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秀团 《思想战线》2004,30(4):94-98
大本曲是白族地区曾经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但对大本曲的研究却是 2 0世纪上半叶才起步的。国内学者对大本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各阶段的研究各有侧重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大本曲的研究还存在广阔的拓展空间 ,其起源、功能、文本及在白族文化当中的地位等问题都值得做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铠 《今日民族》2021,(8):47-50
李丽: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大理州曲协副主席,白族大本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族大本曲海东腔第二代传人.自幼跟随父亲李明璋学习白族大本曲, 20世纪70年代开始登台演出,至今已有四十余年舞台表演经验.2000年以来,相继在全国和地方组织的一些文艺汇演、电视大奖赛中名列前茅,先后获评"海东镇先进民间文艺工作者""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3.
大理白族人过节、生子、祝寿、农闲、工暇,都要弹唱大本曲。大本曲在他们的婚丧习俗以及宗教祭祀中还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之一。请跟随我们走进大理市喜州镇作邑村,走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丕鼎。  相似文献   

4.
既古老又年轻的剧种 《今日民族》:白剧是云南优秀地方剧种之一,在大理州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白剧的特点有哪些. 姜果(大理州白剧团团长,《白子情怀》出品人):白剧的音乐形式主要集吹吹腔、大本曲、民歌小调等于一体,道白采用"汉字白音",唱词遵照"山花体"格式(即"三七一五"或"七七一五"),人称"七句半",伴奏乐队除保留唢呐和三弦两种传统特色乐器外,现已发展为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白剧主要流行于大理州白族地区.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剧剧目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大小传统剧目有四百多个,新编剧目近一百个.  相似文献   

5.
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是白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包容性几乎表现在白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但突出地表现在白族族源的多元性、白族文化源流的多源性、白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南诏大理国与唐宋的关系、白族的民族观及婚俗观和丧葬观等方面;白族文化包容性的主要成因是受中原文化和白族生息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利用白族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白族火葬墓的时代上起大理国晚期,下迄明代末叶,元明时期居多。以洱海为中心广泛分布于白族居住区。虽然各时代火葬墓的葬式、葬具、墓碑形制等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墓碑、幢上的经文、画像皆由佛教密宗阿叱力所书却是相同的。结合阿叱力教在洱海白族地区的流行时代、传播路线、地区及该教的内容、葬俗,可以认为白族火葬墓是一种较典型的受佛教密宗影响的文化现象、与氐羌民族的火葬习俗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云龙白族吹吹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是在白族土著先民创造的原始歌舞的基础上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结晶,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剧种之一,史料记载白族吹吹腔产生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云龙县白族吹吹腔2006年5月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历史原因,在一定时期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抢救和  相似文献   

8.
古老新奇的白族火把节罗玉恒(白族)仲夏时节的云南大理,山葱笼叠翠,水碧绿如玉,稻花香,水果甜,白族农家也迎来了传统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公历7月份)火把节。古老的传说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大理一带,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其...  相似文献   

9.
张瑞 《今日民族》2012,(6):42-43
作为云南大理白族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白族传统家具现在主要以木框石心的雕花家具为主。而曾经在白族传统家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的雕花彩绘家具现在越来越少见,只有在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保存较好的地区,以及一些具有一定历史的传统老宅院内方能见到。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史学家们对水族双歌(旭早)文学说唱形态的肯定(《水族文学史》认定为“说唱文学”),1988年秋季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召开的水族“双歌”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以及水族的知识分子、歌手们对双歌艺术类别的归宿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论是:双歌属曲艺之一曲种。 一个曲种的成立,只就文学的基础形态去认定显然是不全面的,拙文则从音乐的角  相似文献   

11.
<正>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部,总人口21.6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9%,境内有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藏族、汉族等14个世居民族,是全国唯一的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也是全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和受益人口数较多的县份之一。  相似文献   

12.
鹤庆县是白族聚居地之一,近几年来,鹤庆县在县城规划与建设中注重民族文化内涵,突出白族民居建筑特色,使县城形成了以始建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的古建筑“云鹤楼”为中心,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白族民居街构成的“十”字型格局,整个县城集中体现了白族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东西向的白族民居街全长560米,投资3800万元,已于1999年5月建成。2000年5月,该县又投资4200万元拆迁改造南北向的南大街。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一条长602米、宽16米,街道两旁全部是典型传统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的新街展现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云南的白族地区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民俗"邀秧(艹聚)"(cóng)".这原本是春耕栽插时的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但聪慧的白族先民在里面注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使"邀秧(艹聚)""的生产活动显得格外地喜庆愉悦,以至白家人把春耕栽插当成一个节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过三个大年不抵过一个栽秧节".  相似文献   

14.
金钱鼓子霸王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霸王鞭是白族民间较为流行的一种打击乐器。跳霸王鞭舞的舞姿既柔和轻盈,又刚劲有力,能表达欢快、明朗的感情,使人乐而忘忧,心醉神迷。在大理白族地区,只要一听到欢快的霸王鞭声,男女老幼都会情不自禁地扭动身躯,跳起舞来。古时,白族称霸王鞭为“金尺竿”、“金钱棍”。据有关史书记载:“霸王鞭者,以竹竿五尺长等,身节凿孔三寸,置笋嵌以二三铜钱,其孔差错相间,拍之则钱动摇,以作喧声……”霸王鞭多用竹子做成,两端装有铜钱、铁片和丝穗,棍上缠着彩色布条,舞动时靠铜钱、铁片撞击发声。霸王鞭舞是一项手、脚、腰、身、头同时运动的剧烈歌舞活…  相似文献   

15.
<正>白族的文化,以大理地区最为典型,无论是大众还是学界,提起白族,都想到大理。事实上,白族在云南的分布,不局限于大理州,在楚雄州的南华县雨露白族乡,就有5000余人的白族生活在这里,他们与彝族、汉族、苗族杂居,有着与洱海地区的白族颇为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其中正月举行的灯会  相似文献   

16.
白族民歌,品种繁多。除了白族调这种基本样式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民歌品种。如串枝连、禽言诗、物喻诗、反义歌、打趣诗、谐音调等。过去,我们对白族民歌中的基本样式了解、研究较多,而对这些独特的白族民歌品种了解、研究较少。最近,为《白族文学史》的修改。我们深入到大理地区,着重调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搜集到了许多宝贵资料,使我们对这些独特的白族民歌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填补了《白族文学史》在这方  相似文献   

17.
白族本主崇拜所反映的民族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崇拜是白族社会中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它溶铸了白族各个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凝聚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乃是白族诸多传统的折射,白族的民族性格亦蕴含其间。可以说,本主崇拜是白族性格的一个投影,从本主崇拜中不难寻觅出白族显著的民族性格。 一、开朗乐观,勇于追求幸福生 活  相似文献   

18.
环洱海骑行     
骑自行车环洱海是种比较轻松、自由感受大理的方式,沿着秀丽的洱海,穿行于山水田野、白族民居之间,领略沿岸民俗风情,堪称国内最美的环湖路线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蕴含着外顺于天,内强于己的生存基础;求真务实,重视今生的生存信念;艰苦努力,百折不挠的生存实践;天下大利,和谐共存的生存理想。通过白族本主崇拜总结白族先民的生存智慧,有助于促进白族生存理念、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的传承,有助于白族与各民族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有史以来,白族同汉民族在语言上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这种关系彼此互见,不可分割。至今,在白族人民所运用的本民族语言中,仍然沿用着大量的古汉语词素。方国瑜先生在他的《附说:白文考》一文中指出:白族语言中,吸收汉语词汇较多,故白文中词汇是汉语者,写汉字,解汉义;非汉语者,用汉字解白义,实即以汉语为基础而制作之一种文字。方先生对白族话同汉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已经作了确切、精当的概述。在此,我们将白语中可读的古汉语词汇成份试加比较和分析,这对深入研究古洱海区域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也许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