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颜色革命”在经过了四五年的狂热之后终现原形,“变色国家”的老百姓在走过了“从失望到激动,从激动到希望,从希望到等待,从等待到忍耐,从忍耐再到失望”的全过程后,也得出了一个心酸的结论——“颜色革命”并不能创造神话。  相似文献   

2.
耀龙 《党政论坛》2010,(10):45-45
“颜色革命”又称花朵革命,是近十年来国际政治中出现的~个新名词,专指以某种花卉或物品颜色为代表、亲西方特别是亲美国的政权变更行动。颜色革命大多发生在中欧、东欧独联体国家,以和平或非暴力方式进行政权变更。目前,有以下国家发生过颜色革命。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09,(8):35-35
在国家经济陷入10年来的首次衰退之际,俄罗斯总理普京清醒地认识到,抗议活动获得了空前的机会。但这位曾经带领俄罗斯经济走出阴霾的硬汉日前明确表示,批评政府是可以的,但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他还警告称,绝不允许“颜色革命”。  相似文献   

4.
《党政论坛》2009,(16):23-23
“颜色革命”表面上看是调动民众各方力量的革命,实为吏具有国家政变特征的政权更迭,其目的并非改变社会结构,而是用新的精英政权替代原有政权,执行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德黑兰的“绿色革命”正是一系列“颜色革命”的最新例证。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是确保主权国家统一、存在和发展的政治心理基础和内生动力,主要由历史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因素复合而成,而且呈现出动态建构过程。进入新时代,作为香港发展生力军、“一国两制”事业接班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参与者的香港青年,其国家认同面临港内“本土主义”“命运自决”等思潮和港外“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等陈调的侵扰和挑战,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对于凝聚香港民心、保持香港稳定繁荣、顺利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战略意义重大。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需要从教育改进、政治制度完善、媒体舆论善用等入手,辅以民生建设,结合港情综合施策和稳步推进,积极引导香港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的建设伟业。  相似文献   

6.
独联体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联体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内因主要有一是国家贫困和严重贫富不均,破坏了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二是官僚腐败严重破坏了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政府权威的公信力;三是缺少适应经济生活转型的国家意识形态,使国家转型过程出现比较混乱的现象,人民群众对执政政府的良性预期大打折扣;四是世界民族分立主义泛滥,为"颜色革命"火上浇油.发生"颜色革命"的外因主要有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全面渗透,大力输出"民主"的结果;二是国际宗教政治势力大力渗透,为"颜色革命"推波助澜;三是国际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颜色革命"中扮演了冲锋陷阵的角色.认真研究独联体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成因,对于我们抵御和平演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蒋莉 《求知》2012,(1):45-45
近来.随着俄罗斯议会选举结果的出炉.俄反对派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连续举行反对普京的示威,试图推翻梅普政权。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公开宣称俄议会选举“既不公平.也不公正”,并要求俄彻查选举“舞弊”。西方媒体更是大肆推波助澜,连篇累牍报道俄反对派活动.并尖刻嘲讽这是“普京末日的开始”.似乎终于抓住了煽动“俄罗斯之春”的难得机遇。然而,俄罗斯不是利比亚,普京更不是卡扎菲.西方所期待并试图在俄推动“革命”的企图不可能得逞。  相似文献   

8.
自秦以降,中国即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种国家延续了漫长的岁月。不过,在“长期统一”的传统国家形态之下,中国传统社会与国家之间却保持着“长期疏离”,地方社会封闭的“小统治者”实际上控制着基层社会的运行和秩序。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政治革命,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在此基础上,新国家对旧有社会结构进行社会革命,以政权的力量建构了新的社会形态,包含改革社会结构、培育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建立长期稳定的执政根基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构现代国家的双重革命,源于党建立国家政权与推进社会变革发展的双重使命。这种通过双重革命进行的现代国家建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它既超越了传统国家的社会历史形态,也超越了西方理论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建构实践,具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国家建设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陈廷一 《党政论坛》2011,(16):38-39
1977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决定: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安徽省军区第一政委。这一年万里61岁。第一把火:送“神”出“庙”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万里要放的“第一把火”,就是快刀斩乱麻:送“神”出“庙”。安徽原省委15名常委中,有5名支“左”的现役军队千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三次“伟大革命”理论,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第一次伟大革命是辛亥革命;第二次伟大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伟大革命是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伟大革命”。以往,我国学界注重讨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寻唯物史观的理论根据。现在,我们上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从历史的宏阔视野,继续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明 《学理论》2008,(6):83-84
胡志明在《中国革命与越南革命》一文中这样写到:“中国的革命和越南的革命真是:恩深、情重、义长,友好精神永放光芒。”他清晰地记得“曾经有两个时期荣幸地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嘲,而时间最长,对他从事越南革命活动影响最深的是1924~1927年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  相似文献   

12.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新征程治党兴党新论断。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务必”要深入分析其跃升动力、深层机理和实践指向。从跃升动力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天然使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孕育、百年大党独有的奋斗精神、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是推动“两个务必”跃升到“三个务必”的多重动因。从深层机理看,“三个务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自立,贯穿着党的大历史观,并内在统一于党的自我革命。从实践指向看,贯彻落实“三个务必”,重在实现“四个转化”,即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将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将积极进步的政治文化转化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特定的政党话语转化为普适的大众话语。  相似文献   

13.
林贤治 《各界》2011,(1):34-34
经历过“文革”的人,没有不知道白求恩的名字的。在规定“天天读”的著名的“老三篇”中,这是一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圣徒,众人学习的典范。但是,作为西方知识分子,白求恩身上固有的个人主义的特质被掩蔽了。应当看到,这种个人主义与革命的理想是有密切联系的,然而也有冲突,并因此蒙上悲剧性的阴影。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赶考”精神是在即将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形成的,凝结了毛泽东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忧患思考和清醒认知。毛泽东的“赶考”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先进品格、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以及勇于担当的历史自觉。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赶考”精神,要永葆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忘人民“考官”地位,以永不懈怠的“赶考”精神破解“两个大局”的时代考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的限政之维 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是照搬前苏联模式建立,而按照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里的理解,整个社会不过是一个“国家辛迪加”,政府是这个国家垄断大公司的总管,全体公民都成了国家的雇员。显而易见,这种集权性的制度设计是将全体公民都拉上了国家的战车,而且杜绝了社会“自雇谋生”的出路和在灾难来临时逃出生天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崔瑛祜 《学理论》2010,(21):158-162
政治、革命和性、恋爱这两个看似相互对立的张力场,为展开更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和心理世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终于建构更加引人入胜的“异种同体”模式——“革命加恋爱”,表现更多样的性格特征。古往今来,如此之多的作品采取这个结构而成为杰作,说明这个模式本身并不错,而是错在把两者简单相加(不是“乘”而是“加”)的处理而已。茅盾通过批评中问题意识(为何只作“加”而不作“乘”)的形成来窥探“异种同体”模式可能引出来的多采含义。  相似文献   

17.
霞飞 《党政论坛》2008,(20):14-15
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中国政权机关。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杨姚奕的“白俄罗斯如何抗拒‘颜色革命’”一文指出,从2003年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到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摩尔多瓦的“雪松革命”,席卷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似有蔓延之势。但这一趋势终于在白俄罗斯刹住了车。在西方强权势力的干预下,白俄罗斯为什么没有像另一些独联体国家那样“变色”,卢卡申科政权是如何抗拒“颜色革命”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围绕人民民主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是使人民掌握并行使国家权力的民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人民全过程参与国家的一切事务;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真实、充分的民主等观点。这些论断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准确理解和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把获得群众拥护、国家治理有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关于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话语创新,是对西方政治学“合法性”“有效性”概念的扬弃。通过民主新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真民主,实行真监督,党获得群众拥护;通过自我革命,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国家治理有效,党获得群众拥护,跳出历史周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