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华志 《政策》2008,(8):35-36
近年来,鄂州市华容区按照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思路,抢抓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武汉、依托武汉、支持武汉、服务武汉,奋力争当“两个率先”的“排头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喆 《世纪行》2007,(8):50-50
武汉现辖13个行政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75万人。武汉是我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区位独特,距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重庆等国内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小燕 《世纪行》2007,(8):59-59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苗圩日前在接受全国政协组织的中央新闻采访团集中采访时透露,武汉目前正在积极争取武汉城市圈进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武汉城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机制。他说,武汉正在摸索打造与周边8个城市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同城通讯,城际轨道交通等方面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武汉城市圈农村水环境基本现状 武汉城市圈地处江汉平原和鄂东低山丘陵,平原地区水网密集,河湖棋布,塘堰众多,多洪水威胁:山丘地区溪流湍急,水库较多,多干旱威胁。当前,武汉城市圈农村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除了高科技产业之外的最有广阔前景的产业。武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历史丰厚,自然景观独特,有着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丰富源泉。为了充分展示武汉城市的文化魅力,推进武汉文化产业升级,日前武汉举办了首届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在博洽会的第一个大型活动———“聚焦文化产业主题对话”上,来自国内外以及武汉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聚集一堂,围绕如何认识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如何开发壮大武汉文化产业,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6.
蒋敏华 《世纪行》2007,(11):37-38
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湖北省政当局为了实现孙中山将武汉建设成为“世界最完美都市”的宏愿,提出了建设“大武汉”的一系列规划设想,拟定了武汉区域规划,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规划机构”——武汉区域规划委员会,开创了我国区域规划研究的先河。武汉区域规划的核心要点是以武汉三镇为中心、周边大中小市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这一思路已初具现代“城市圈”或“都市圈”雏形。回顾当时提出的武汉城市圈概念。为研究当今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发展也可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温强洲 《学习与实践》2005,(5):19-23,37
武汉自1985年提出“中心开花战略”,1987年省市委又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已有20个年头。这20年来,武汉同自己比确实发展了,进步不小,但同全国城市发展比,不仅没有崛起,反而位次后移,地位下降,作用萎缩,边缘化、离心化、去武汉化现象严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上讲是武汉崛起观缺失造成的。要真正实现武汉崛起,  相似文献   

8.
《长江论坛》2013,(6):F0002-F0002,F0003
近几年来,武汉市委党校、武汉行政学院科研工作始终坚持“四为服务”方针,以“两型社会”建设和“三个中心”、“三个武汉”建设为研究重点,认真贯彻执行《武汉市委党校科研管理与激励办法》,着力深化“四个聚焦”,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曾黎 《政策》2008,(11):24-27
从去年12月14日圈家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今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圈批同意“总体方案”,湖北在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4个去年国家批准的综改试验区中,总体方案最先获得批复,创造了第一个“试验区速度”。这标志着武汉城市圈试验区正式承担起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经验、做好示范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0.
《湖北宣传》2009,(3):31-32
两圈驱动: “两圈”指的是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8个城市(黄石、鄂州、黄冈、孝感、成宁、仙桃、潜江、天门)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简称“1+8”)。  相似文献   

11.
(一)武汉的地缘经济优势与近代化四大中心之一地位形成集以往研究共识,武汉的地缘经济优势,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地缘区位优势。从宏观区位讲,若以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为轴将中国分为东西两部分,武汉则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理中心。从中观区位讲,武汉距  相似文献   

12.
数字     
97个 7月26日,长江、汉江两江洪峰夹击武汉,长时间高水位浸泡对干堤带来严峻考验。全国防汛重点城市武汉已封堵闸口97个。并派人24小时巡查,严阵以待两江大洪水。自从7月21日长江武汉关水位突破27米以来,武汉关水位一直在27米以上运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发展》2009,9(6):F0002-F0002,F0003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威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4.
陈芳国 《世纪行》2009,(6):42-45
5月16日是武汉解放纪念日。60年前的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压境,国民党守军仓猝弃城撤逃,三镇人民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保护城市.迎接子弟兵进城,武汉得以和平解放。这种在新旧两个社会大变动、大交替中未发生战乱破坏的稳定的社会局面.是靠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军事威力和党在武汉卓有成效的地下斗争而赢得的。武汉的解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条战线与第二条战线斗争紧密结合、团结奋战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要素构成状况,对北京、上海、深圳、长沙、成都、沈阳、武汉等7个城市进行对比分析,重点研究武汉市的具体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发展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高层次劳动力要素与低层次科技竞争力的矛盾;充足的资本要素与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图片新闻     
《创造》2011,(9):18-19
武汉:家长地铺 9月3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新生报到首日,学校在佑铭体育馆连续第六年为新生家长打了近600个地铺,方便新生家长住宿。  相似文献   

17.
彭劲 《中国人大》2013,(20):48-49
当下,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口号随处可见。短短七个字,让一个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中部重镇的城市形象呼之欲出,很是贴切。事实上,从“大武汉”到“大江大湖大武汉”,称谓上的些许变化也正昭示着武汉市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与未来。2013年年初的人大会议上,面对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武汉城市建设发展的种种设想,550位市人大代表纷纷畅所欲言,冀望以一纸建议,敦促武汉实现由中部传统老工业基地迈向兼顾宜居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8.
杨云彦 《政策》2005,(8):8-9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湖北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武汉城市圈建设正式启动一年之际。我们在《特别策划》栏目中推出这组文章:几位作者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实施进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不乏真知灼见。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同时,也企盼各有关城市和有关部门继续共同努力,进一步加抉武汉城市圈建设,我们相信:只要扎扎实实地按照四个“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做好工作。一个生机勃勃的武汉城市圈就一定会崛起在荆楚大地,成为全国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19.
图片新闻     
《创造》2011,(9)
武汉:家长地铺 9月3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新生报到首日,学校在佑铭体育馆连续第六年为新生家长打了近600个地铺,方便新生家长住宿。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上半时武汉的发展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分三步走。第一步,用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华中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的主要发展极,成为我国重要的新经济增长中心。第二步,用10到1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开放型、多功能中心城市,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步,用30到50年时间,把武汉初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所以这样定位,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