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竞 《学理论》2011,(21):48-49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提出的宏伟目标。在详细分析了当前"和谐社会"本质的几种学说后,认为不应该把"和谐社会"的现象当成"和谐社会"的本质,而应该把"和谐社会"界定为"法治社会",并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这一命题,指明了这一界定为我们正在致力于建设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着力点,为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传统文化的资源,对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建生  苏莲艳  谭青松 《学理论》2011,(14):299-300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尤其是它的语篇和语域理论。从纯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关系,可以为双语教学提供一个语言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许鑫 《理论导刊》2013,(5):36-40
本文从"公共性"的角度界定公共电视的本质,将公共电视的功能区分为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和提供公共话语平台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卫视的"公益频道"实验进行反思,认为其与真正的公共电视其实相去甚远,并结合我国现实的传媒体制,提出了中国模式公共电视建构的"三步走"之路,探讨了公共电视建构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8,(12)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是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导向功能、育人功能、保障功能五项功能圆融一体的体系化存在。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探索实践"三化两加强"的建设模式,提高基层组织治理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相似文献   

5.
首都城市功能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国家兴衰的大问题。本旨在从政治学角度研究首都城市功能,为首都城市更好地发挥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探讨了首都城市的内涵和功能叠加过程,阐述了由核心功能与叠加功能构成的首都城市功能系统,分析了“聚变叠加”与“裂变叠加”两种不同的功能叠加模式,提出了“叠加功能异化论”、“叠加功能木桶论”、“叠加功能中心聚焦论”和“功能转移论”等理论观点。本侧重于从应然与实然的双重角度对首都城市功能加以考察,并采用历史分析法、系统功能分析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信访在中国成为问题与信访的功能定位有密切关系。国家把信访的功能定位在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方面,而公民更愿意定位在权利救济方面。由于公民对信访功能的定位和国家原初的定位产生了一定偏差,这使得国家在应对以权利救济为目的的信访问题时,难免带有功利主义的目的。从比较法的角度,信访权更接近于国外宪法所普遍确认的"请愿权"。就请愿权发展轨迹来看,早期的请愿权兼具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的双重功能,之后随着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大量的私人纠纷主要诉诸司法程序解决,请愿权的权利救济功能逐渐式微甚至消失,今天请愿主要作为一种直接政治参与的方式而存在。请愿权在现代成熟宪政国家中的发展变迁图景为我们思考信访在我国如何进行功能转换提供了思路。我国应通过完善司法救济制度逐步把权利救济功能从信访中剥离出来,使信访回到原初的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的功能上来。  相似文献   

7.
唐晓清  段冰冰 《理论探讨》2007,21(6):111-114
反腐败的主体动力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主体论"思想是现代民主社会反腐败的基本理论依据。从我国国情出发,完善执政党的反腐败动力机制,就是针对目前反腐败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以唯物史观和系统思维为指导,以突出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主体地位和动力作用为核心,重点把握反腐败系统中影响运转动力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协调互补、制约互动关系,从激活主体动力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反腐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6)
科技进步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它传达着大量信息。而伴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从隐喻的认知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隐喻是网络语言生成的一种方式,从隐喻角度对网络语言的分析无疑为认知在语言中的功能研究进一步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锦心绣口"说与"文成于难"说为中心的文学批评观念,不仅从方法论的角度给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独特价值与审美性质,而且从文学与人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做文与做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文献看来,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这个角度来分析古诗英译问题,在我国并不多见。关于古诗英译的研究,翻译界许多专家、学者大多是从文学评论和文学翻译的角度进行的。笔者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对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卷首诗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探讨,目的在于尝试从新的角度,对古诗英译的翻译问题重新进行审视,检验系统功能语法在古诗英译的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0)
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有一些基本的节点都不能绕过,而这些节点就是我们确定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坐标,也是我们研究和考察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维度。文章从"高"与"职"的内涵维度、"传统与现代"的时间维度、本土与世界的空间维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价值维度论述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视角,以期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平 《学理论》2012,(23):166-168
目前,英语政治演讲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演讲语言也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以韩礼德的语言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为理论框架,从自建演讲语篇语料库中抽样选出20篇英语政治演讲为研究样本,从语气系统角度,根据演讲者所充当的提供信息和要求行动的言语角色,探究英语政治演讲中人际功能实现的语言学特点,从而提高英语演讲和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4)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一种易于为群众接受的表达",这种表达既让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同时也透露出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其丰富的哲学智慧。"阐旧邦以辅新命",如何从儒家哲学角度对这一话语进行解读,并从这一角度对党员干部出现自身"不硬"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为全面打造"自身硬"提供儒家哲学的锤炼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吴毅 《学理论》2012,(11):205-206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传统的推进与认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明显与时代的发展不适应。PHP技术介绍了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络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描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各个分模块的详细功能,对一些关键的代码予以解释,力求为高校素质教育平台现代化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深入实施与全面推广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本文从分析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的角度出发,辨析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联系与本质区别,探寻"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为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于西方,它与西方企业发展程度、社会生活状况有着密切关联。早期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是有限责任,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则强调扩展了的社会责任。后者促成了消费者主权、员工参与等新的社会观念的产生,从而修正、限制了企业所有者的权力。从社会运动的角度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将为我们全面、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社会有机体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任何社会都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具有完整性和整体性,还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意蕴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之中的。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奠定了哲学基础和依据,也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7,(1):68-72
逆向合同外包是政府将已经外包出去的公共服务收回并且重新交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国内的实践中屡有发生。从逆向合同外包角度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逆向合同外包现象研究,并结合实际调研所得,分析我国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七站八所"的重置现象,以期为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反思提供一种新视角,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寇鹏飞 《学理论》2010,(10):150-151
物感说思想的出现为文学作品的发生说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中国式"的答案。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三部杰出的文学理论作品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谈到了物感说理论,这三部作品中有关物感说的部分相互继承又互相超越,向我们呈现了物感说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20.
"经济人"假设是当今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石,是经济学研究的关键性假设前提,但同时也是历代经济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的系统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我们目前正在或已经进入了系统时代。随着系统时代的到来,传统"经济人"假设已不能准确的代表现实中的经济主体,也就弱化了在此之上建立的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系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系统时代"经济人"的特点,并从特征尺度和资源位两方面探索了"经济人"行为动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