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区别标准新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标准是行政相对人是否具体化、个别化.根据这一标准,目前法院已经受理部分非立法性的抽象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案件.我们不能因为法院受理了这类行政案件,就在行政法理论上曲解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的标准,以论证法院受理此类行政案件的合法性.本文最后论述了法院审查非立法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能性以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划分的理论已深入人心,但这一理论并非尽善尽美。现在关于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的划分标准很多,但其有一共同属性,即均强调绝对的"交叉无效原则"。这种非彼即此的划分标准从理论划分上来看简单明了,从实践操作上来看极具便利。但在现实中还存在同时具备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两种属性的行政行为,而实务中却常将这种行政行为简单地以内部行政行为处理。这是对权利的忽视,应重新审视这块模糊领域,将其纳入行政诉讼救济范围中来。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抽象行政行为的逐渐增多,违法抽象行政行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的现象已日趋严重,但由于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相对人不得起诉抽象行政行为,使得相对人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针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屡屡被诉和司法监督的乏力形成的鲜明对比,应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这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司法权监督行政权合法行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我国人民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仅享有十分有限的司法审查权。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法院司法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不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扩大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权、重构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非特定相对人制定、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规范性文件的行政行为,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和指导,但长期以来,由于普遍存在的"官至上"思维惯性,也由于立法上一直将大部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之外,使一些违法或不当的抽象行政行为较具体行政行为,成为更为严重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主要形式。因此,强化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试述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行政管理中 ,一般抽象行政行为的数量和适用频率及其影响远远超过行政立法行为 ,而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抽象行政行为均不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笔者在文中权衡现行体制下抽象行政行为对行政管理的作用 ,从其纳入行政诉讼范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 ,探寻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途径和条件 ,提出将纳入行政诉讼范围的抽象行政行为界定为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是行政复议的重要内容,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要从合法性、合理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且应注意与行政复议法的立法宗旨相一致,真正起到纠正违法的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政模式的转型,传统的行政行为系统理论已不能适应实践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行政行为构成要素的分析,把行政行为分为三类:行政表意行为、行政事实行为、衍生的行政行为。与之前的行政行为的理论相比,这种新的行政行为系统理论能够使行政行为的认知和适用都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根据行政复议受案范围、抽象行政行为的特点、《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及国外行政复议立法的部分立法例认为,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范围做法欠妥。  相似文献   

10.
我国行政诉讼法正在修改之中,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是其中的热点问题。但是,对应当将哪些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之后法院如何进行审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应当将所有的抽象行政行为都纳入司法审查;关于抽象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最终审查权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  相似文献   

11.
宪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最高规范,在它之下的所有法律规则都存在合宪性的问题.抽象行政行为的合宪性与合法性不是同一意义上的问题,二者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区别.在讲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时,实质上经过了一个由合法性向合宪性的转换过程,这样的转换降低了抽象行政行为在一个宪政国家的规制力度.因此,确立抽象行政行为合宪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框架是解决目前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合法性的结构性缺陷的非常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之规定 ,抽象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 ,但抽象行政行为违法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 ,而且抽象行政行为违法往往是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原因。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同样是行政行为 ,违法同样都会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行政相对人 )造成权益的侵害。“议行合一”说不是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从现实的需要还是从行政法理论的发展趋势角度来看 ,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既具有可能性也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缺乏司法控制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导致众多弊端,与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相悖。本文从法理上阐释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分析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控制的法理依据,进而从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控制提出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4.
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制化是决定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探讨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范围入手,着重论述了抽象行政行为法制化的必要性及其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应当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已经成为国家赔偿法修改时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已经是国家赔偿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是由国家赔偿的本质与目的、抽象行政行为侵权的现实性、建设法治政府的战略目标等原因共同决定的。在我国目前阶段,我们应当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赔偿范围,同时,对抽象行政行为的赔偿程序与制度进行重构。最具可行性又能满足基本公正性要求的制度设计是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行政赔偿委员会,由其负责审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赔偿案件。  相似文献   

16.
试论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存有争议 ,本文首先通过对行政行为构成要件的分析 ,把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行政立法行为排除在抽象行政行为之外 ,从而界定了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其次 ,鉴于有些人一直把行政诉讼当作司法审查的事实 ,本文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论证了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行政行为事后效力的研究,形式上来看对行政行为之后的一系列行为的关系的分析和评判,实质上是为了规范行政行为,实现依法行政的目的。行政行为事后效力研究从具体行政行为事后效力中的责任承担的事后效力、救济的事后效力、变更的事后效力和抽象行政行为事后效力、审查的事后效力、抽象行政行为变更的事后效力等角度揭示了行政行为事后效力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划分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划分质疑杨解君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学上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基本分类,也是我国行政诉讼法采用作为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标准。这种分类已为法学界普遍接受,有的学者已将这种分类引入法律行为的分类中。①但笔者以为,无...  相似文献   

19.
抽象行政行为是政府行为的重要表现之一,其主体层次多,作用对象广,具有反复的适用力。而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只有具体行政行为才可作为起诉对象,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是立法监督和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在实际运作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实际上,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一样具有可诉性,从立法目的与法律实践的角度看,也有必要将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如果将其作为审查对象,则应对现行有关法条重新解释或做适当修改,尤其应注意对原告主体资格、管辖权、判决方式等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20.
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是各国政治体制中分权制衡原则的具体体现 ,也是司法监督行政权的重要方式 ,然而我国法律并未明文规定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我们应当从理论和司法实践的角度论述对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探求对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标准和健全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