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作为两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它们在实践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能够互动双赢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中国的具体圆情,加强和完善以人大制度为载体的选举民主和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协商民主形式。同时大力促进两种民主形式的互动,对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特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政治层面,其互动效应能够促进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在社会层面.其互动效应能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繁荣;在文化层面。其互动效应能够培育公民文化,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转化。  相似文献   

2.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施恩朝中国十二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村的繁荣稳定,是整个社会繁荣稳定的坚实基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是做好人的工作、充分发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服务和激励作用,最大限...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国先进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运宏 《湖湘论坛》2006,19(5):5-7,38
政治文化支配着人们的政治活动方式,影响社会及其政治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经济政治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的背景等因素,其基本格局具有多元并存、多元冲突、多元互动、多元融合的特点。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先进政治文化,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关于进一步拓展大流通的几点思考张琼江流通是联结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化大生产全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监利县通过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加快工业、农业发展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加大了流通领域的改革力度,以拓展大流通为契...  相似文献   

5.
历史制度主义的旨趣是关注历史。研究农村合作化运动能为考察当代中国乡村政治发展提供历史支撑。农村合作化运动本身是一个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博弈的过程,其间渗透的是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国家与作为制度需求主体的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其结果为乡村社会进一步的制度变迁打开了闸门。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09,(1):94-94
金太军、袁建军在《江海学刊》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经济政治学以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关系为出发点,综合运用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生活中相互交融的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中的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特性,并试图揭示其一般运行规律,为分析政治变革的内容及方式提供新的途径,从而有效地达到以变革促发展的目的。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体系、经济结构、经济功能、经济资源、经济权力、政治变革、政治结构、政治功能、政治资源、政治权力等。经济政治学研究的关键在于政治与经济互动的纽带,以政治体系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降低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村社会文化建设需要实现农民再组织化。采用推演和实证方法研究发现,农民组织化与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存在互动关联关系。但农户承包经营解体了农村最基层组织,村民自治性组织功能扭曲,社区服务组织覆盖率低,群众性社会组织培育缓慢,农村留守群体中缺乏社会文化带头人。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约束农村社会文化建设,为此应以各类合作经济为纽带促进农民生产活动组织化,以群团组织职能延伸推进农民社会活动组织化,以各类社区组织发展带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实施农村新型组织带头人培育工程。  相似文献   

8.
海口市新华区农村凭籍区域优势,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然而,农村社会的稳定却不能与经济的增长同步,暴露出农村管理体制的滞后。为顺应农村新形势发展要求,新华区选择了以推行村民自治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华区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实行村民自治,是现阶段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选择,将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城镇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结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党组织领导方式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琳 《长江论坛》2001,(4):20-23,37
我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农村政治民主和社会稳定.村民自治制度是目前唯一适合我国农村政治发展现状和政治承受能力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是实现农村政治发展目标的物质载体.它要求党在领导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在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以保证党的领导体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与整个社会结构的发展达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育是中国民主化进程顺利推进的基本路径之一,以公民社会的构建为视角,以促成“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为框架来分析当前的农村村民自治的实践得失,可以较好地解决困扰村民自治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铁明 《求索》2008,(8):80-82
加快推进中国政治发展,实现政治发展的新突破,是时代赋予的新命题。任何社会的政治发展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以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的,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所决定的各种关系中展开的。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加速推进政治发展不能脱离特定的国情因素,必须在稳定有序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发展。县,作为我国政权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管理体制中的基本层次,由于其特定的地位和特性,成为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们要遵循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行事,推动农村政治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民主政治教育,增强其民主政治意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是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处在农村向城市转换的中间状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吸纳能力的乡镇或集镇。它是一个地域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总体水平,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农村社会基础的变更无疑对基层政权组织体制产生了直接的冲击。在这种新的社会格局中,如何以村民委员会作为组织实体而构筑村民自治体制,成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一项基础理论课题。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村民自治的发展和完善指明了方向。《决定》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从现在起到201…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民职业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一个引人瞩目的事件。农民职业变化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社会经济方面,还在于它对中国农村的政治关系、权力结构、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是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的桥梁,农村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它对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小城建设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得到很大发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人口,主要是指聚集在农村一定地域内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那部分人口。它同周围的农村直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时时处处仰赖着城市工业经济的带动。因此,小城镇人口,是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一种从人口村庄模式或乡土社会向人口城市化模式或工业社会转换性质的人口,起着联结城市和乡村、工业与农业之间发展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政治情绪意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消极的政治体验和感受。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治情绪主要表现为政治冷漠、个体极端行为和群体性事件,政治情绪的表现所导致的消极影响是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面前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难题。社会转型是政治情绪产生的根源,也是导致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而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人类心理、经济利益、政府过程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异化"则是政治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这些方面又相互联结、交错融合共同构成了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情绪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20.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是党委、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任。村干部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开放的进程,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适应新形势胜任新任务,应着力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