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6 毫秒
1.
鲁全信 《人民论坛》2014,(5):178-180
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为人民幸福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一部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也是中国梦的催生、构筑和实现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不仅描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图景,而且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所包含的三种价值取向。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梦。因此,深入分析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价值认知,激发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和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跃  张莉 《人民论坛》2014,(14):178-180
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为人民幸福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一部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也是中国梦的催生、构筑和实现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4.
庞卫国 《湖湘论坛》2004,17(2):28-31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对客体属性、功能的判断来看,人是历史的主体、基础、目的和动力;从对主体需要的解读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需要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及其实现;从客体属性转化为主体需要的现实可能性来看,当代社会提供了客观条件,中国共产党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其利益取向完全符合社会普遍利益,所以"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确定是合理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唯一的科学理论。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肩负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的希望,他们对邓小平理论的认知、信仰和实践程度,决...  相似文献   

6.
徐盼龙  吴江 《前沿》2013,(16):11-13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国古代“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批判继承,而与这一思想联系密切、内在一致的中国梦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民生梦,它内涵科学,注重人民内心诉求的表达、大小梦想的凝聚、现实生活的改善与成功成才的实现。在国际视野中,中国梦是特色之梦,积极影响积各国人民,根本体现民生关怀。  相似文献   

7.
钟振 《当代广西》2013,(13):14-17
今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深入阐述中国梦,强烈引发13亿中国人民的无限憧憬。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在十八大上已向全国各族人民庄严承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的人民性价值取向,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根植于党领导人民探索复兴之路的实践,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它集中表现为中国梦在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实现等维度所反映的人民性实质。从价值主体维度看,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政党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集体梦与个体梦的辩证统一。中国梦价值目标的三重向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幸福。中国梦战略思想坚持把人民幸福作为最高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在实践逻辑上有现实价值标准、根本价值标准和终极价值标准的考量。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也是中国梦的价值享有主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努力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本文阐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各民主党派在实现中国梦中的责任和义务,研究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推进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一支特殊的中国力量,探讨其在中国梦视角下,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独特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并一直为之奋斗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不屈不挠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行动指南。中国梦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梦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出发点,为人民服务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前提和支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在服务人民中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彭美贵  顾玉平 《求索》2013,(10):100-102
马克思坚持从实践维度阐释现实个体及其人格的逻辑生成,把人格本质属性同人的根本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和谐人格是一种兼具实践性与情理性的人的存在方式与价值诉求。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和谐人格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要真正实现个体人格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彻底摈弃异化劳动逻辑。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刻阐释了对和谐人格的总体哲学认识。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勤勉职守。“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见,“中国梦”的实现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建构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无论是植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国家之梦”,还是蕴涵于个体精神层面的“人民之梦”,皆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建构的本真诉求。这不仅是个体和谐人格建构的重要目标,也是达成“中国梦”不可或缺之要务。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的内在统一性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找到的正确道路,是得到历史和实践检验、时代和人民认同的科学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中国梦伟大理想的实现,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并把中国梦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3.
田书慧 《前沿》2014,(7):46-48
“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又是每一个人的梦。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领头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着眼,阐述了“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求知梦,创业奋斗梦,价值奉献梦。提出当代大学生应刻苦学习,增强学识和技能;应艰苦创业,为建设祖国贡献青春力量;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体现了中国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构建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以来的三大成就之一,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以人为本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中国人民的世代夙愿,承载着农工党人的共同期盼。作为参政党,为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多建推动科学发展之言。全面助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发展筑牢梦想根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因此,在举国上下共圆中国梦的浓厚氛围中,厘清中国梦的内涵机理、价值基础及信仰基石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真谛,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拨乱反正和重新确立,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开创和伟大飞跃,已经溶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宏伟事业,化作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宣言。20年来,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9.
黄建明 《前沿》2013,(16):4-5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现实目标,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谋划并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要把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前提,把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首要任务,把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深入阐述中国梦,强烈引发13亿中国人民的无限憧憬。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在十八大上已向全国各族人民庄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