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红莉 《求实》2005,(Z1):272-273
一、理论基础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是信息经济学对现实社会的一个基本假设.关于此概念的理论解释是:活动的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或不完全拥有信息,两者在活动中进行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下,信息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不对称信息下活动的最优制度设计.在信息经济学文献中,将在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agent),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principal).  相似文献   

2.
目前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大都集中在如何实行政企分开和重组、管理国有资产上,而忽视了对现代公司机制如何运作以及这种机制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的系统研究.而这恰恰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一、代理行为倾向公司治理机制所要解决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造成的“代理人”问题.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们(代理人)很难忠实地服务于委托人(全体人民),其原因有两点:第一,代理人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经济人,他们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欲望而不会无条件地为他人服务.第二,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来源于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努力程度的大小和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无)和条件秉赋(例如能力、风险大小以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发展,声誉在经济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们的重视。由于证券市场是一个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因此证券市场的声誉问题更是受到了高度关注。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声誉(reputation)在主流经济学中并未获得应有的地位,这可以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没有列入“声誉”这一词条可见一斑。主流经济学之所以没有重视声誉问题,可能与古典经济学家所昭示自由竞争能够带来“经济和谐”的理想境界中所蕴涵的“信息是完备和对称的”这样一个假设前提有关。然而,真实的经济世界并不像“精致”的理论模型所构想的那样是一个信息完备且均匀分布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信息在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并非均匀分布,在这种情形下,声誉的价值就凸现出来,这促使经济学开始关注声誉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委托人缺位,委托代理关系是不对称的,而其研究的重点是委托人如何激励约束代理人。股东积极主义的兴起重新构造了委托代理关系。组织经济学因囿于经济人的假设和效率取向的方法论基础,使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陷入了困境。因此,吸收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术领域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成果,超越经济人假设才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信息不对称与农民在市场博弈中的弱势地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峰 《理论学刊》2004,(5):62-63
市场交易的一方只拥有公共信息,而另一方不仅拥有公共信息,还拥有私人信息,从而形成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交通闭塞,信息接受量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进而导致农民与市民、企业等交易存在不等价交换,从而收入难以持续增长,城乡差距逐渐加大。信息不对称是“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是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之中运行的。对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予以校正,是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普遍行使的职能。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信息不对称的性质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交易双方在信息方面谁也不具有优势。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出售汽车的人往往比购买者更了解汽车的性能和质量;房屋的购买者在对房屋的潜在缺点的认识方面常处于比卖房者不利的地位;向银行借款的人当然比银行更清楚自己的偿还能力;代理人无疑比委托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及努力程度……。当交易的一方比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有关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探讨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信贷风险问题以及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小慎  潘加军 《求实》2005,(3):54-56
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就是体制创新。从制度经济学理论来审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 ,发现其存在着运行成本高、委托人和代理人职能分工不清晰、制度供给与需求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以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分析基点 ,从重塑制度创新主体、化解创新成本、完善委托—代理机制、选择合理的制度变迁路径以及加快政策和制度供给等维度出发 ,来考虑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行为中,买卖双方掌握的商品信息不对称,导致正常的市场法则失灵,引发“逆向选择”,甚至产生“劣品驱逐良品”的恶性循环。目前,“信息不对称”理论已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各领域的课题之中。在干部监督工作中,信息是实施监督的重要载体,信息的充分流动是监督行之有效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同样需要研究和解决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干部监督信息的运作流程(见下图)中可以看出,监督对象(监督客体)的有关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输入党委领导下的各类监督主体(包括组织、纪检…  相似文献   

10.
组织中的非正式行为问题--串谋行为和权力滥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卫国  罗军  吴丙山 《探索》2005,51(1):80-84
组织中的非正式行为极大地影响着组织的绩效和社会的效率,而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范式,却忽视了对组织中的非正式行为的研究。本文借鉴一个拥有监督机制的三层结构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组织中监督者与代理人之间的串谋与权力滥用两种典型的非正式行为。经过分析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委托人可以在不造成福利损失的情况下防范串谋发生,然而为了防范权力滥用,委托人就不得不付出一定的代。当串谋与权力滥用都可能发生时,委托人防范串谋的机制失效;同时我们还得到一个额外的结果,权力滥用是导致契约的不完全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所谓“信息不对称”fin—formationasvmnletw)是指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双方存掌握信息上的不平衡状态.即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假设在经济学中 ,我们一谈到理论 ,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假设 ,就像有烟就有火一样。那么什么是经济学理论的假设 ?对于这个问题 ,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弗里德曼告诫我们不要过于重视这个问题 ,假设这个术语不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 ,一项理论的假设 ,可能是一组先验的假说的结论。一项陈述被称为一项假设 ,取决于人们如何选择以及如何利用它。我们似乎明白 ,假设明显带有人为选择的特征 ,它是为认识目的服务的方法论设定。这样的观点不应该导致以下误解 :似乎是什么样的陈述都可以成为经济学理论的假设。经济学假设决不是任意假定的…  相似文献   

13.
自从纳尔逊(Nelson)和温特(Winter)的开创性工作以来,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与复兴已历经30年,经济学中有关演化主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应该从过分机械的均衡分析转向基于复杂系统的演化分析,而演化经济学也可能在未来日渐成为主流的研究范式.现代演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分别涉及到个体行为假设、演化经济学方法论、演化经济学数理模型(演化博弈模型和主观博弈模型)以及共同演化理论等领域,可以预见,未来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互动和交流将更加频繁,演化分析与均衡分析的范式融合将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信贷配给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欣 《理论学刊》2007,(2):63-65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上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其相关理论的发展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经济理论的动态与趋势。信息经济学诞生后,Stiglitz and Weiss(1981)建立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典信贷配给模型。本文主要基于信贷配给理论模型对我国的信贷配给现象的形成环境及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商行改革以及政府决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叶战备  龚基云 《求实》2004,(9):60-62
委托—代理理论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监督和制约代理人 ,尽量降低因代理人行为扭曲而给委托人带来的损失 ,这与政治活动中的权力监督问题有相通之处。具体一点来说 ,这一理论本身符合权力监督的性质要求、界定要求以及目的要求。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委任—代理理论可以作为权力监督的理论依据。同时依据委托代理—理论的要求 ,我们可以对我国现阶段的权力监督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建构。建构的实质是在确保权力利用效率提高下的民主监督 ,体现为一种自下而上运行的权力  相似文献   

16.
一、“寻租”理论简介国外最先提出“寻租”一词,并为寻租理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 A·克鲁格。她在其被称为寻租理论经典论文的《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既分析了国际贸易中由配额制等行政管制产生的为“寻求租金” (rent—seeking)而进行的争夺,又据此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模型。她首先分析了作为寻租最典  相似文献   

17.
网络隐私权的侵害与我国立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网络隐私权的基本内涵1890年,英国私法学者布兰迪斯和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标志着隐私权理论的诞生。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隐私权定义。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1)认为隐私权专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2)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个人秘密的权利;(3)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自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1]。笔者认为,第三种定义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8.
现代经济学有个著名的“寻租理论”,即少数人利用市场经济初期的制度缺陷和执法缺陷,运用种种合法或非法手段.以行政权力干预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制造种种不平等竞争来获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这种由权力带来的私利收入称为“租金”,以权力获取“租金”的行为称为“寻租活动”.  相似文献   

19.
企业征信体系建立过程中可能出现博弈现象,因此,可以运用博弈论的理想状态博弈、智猪博弈、囚徒困境、动态博弈、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模型分析,给出每种模型下企业征信体系建立的博弈均衡解,并要提出如何改善企业征信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06,(6):53-53
马涛在4月20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核心前提假定:人都是自利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利己主义者,“经济人”是人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本性。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把“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这一论断作为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但在西方,“经济人假设”是被严格限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内的。而在西方经济学传人中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将这一理论“假设”滥用的现象。一些人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假设出发,公开宣传“人为财死”的“经济人”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的驱动下,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急功近利、推崇私利的社会价值观取向。其实,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已意识到了“经济人假设”将带来的不利后果,从而把注意力转向了经济学研究中应如何去建设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道德伦理问题。针对中国社会存在着的“经济人”概念被滥用的现象,布坎南就警告说:“在转型期社会里(例如眼下的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