,其对美国和世界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