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形态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理论归宿在于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紧紧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中国梦实现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梦人民主体性的内在诉求和价值旨归。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弘扬中国精神,汇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2.
吴璇  刘衍峰 《新东方》2023,(1):83-88
马克思系统梳理了以往哲学有关人的主体存在问题,深刻阐明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主体存在之基,从而奠定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石。马克思通过对宗教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批判和清算,摒弃了唯心史观将历史进程抽象把握为精神意识和英雄“个体”的自我实现,科学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生成的逻辑进路,将历史发展的主体确立为人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以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实践主体为价值所指,以人民是共享发展的利益主体为价值导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归宿,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立场为前提基础、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在生成逻辑上,其是基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进行建构的;其理论逻辑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发展”等理念;其历史逻辑强调要走进“人民群众的历史世界”;其价值逻辑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的人民性价值取向,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根植于党领导人民探索复兴之路的实践,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它集中表现为中国梦在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实现等维度所反映的人民性实质。从价值主体维度看,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政党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集体梦与个体梦的辩证统一。中国梦价值目标的三重向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幸福。中国梦战略思想坚持把人民幸福作为最高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在实践逻辑上有现实价值标准、根本价值标准和终极价值标准的考量。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也是中国梦的价值享有主体。  相似文献   

5.
提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观点是实践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笃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体现。在中国梦的关照下,“四个全面”具体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诉求:其战略目标切实可行让中国梦更具魅力,主攻方向明确关键让中国梦实践方式更具动力,领导主体自我革新让中国梦实践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不仅描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图景,而且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所包含的三种价值取向。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梦。因此,深入分析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价值认知,激发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和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是旨在科学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洽、实践证道、价值融通的知识体系和表达方式。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符号表征方式和价值阐释式样,蕴含着通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理念传播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意图。其叙事体系的建构,既关系到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与理论内涵的合理阐释、实践经验的逻辑提升与实践发展的有效引领,更指涉价值争议的逻辑澄明与价值正义的时代形塑。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需具备科学的思维逻辑,既要准确把握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两个大局”时代之位,始终坚持“两个确立”的动力之源,又要努力夯实“两个结合”的思想之基。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需通过“以一统多”的“现代化”主体力量、打造“融通中外”的“现代化”内容范畴、借助“媒介融合”的“现代化”载体工具、依托“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情境预设等维度系统把握和推进,在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现代化”程度的同时,实现其“理想的意图”。  相似文献   

8.
《淮海论坛》2013,(2):40-4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引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共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3亿中国人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了展现和抒发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和自己梦,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纲要》,全面推进单位工作不断深入,进一步调动人的写作积极性,发展创意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精神,提升人文素养.从而增强社会和谐和综合竞争力及单位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有其独特的理论逻辑、道路探索与理想形态,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文明批判、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探索和共产主义文明构想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从主体逻辑、道路确证、价值旨归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进行了传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现代化探索,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逻辑、实践道路和理想形态日渐丰盈,不仅在知识论意义上重绘了马克思主义文明图谱,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重思人类文明与现代化问题的宏大使命与时代担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文明蒙尘”“被动卷入”“照搬照抄”逐步迈入了“伟大复兴”“主动探索”“自我革命”的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中国文明叙事、理论进程与实践参照,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绘就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10.
项洋  朱平 《求索》2013,(10):253-255
提高了每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就能凝聚中国道德力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本文认为,道德的个体功能的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它有利于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道德的个体功能进行教育转化、处理好道德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充分发挥道德功能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涵养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1.
《莱茵报》时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起点”,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自由”无疑是这一时期马克思关注的主要问题。然而,当前学界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自由观的部分认识有待澄清:误认为马克思是一位自由主义者,误认为马克思此时仅仅追求新闻出版自由,误认为马克思此时仅仅希望通过理想立法来实现自由。这些有待澄清的认识往往忽视了“自由”与“自由主义”的区别,忽视了马克思在这一时期一以贯之的物质关切与建构思考。马克思这一时期对自由问题的理解已经表现出对自由主义的不满与超越,他批判消极自由的狭隘性,初步显露出阶级分析的方法,并提出“真正的自由主义”以彰显自己自由观与自由主义的区分;同时马克思已经开始涉及对物质利益的考察,初步构建了全新的权利-能力型自由,强调自由的实现能力与物质基础;最后他还呼吁善法的构建与法律承担者的责任,并开启了对社会改造的自由实现路径初步认知,开始向共产主义迈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学术与社会现实的内在统一中,揭示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生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指向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深刻内涵体现在正确揭示了现实的个人与一般人、真正的共同体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职业分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共产主义实践的内在关系。“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超越性维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主题和理论硬核,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价值诉求。深刻领悟“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文宏  罗文宁 《传承》2012,(11):58-59,85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保障民众生存的政治诉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道德自由,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善恶之辩”论人性,“以艺养德”铸人格,强调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探寻理想人格形态,坚持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体现了中国“轴心时代”文明的高度,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吸收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对加强和改进人文关怀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建明 《前沿》2013,(16):4-5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现实目标,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谋划并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要把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前提,把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首要任务,把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体现在批判性反思与理论性建构两个层面。通过批判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规则、抽象的道德观,以及阐释人之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及其实现方式,马克思确立其道德观。而全面把握马克思道德思想的核心要义,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与评价当前较为流行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6.
王丰 《思想战线》2021,47(6):10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合理确定理论阐释的起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方向,从借鉴马克思确立《资本论》的理论起点,到分析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探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一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作为理论阐释起点的,它蕴含着社会生产的各种规定,由此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对社会主义“经济细胞”的探讨;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则确立了“人—物—人”的“人民逻辑”理论主线。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细胞学说,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立场”,可以发现,“为人民的劳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17.
在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对社会历史理解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民主体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创立了人民主体观。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与幸福为己任,将马恩创立的人民主体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价值主体、权利主体,中国梦的实现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成果为人民共享。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指导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力量、充分保障人民合法利益、充分维护人民发展权,让人民共建共促共享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抑或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马克思同样对这一问题作了许多重要的思考,其共同体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法,对于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中国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词,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去透视“中国梦”,对于我们在追逐、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构筑“中国梦”的同时,必须重视共同体这一政治哲学向度,必须不能忽视人的自我实现抑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旨在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理论诉求,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需要的一致性为基础,成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各个不同国家革命实践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它揭示了各个不同国家发展的共性,形成了理论诉诸于不同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不同的国情则赋予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因地而宜的表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目标,不仅定位于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奠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要凭借生活方式的转化实现个人与共同体和谐统一的价值诉求。只有遵循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线索,进一步确认"自由人联合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性,才能准确诠释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联合形式的"真正的共同体",揭示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具有的特殊的价值旨归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小鹏 《前沿》2013,(20):41-42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中国梦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统一,体现了“民生为根”;中国梦是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统一,体现了“民生为本”;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民生为基”.民生是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和最好诠释,以“民生为基”,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