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延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自然共同体,全球意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全球化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国际关系发展仍然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国际政治秩序仍然以西方强权为主宰,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自然生态危机。推进全球化治理的主要举措有:改革联合国体制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现实基础,共同制定国际规则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关键措施,生态法治建设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倡议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和日益突出的全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历史"新常态"作出有力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对全球问题的必然选择,蕴涵着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持续发展、共同繁荣的丰富内涵,彰显着旨在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价值诉求,是人类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选择。世界各国加快自身发展、积极建立和自觉遵守国际新秩序、努力推进一体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应对全球化问题的明智之举,是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现实所需。唯物史观、整体性视野、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切、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倡导民族平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历史理论的契合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得以彰显,为真正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着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深刻揭示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谱系,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及价值意蕴,进而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阈、方针、路径等维度分析其建构路径,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向纵深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消解有关中华民族的诸种争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消除世界各国争端,提升世界各国凝聚力,开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之局面。建构两大共同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义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今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构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指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构成的民族共同体,现指新中国建立后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民族共同体。考古学家夏鼐在其1962年发表的《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较早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关于"共同体"的系列重要论述对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内在逻辑展开了实然性审视和应然性阐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承接了民族与国家关系的新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了国家与国家关系的新样态。作为一个整体性理论,"三位一体"的共同体理论图景厘清解决中国问题与解决世界问题的内在逻辑,以时代性问题意识、共同性价值谱系和整体性发展样态为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破题、领题并解题。  相似文献   

8.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预测,他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增长和交往的不断扩大,各民族一定会进入世界历史阶段。习近平以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础,顺应世界历史新阶段面临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和国际安全问题多样化等现实问题,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依靠各民族群众协同推进,而这离不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新时代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符合新要求,要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任务,依据新的实践有所侧重。概括起来:历史观教育要加快培养正确的历史认识方法、民族观教育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观教育要切实强化国家自信教育的效果、文化观教育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以此为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20,(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是在准确把握和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积极谋篇布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创性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国内学界多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出场语境、价值功能与实践向度加以论述,形成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中华民族的出场语境不外乎历史渊源、政治文化和多元复合的影响,价值功能主要以国家建构、团结民众、意识形态和国家治理为导向,实践向度则主要以族际整合、政党推动、意识培育和法治保障为指引。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系统构建中国式民族工作话语体系、不断拓宽跨学科合作交流转化渠道、科学应对算法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呈现出了全球化的发展脉络。通过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指明了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逻辑勾勒出了人类历史必将由地域性的民族历史走向全球性的世界历史的宏观趋势,资本逻辑开启并主导了全方位的全球化。因此,全球化一开始便被资本的阴影所笼罩,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以全球化为载体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显现致使全球化陷入发展的困境。实践证明资本主义所作出的各种调整只是其自身的续命之举,并不能带领全球化走出困境,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祛魅了资本逻辑的非理性主导,通过构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构筑更为合理、公正的全球秩序,重塑"现实的人"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对从属于资本逻辑的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纠偏,是全球化走出困境的未来出路。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关于如何向世界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有很多重要论述,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三个层面:讲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的故事,让国际社会明白,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讲好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故事,让国际社会相信,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国对自身苦难遭遇和实现发展条件的认知;讲好中国对世界发展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故事,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是为人类社会避免灾祸、增进福祉。  相似文献   

14.
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全球治理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不确定因素上升、西方治理"失灵"的当代境遇。中国对于全球治理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为基础。全球治理观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安全治理、全球政党治理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在理论和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以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核心的战略思想。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源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目标指向。提高生产力水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条件;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长效制度保障;优化调整国际经济结构、积极重塑国际分工格局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朱碧波 《探索》2022,(3):73-83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由逻辑起点、目标导向、体系格局、道德原则与实践路径等核心要素组成的结构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起点,这种多元一体的结构性特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难以绕开的现实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导向是各民族共富共享,它充盈着中华文明济世安民的弱势关怀、均衡发展的空间正义和文化赓续的集群关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体系格局是各民族共建共治,涉及激活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协同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道德原则是和合共生,强调立足各民族的共生共在,在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同时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即本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注重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心理层面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坚持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坚持"两个共同"目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基础;巩固"三个离不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严厉打击"三股势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稳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回首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将中华民族的伟力凝聚到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彰显出其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现实需要、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要求。100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经验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增强"五个认同";必须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着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宝贵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情境、现实社会和理想世界之间得以通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性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以全球化理论为思想渊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追寻理想社会的现实呼吁,未来走势必然指向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以世界市场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为支撑的全球化理论为逻辑起点,贯穿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究的共享发展为逻辑主线,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演进的最终逻辑归宿趋向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20.
张京泽 《党建》2021,(10):17-2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用"四个必然要求"深刻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为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民族大学因国情而立、为党而兴,在新的征程中,要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学校改革发展全过程,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尤其要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