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中非关系史上的一次创举。中非领导人将回顾中非友好的发展历程,共同规划未来合作的蓝图。开好这次峰会,对增进中非领导人相互了解和信任、加深中非传统友谊、促进中非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1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前来参加峰会的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时这样表示。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6,(45)
为了应对新世纪挑战,中国和非洲国家本着“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的宗旨,共同倡议并成立中非合作论坛,并于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  相似文献   

3.
正指出中非经受疫情严峻考验,友好互信更加巩固,强调中非要坚定不移携手抗击疫情、推进中非合作、践行多边主义、推进中非友好,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高水平发展王沪宁出席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晚在北京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团结抗疫共克时艰》的主旨讲话。习近平强  相似文献   

4.
金秋10月,由中国政府倡议 并主办的“中非合作论坛一 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有两大议题:一是面向21世纪如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二是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中非在经贸等实质性领域的合作。由此可见,21世纪的中非关系要围绕一个“新”字做文章。新形势对中非关系的影响 冷战后,世界形势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两极格局宣告终结,多极化成为国际格局演变的主导方向。但在当前,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挟冷战胜利的余威,以其占压倒优势的强大经…  相似文献   

5.
10月10日至12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创举,它将为中非双方探讨如何构筑新型伙伴合作关系提供难得的机遇。为了迎接这一盛会,本刊将陆续刊登介绍非洲情况和中非关系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近日由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主办的“中国一非洲关系论 坛”是为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部长级合作论坛的准备会议之一。中国和非洲国家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对中非关系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进一步发展双方关系充满信心。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中国宋朝,当时中非之间不但有了贸易往来,而且还有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非之间更是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与会的非洲朋友对中国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的杰出贡献、中国一贯支持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  相似文献   

7.
王军 《瞭望》2006,(45)
作为首都城市,北京责无旁贷地应为大型国事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包括便捷的交通。近期为迎接有40多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市实行临时交通管理,自在情理之中。交管部门适时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滚动发布不同路段的交通管制信息,管制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6,(45)
在中非峰会前夕,一些非洲政要提出,中非对话应“更加活跃和更具实质内容”。只有这样,双方合作才能最终取得双赢结果。中非政治合作、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在国际事务中通力协作,是非洲国家重点关注的三个议题。  相似文献   

9.
任洁  冯静 《理论视野》2010,(3):56-58
近年来,随着中非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全方位合作与交流的展开,西方一些国家散播中国掠夺非洲资源、抢占非洲就业机会、摧毁非洲传统经济的“新殖民主义”论调,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中非关系发展的忧虑和担心。西方诬蔑“中国在非洲搞殖民主义”既不符合中非关系历史,也不符合中非交往的现实,更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趋势。中非关系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共同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关系和南南合作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共商二十一世纪中非合作大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与非洲友好合作关系取得引人注目进展之时,我国政府将于10月10日──12日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这是新中国对非关系史上首次面向整个非洲的多边政府间高级论坛。世纪之交,中国与非洲国家进行如此广泛的磋商和交流,无疑将对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中非友好关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积极影响。 增进了解扩大共识 中国与非洲国家有传统的友好关系。半个世纪以来,双方有共同的利益而没有对立或冲突。中国人民与非洲各族人民在…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主席4月下旬将对南 非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 在世纪之交对非洲采取的一次重要外交行动。与此同时,中国发起的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这一盛会将于今年10月在北京举行。这些重大外交举措拉开了新世纪里加强中非关系的序幕。 近10年来,国际、非洲和我国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非关系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的新课题。为适应新形势,我国以 1996年江泽民主席访非为标志,调整了对非洲的外交政策。新的挑战与难点 非洲国家纷纷独立后,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对非关系。近40年来,我对非洲国…  相似文献   

12.
12月15日至16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会议,与非洲领导人共商合作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13.
李利 《瞭望》2000,(40)
全秋10月,由中国政府倡导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届时,40多个非洲国家的外长和主管对外合作或经济事务的部长与会,一些非洲国家的政府首脑将出席开幕式。举办如此高规格的中非论坛,在中非关系史和新中国50年外交史上还是第一次。它的召开对世纪之交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非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南南合作的发展,以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非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是中非论坛的两大主题之一。非洲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非洲国家经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在此次会议上,中非双方将总结过去几十年合作的成果和经验,共同探讨面向新世纪的中非经贸合作原则,确定双方在贸易、投资、援助、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金融、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方向。这预示着中非经贸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日渐强大的中国资本将在广阔的非洲大陆开拓崭新的事业。  相似文献   

14.
一、中非关系是国际合作的典范中国与非洲自古保持友好往来。随着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建立和非洲国家赢得独立,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一)政治关系日益巩固。1956年中国同埃及建立外交关系,此后有51个非洲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目前同中国维持关系的有47个。50年间,中国多位国家主席、总  相似文献   

15.
阎婧 《学理论》2013,(21):43-44
近年来,中非关系取得巨大发展,其中中国对非援助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回顾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及转变过程,分析中国对非援助对中非双方各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指明中国对非援助所遇到的关于"新殖民主义"等方面的困境,旨在说明中国对非援助对中非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继续加强对非援助,进而提出未来中非关系的发展将会在中国平等互利地对非援助的基础上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共同的历史遭遇和斗争经历以及追求和平、合作、发展的现实愿望,使中非结下了深厚友谊2006年被称为是中国外交的“非洲年”。从年初李肇星外长访问非洲六国、中国政府首次对非洲外交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到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上半年前后访问了非洲十国,几件大事引起国内外媒体对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06,(45)
中非双方充分发挥经济互补性,加强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完全符合双方未来发展的需要。非洲国家在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方面普遍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发展,即在各种国际合作项目中非洲要有自主权,遵循互利合作的原则;二是要求贸易伙伴扩大对非洲产品的市场份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主席于5月8日至22日相继对东非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北非的埃及、西非的马里、南部非洲的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6个国家进行了国事访问。5月13日,他在亚的斯亚贝巴就中非关系发表的演讲中郑重宣布:“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各国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国家关系。” 中非传统友谊是由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们携手缔造和培育的。30多年来,中国主要领导人频频出访非洲,足迹遍及非洲大陆,有48个非洲国家的100多位元首访问过中国。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与各自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一贯相互支持、真诚帮助。近年来,中非友谊更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今年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支持中国否决西方反华提案的27个国家中,非洲国家占了14个。当然,中国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也给予了非洲力所能  相似文献   

19.
非党知识分子,是指共产党员以外的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队伍中占绝大多数。以甘肃省为例,截止1992年年底,全省共有知识分子约33.3万人,其中非党知识分子约24.8万人,占全省知识分子总数的74.5%。 在实践中,广大非党知识分了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推进了科技进步,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92年甘肃省共鉴定验收省部级科技成果679项,获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20.
常杰思 《学理论》2013,(16):184-185
讨论图书馆服务中非语言交流的应用及作用。从什么是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的作用及价值、如何在图书馆服务中应用非语言交流的技巧等方面简述了非语言交流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及应用技巧。列举"眼语""面部表情""体势语""空间语"四种非语言交流方法,指出非语言交流对于图书馆的服务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应掌握非语言交流的技巧,使图书馆的服务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