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国的政治危机自他信执政后期起便始终未能平息,国内外社会就其原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本文在简要回顾这些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作为一项新的变量对泰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使后政变时代的社会运动扩大化与持续化,造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割裂与对抗,而且严重威胁着泰国的传统政治和社会秩序,并指出泰国政府的主要应对举措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2014年5月22日,泰国军队宣布政变,结束了持续半年多的泰国政治危机.泰国自开启宪政民主以来的几十年里,数次通过军人政变结束政治危机和社会乱象,这不能不说是泰国民主政治的悲哀.泰国的政治历史证明,模仿西方民主或是长期军人独裁的老路都是行不通的,今后的出路何在?笔者认为,或许是在权威主义民主制度下,有一个具有国家现代化发展导向的强势权威政府,把国家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坚持国家利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高于党派利益,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实现国家治理的治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泰国政治格局转型中的利益冲突与城乡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年初以来,泰国政局持续动荡。在泰国政治格局转型过程中,“反他信”派与“挺他信”派之争的实质在于政治利益的重新分配。前者是以军人、官僚、地方政客、城市中产阶级为核心的既得利益集团,要求重建“多党并立”格局;而后者则是以新兴产业集团与农村贫困民众为核心的政治联合,要求固守“一党优势”格局。长期以来泰国的发展失衡是引起城乡分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构建各派政治力量都能接受的平衡利益格局,已成为化解此次政治危机,进一步完善泰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王程 《和平与发展》2015,(3):97-109,114
泰国政治乱局长期难以化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利益分配矛盾引发不同阶层对立,政治制度运行失效,政治生态恶化,国内社会严重撕裂等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泰国近年始终难以化解的政治乱局的根源,探讨未来泰国政局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泰国的环境运动最近几年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特别是自从1988年成功阻止建筑NamChoan大坝的运动后。环境运动吸引了泰国社会中的大批社会、经济和政治人士参加,但它仍是发挥挑战主流发展模式和既有利益的作用。在这方面,环境主义代表着反对力量,但却越来越包容。环境主义代表着泰国政治的一种变化方式,籍此利益集团联合起来挑战政治精英的集权决策。在这方面,在环境运动内部本身出现了某些矛盾,籍此战略上的两难出现在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新一轮的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随着俄罗斯的经济崛起而开展起来.在俄罗斯国内初步发展起来的市民社会,正是俄罗斯市场经济发展的印证.因此,研究俄罗斯市民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分析制约俄罗斯市民社会发展的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对于理顺俄罗斯社会转型中影响其现代化的各种因素,预测俄罗斯未来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2009年泰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及其2010年经济发展预测。2009年,泰国的政治冲突仍没得到解决,围绕前总理他信问题展开的政治角力不仅造成泰国社会严重分裂,还引发了与邻国柬埔寨的外交纠纷,并冲击了泰国的安全与国际形象。国内政治问题加剧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泰国经济的不利影响,2009年泰国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2.3%。2009年年底,泰国经济显示了较强的恢复信号,有望于2010年实现正增长。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泰国政府竭力保证2009年在泰国举办的各种会议安全,并促进东盟及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8.
2013年年底爆发的新一轮泰国政治危机一直持续到2014年。2月2日的大选最终因违宪而被判决无效。反英拉与支持英拉的抗议活动一直延续至5月22日泰国军方再次成功发动军事政变为止。此后,军方接管政权,泰国政治动荡的局面逐渐得到控制。经济上,尽管国家维持和平秩序委员会采取各种举措,多方预期泰国政局恢复稳定后经济发展将回归正常的局面并未出现,全年GDP仅增长0.7%,排名东盟最低。外交上,泰国与中国的关系得到加强,但泰国与西方各国关系由于军事政变而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菲律宾天主教会以布道者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深刻影响着菲律宾战后社会政治转型,经历了一个与执政当局相互依靠并结盟,善意批评仍合作,最终决裂且抗争,民主监督与制衡的过程。教会无论是被迫“去政治化”还是主动“再政治化”都与菲律宾国内当时的社会、政治主题密切相关。天主教会通过内部的政治动员与外部的政治联盟,对社会转型施加影响力,维护教会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10.
思路 《东南亚》2006,(2):24-30
泰国是近年来东南亚地区政局最为稳定的国家之一,从1992年起,泰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人们似乎认为泰国的政党政治已进入稳定发展期。尤其是他信总理圆满地完成了一届任期并于2005年2月领导泰爱泰党赢得新一届大选,成功蝉联总理之后,更加坚定了人们的上述看法。但是,他信第二任期开始不久,反对党就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倒他信运动,泰国再次陷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他信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不败而败”,宣布辞职。即便如此,危机也未解除。5月上旬,泰国宪法法院裁定4月2日的大选违法,必须重新举行大选,具体时间待定。因此,泰国未来政…  相似文献   

11.
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矛盾与问题。本文选取转轨国家中的乌克兰为案例,通过对政党政治涉及的三种主要关系来研究政治稳定。指出政党制度设计需要考虑到转轨前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条件;缓慢发展的政党体系制约了政治稳定的实现;极化的政治文化限制了政治稳定的达成。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经济转轨之后,由制度变迁所诱致的利益分配关系调整对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不同社会集团力量均衡结果的利益结构与经济转轨的历程密切相关,在相当程度上,利益结构的变化反映着经济社会转型的绩效。因此,俄罗斯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是促进其社会转型,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内经济、政治改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97年东南亚各国形势基本稳定,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也在他30岁生日之际,正式接纳缅甸和老挝入盟,向"10国大东盟"的梦想迈进了关键的一步。但柬埔寨的政治危机及东南亚金融风暴对东南亚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97年东南亚前进的脚步显得略为沉重。一、97年东南亚政治形势整体稳定,但局部动荡。柬埔寨爆发政治危机。面临98年大选,那拉烈与洪森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97年7月爆发政治危机,那拉烈被迫流亡国外。目前,由奉辛比克党的温霍代替那拉烈担任柬埔寨第一首相,表面上仍维持"两党联合执政"的政治框架,但实际上洪森的人民党已控制柬局势,洪森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明年的大选的顺利进行,以确定他在柬的合法统治地位。泰国金融危机导致差瓦立下台。97年5月泰币贬值,股价下跌。7月,泰国宣布放弃联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泰国的政权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本期为泰国问题专号,专门翻译并刊载英国新英格兰大学亚洲语言与社会基金会主席、默多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凯文·休伊森博士主编,英国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于2001年出版的名著《泰国的政治变化:民主与参与》,并已获得该书著作权人凯文·休伊森博士的授权。该书的各章分别由不同作者撰写,主要论及泰国在20世纪末的政治变化情况,特别是关于泰国政权和民主发展的变化模式,对泰国的政治生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极力接近政权的新势力中心”的论述。本书是研究泰国政治变化性质与模式的有用工具,它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泰国的政治状况,而且有助于人们研究其它一些受到类似经济与社会变化困扰的社会的政治状况。本书另有四章将在下期续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2010年泰国政治、经济、社会与外交关系发展,并展望该国2011年政治经济发展态势.2011年,泰国有望举行大选,经济上预计小幅增长.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系统的正向变迁过程,目的是社会价值的公正、公平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的诸要素得以改变以适应这个目标的实现。泰国正处在一个政治发展的新阶段,其社会政治力量在分化组合,政治文化也在转型,政治体制的调整日益到位。泰国的政治发展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程,但其经验也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这些经验包括:政治发展必须以合法性为阶段性目标;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军队地位的适当与否,影响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应该有相应的政治文化支撑;国家整合是政治发展的必要前提等。  相似文献   

17.
从华人认同看泰国华文教育的复苏与发展(1992~20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文教育起源于海外华人社会,泰国的华文教育亦是如此。1992年,泰国政府放宽华文教育的限制,泰国华文教育复苏并迅速发展,目前泰国有超过80万人学习汉语。虽然泰国华人被高度同化,但是他们多元的政治、文化和族群认同反而促进了泰国华文教育的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比其他亚洲国家起步早的泰国民主化道路走得并不平坦,军事政变和政治独裁的交替似乎成为了近70多年来泰国政治的主线。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泰国的政治文化、宗教意识、教育水平、社会结构等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最初由精英发起的泰国民主化运动,如果得不到整个国民的回应,没有获得成熟市民社会的支持,真正的民主主义也就不可能在泰国扎根。  相似文献   

19.
乌克兰危机:多维视野下的深层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克兰危机是苏联解体后欧亚地区转型发展和欧洲安全体系演变的重大事件,不仅反映了乌克兰国内的重重矛盾,也折射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战略格局和大国关系变化的复杂光谱。从制度转型的角度看,乌克兰危机是政治失范导致社会失序的重要标本,20多年的社会转型困局加剧了乌社会既有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分野,而这些矛盾在经济发展遇阻和民主政治危机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演化为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危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俄、美、欧在乌克兰有着各自的地缘政治目标,它们之间的大博弈使欧洲有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年危机"覆辙的危险。从国际秩序的角度看,尽管俄罗斯以强力方式取得了克里米亚,但不可能颠覆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俄罗斯有可能在美欧制裁之下遭受诸多损失。从帝国研究的角度看,苏联解体的"后遗症"并未痊愈,欧亚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俄罗斯所倡导的"欧亚一体化"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其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为其他成员国提供资金、技术、市场、发展空间等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20.
满其旺 《亚非纵横》2014,(5):114-122
泰国自1932年建立君主立宪制以来多次历经军人政权与民选政权的交替,形成了政治恶性循环。近年来,“红衫军”与“黄衫军”围绕着泰国政权更是频频展开各种政治斗争,泰国政治中的民粹主义倾向不断加强。本文旨在通过泰国政局中的频频上演的“红黄对决”为切入点,揭示泰国政治中的民粹主义表现,剖析泰国政治民粹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泰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