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吴国玖 《群众》2021,(5):13-1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是当前应对全球经济低迷、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发展不确定性增大等外部环境的必然之举,也是中国作为巨量经济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转型发展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开放大省,要服务好全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2.
蒋伏心 《群众》2021,(3):39-40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又是一年两会时,欢聚一堂话履职。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奋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杻",凸显了广西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开阔视野,把准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奋力赶超、加速崛起。  相似文献   

4.
李俊 《人民论坛》2021,(2):12-15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环境,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但这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对开放水平和开放质量的更高要求。要全面准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努力推进开放战略升级、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主动参与国际经贸治理,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群众》2020,(18)
正基于国内发展形势和国际发展大势,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开放大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和条件较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理应思考在前、行动在前、贡献在前。  相似文献   

6.
《群众》2020,(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党中央积极应对全球形势新变化新挑战,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  相似文献   

7.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给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不可避免。"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链接"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和关键节点,也是促进"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强调,广西要"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西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广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意义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经济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做出重大工作部署。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极限施压,在这个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了"新发展格局"理念。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21,(4)
正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考验的是我国县域营商环境建设的真正底色。"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战略部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指明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1.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而后者则是彰显前者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有三种存在样态.即知性存在样态、意义存在样态和实残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行政三分制”这一新型行政管理模式的付诸实践。行政三分制在彰显其制度创新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行政法治契舍的难题,而这则关系到行政体制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贪污犯罪数额的大小,是惩治贪污犯罪的主要依据。在共同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贪污数额的认定相当复杂,既有共同贪污的数额,又有各人分赃所得的数额,还有因贪污的停止形态而未实际获取财产等情形。关于共同贪污犯罪行为人数额的认定,理论界存在着“分赃数额说”、“参与数额说”和“犯罪总额说”等不同的学说。笔者更倾向于“犯罪总额说”。  相似文献   

14.
论业主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主委员会是城市住房私有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制度支撑.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之间利益关系复杂,现行法律法规对有关规定的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失当,业主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业主委员会在筹备设立和实际运行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出台<业主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规范业主委员会各项基本制度;并且进一步调整完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与业主自治的关系,在物权法中明确居民的房屋物权;健全行政程序的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15.
所有人抵押是指所有人于自己所有物上存在的抵押权 ,是一种特殊的抵押权。确立所有人抵押制度可以防止后次序抵押权人获取不当得利 ,保护抵押物所有人的利益 ,有利于所有人进行融资 ,节省交易手续和费用 ,促进商品流通。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所有人抵押 ,可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做法 ,从所有人抵押的思路选择、成立、变动等方面入手对此制度作出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茂名市电白区中学生对传统类毒品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常见的合成类毒品有一定的了解,对伪装类毒品认知较低;当地学校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频率不高,方法缺乏创新,体系不健全等。对此,应加强对伪装类、液态类毒品的宣传;在宣传方式上要注意创新,应结合青少年规律特点,构建信息传播新平台;学校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各种合法职业劳动者的劳动都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是指凝结在社会产品、服务 (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 )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体现劳动者对社会财富 (物质的、精神的 )增长乃至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在新时代 ,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作进一步的扩展是必要的。一种劳动只要它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或环节 ,那么 ,无论它的直接成果是否成为商品 ,都是创造价值的。在我国现阶段 ,政府作为国家机器的职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 ,更多地从阶级统治转向发展经济 ,它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作用不可或缺且十分巨大 ,因而也是创造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不作为犯罪是我国刑事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作为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研究不作为犯罪,首先要明确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以及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除此之外,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监狱罪犯离监探亲是法律规定的一项有利于监狱罪犯再社会化的刑事政策,专门系统地探讨这个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现行离监狱探亲制度在《监狱法》、司法部规定和监狱实践三个层面均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在对策方面,基于对监狱离监探亲决定权的行政执法权属性分析,从法律上赋予罪犯法定离监探亲权,要从《监狱法》及司法部的规定上加以完善,还要解决监狱办理上面临的实际困难,以促使这项制度得到常态化落实,促进罪犯改造和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论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事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法条和司法解释内容规定的不明确性和不完整性,需要对虚假诉讼罪中"捏造事实"的含义进行进一步解释。虚假诉讼罪是单一行为犯,利用他人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的,也构成虚假诉讼罪。篡改部分民事法律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也属于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成立虚假诉讼罪。虚假诉讼罪的行为方式不包括不作为,隐瞒他人已经偿还债务的事实依然进行民事诉讼的,是积极地虚构事实,理应认定为"捏造事实"。若捏造的事实不会影响法院的公正裁决,不能定性为虚假诉讼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