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印共 (马 )的力量没有因苏东剧变而遭到削弱 ,反而有很大发展 ,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朵奇葩。印共 (马 )对社会主义充满必胜信念 ,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印度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制定其内外政策。印共 (马 )有丰富的地方执政经验 ,自 1977年以来 ,以印共 (马 )为首的左翼阵线在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达 2 6年之久 ,印共 (马 )还在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等邦连续或多次执政  相似文献   

2.
印共(毛)崛起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4年成立后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印共(毛)便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既得益于印度农村普遍存在的贫穷、土地改革的不彻底和严重的种族歧视,使印共(毛)能够轻易赢得大量群众的支持,也得益于政府警力的不足和印共(毛)自身采取的一些适当措施.虽然印度政府对印共(毛)采取了打谈两手的措施和对农村进行了更多的投入,但效果都不太明显.印共(毛)仍是印度国内安全的一大威胁.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左翼网站http://www.counterpunch.org于2006年5月13日和5月20日,分别发表了维贾·普拉沙德(VijayPrashad)和亚历山大·科伯恩(AlexanderCockburn)题为《左翼的胜利:印共(马)之路》和《红旗在这里飘扬:从柏林到西孟加拉》的文章,印度《前线》杂志2006年6月13日发表了苏尚塔·佩特罗诺比希(SushantaPatronobish)题为《我们要保护农民利益》的采访录,都对2006年5月初印度地方选举中印共(马)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作了深入评论。这些评论认为,印共(马)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它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是因为它实行了如下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大规模进行土地改革和佃农权力计划;与工会、学生会、妇女组织和扫盲组织等组成联盟,推进社会的民主,在城市支持工会维护工人利益,在农村致力于建立村民自治制度即潘查亚特制度,使村民投票后继续拥有政治权利,参与预算的决策,当普通村民意识到这种政治权利时,就会获得自信,进而发挥集体创造力来改变农村贫农和中农的生活;西孟加拉邦的发展不是单纯依靠信息技术,而是注重发展农业,农业增长连续11年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左翼阵线反对私有化,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在掠夺公共资源,反对出售盈利的公有企业以及那些现在不盈利但稍加投资便可复苏的公有企业。他们对待外国投资持谨慎态度,但又不是倒退至自给自足。如果外国投资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提高印度的技术水平、不会损害公共利益,左翼阵线就予以支持。这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4.
截至2007年6月21日,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简称印共(马)]领导的左翼联合政府已在印度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30周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爆发的纳萨尔运动,深刻影响了印度(尤其是西孟加拉邦)的政治生态。纳萨尔派领导人查鲁·马宗达、卡努·桑亚尔、阿西特·森等推崇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主张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策略。当时的中国官方媒体曾高度赞赏纳萨尔巴里起义,认为这是印度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发动武装革命的开端,代表着印度革命的普遍趋势。印共(马列)成立后,中共承认它是印度唯一的共产党。但由于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形势误判以及战术失误等原因,纳萨尔运动很快走向衰落。中共也曾批评印共(马列)施行以个体恐怖为主要内容的斗争路线,从而进一步加速了纳萨尔派的内部分裂。  相似文献   

6.
1977年上台执政后,印共(马)领导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政策,其农业和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工业政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世俗、进步政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保护和拓展。印共(马)由此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后,印共(马)领导左翼阵线政府调整了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国内经济改革的新形势,采取了开放型的市场驱动的改革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第15届议会选举中,印共(马)失去34年的执政地位。面对选举失利,印共(马)深刻反思,党的指导思想与执政理念未能与时俱进、经济发展政策与农民利益形成对立、官僚主义与脱离民众以及遭遇强有力政治对手是其失败的主要因素。全党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塑党与人民的紧密联系,致力于左翼的团结与捍卫人民的利益,为重新执政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共(马)在印度东部重镇西孟加拉邦三十多年的执政实践领导该邦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农业和农村发展、地方工业化、社会和谐与稳定、民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地方执政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的挑战:工业化进程正遭受阻力,印共(马)坚持改革取向与保持其多元支持基础之间具有相悖性,左翼阵线内部存在分歧,应对反左势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印度共产党的现状及其内外政策主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4年5月举行的印度议会大选中,以印度共产党为首的左翼阵线赢得人民院543席中的61席,其中印度共产党(马)和印度共产党分别夺得44席和10席,成为仅次于国大党和全国民主联盟的第三大党团。那么,印度各主要共产党的现状如何?其政治主张是什么?它们对国大党和人民党抱有什么态度?本刊2002年第10期曾对印共(马)作过专门介绍,这里再刊发一篇关于另一个主要共产党--印度共产党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社会运动和政党如果与历史的前进步伐相脱节就会消亡,我们就曾这样见证了东德和苏联共产党的产生与消亡。但是,在相隔几千英里的印度与拉美,新自由主义的灾难使两地的左翼获益并取得胜利。左翼的这些胜利能否发展为对资本主义的长期反攻已构成我们这一时代的重要议题。今年5月初,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在西孟加拉邦的选举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获得了3/4多数,在全部294席中占有235席。这是左翼阵线自1987年土地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也是它1977年执政以来在西孟加拉邦议会选举中连续第7次获得胜利。在此次选举中,印度很多媒体都认为土地改…  相似文献   

11.
印共(马)在印度革命的一系列问题上,特别在革命道路问题、对待纳莎尔巴里运动的态度问题以及对印度资产阶阶的战略与策略问题上,曾与我党有重大原则分岐。过去对这些问题不加分析全盘否定,并冠之以修正主义大加批判。现在对这些问题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2011年5月以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丧失了在西孟加拉邦长达34年的执政权,社会支持基础基本全面丧失.从短期看,2007年后的三大事件构成选举失败的导火线.从长期看,印共(马)引以为荣的功劳簿已经过时,且面目全非;新经济政策对其选民基础来说是得不偿失;长期与议会民主不协调的执政方式及其对自身政治纲领的偏离使印共(马)自毁江山.  相似文献   

13.
尽管印共(马)有成绩,它的政治前途还是不清楚的。甘地夫人的阴影沉重地笼罩着印度政治,现在的政治联盟显现出极度的紧张和裂痕,而且,印度邦一级政治是众所周知地不稳定。此外,印共(马)可能被它自己内部的问题所折磨。尤其是印共(马)试图表明"我们能够治理得更好"那种形象,可能挫伤党内激进分子的情绪;它决不会使受"革命主义"狂热影响的城市青年感到鼓舞。党内核心争论的要点之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的问题:是否议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2005年6月21日印共(马)主办的网站 (http://cpim.org)发表了该党总书记哈基申·辛格·苏吉特(Harkisan Sigh Surjeet)题为《印度西孟加拉邦左翼联合政府的执政经验》的文章, 总结了该党领导的左翼政府从1977年至今约30 年在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的经验,并指出,30年来,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和原则已经把西孟加拉邦塑造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该邦在发展农村、发展教育与卫生、关注弱势群体、维护人民参与管理的民主权利以及维护少数民族权益、消除民族分裂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执政业绩,该邦的社会发展综合指标远远好于印度其他非共产党执政的邦,甚至在世界上也居于领先地位。除了在西孟加拉邦,印共(马) 还在另两个邦(喀拉拉邦、特里普拉邦)较长时间执政,当前领导的人口有一亿多,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这表明,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给第三世界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的今天,社会主义道路已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仍然是人类超越资本主义痼疾的出路。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落后的东方大国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 ,印共 (马 )是又一个典型。印共 (马 )从印度的特殊实际出发 ,在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道路的探索方面取得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成果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准确把握时代潮流,积极投入到民族独立事业中,成为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而此时的印度共产党却未能发挥重大的作用。印度独立后,国大党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开始承担着国家建设的艰难任务,并根据印度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此时的印共(马)在地方进行了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对国大党的执政地位构成了局部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大党及其对手印人党推行自由化改革,印共(马)对此展开了激烈批评但力不从心。印度三大主要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行为方式和结果启示我们,发展中国家政党应该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尽可能地联合社会精英团体,重视党内建设,敢于突破与创新,才能为人民认可,促进自身发展与国家富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亚地区毛主义共产党发展迅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目前,南亚毛主义共产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印度为中心,以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为弧线,北起尼泊尔,南到印度安得拉邦的国际红色走廊。这四国毛主义共产党在南亚最具代表性,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英刊《国际社会主义》2005年秋季号(总第108期)刊登了斯特凡·波罗斯特题为《德国左翼的崛起》的文章,针对2005年9月的德国大选中“劳动与社会公正———选举替代”党和民主社会主义党联合组成的竞选联盟“左翼党”的胜利,分析了德国左翼政党在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处境。文章认为,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一个重大的转型时代,德国社民党的经济政策从施密特政府(1974—1982)的凯恩斯主义到施罗德政府(1998—2005)的社民党版新自由主义都失败了,德国社民党由于失去可行的经济政策而陷入深层危机,此时左翼党派崛起,并提出以再分配和向富…  相似文献   

19.
印度左翼是指印度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和独立人士,分为温和左翼、激进左翼和极端左翼.其中激进左翼也被称为议会左翼,包括印度共产党、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革命社会党、前进集团、1995年后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政治力量.印度议会左翼曾拥有辉煌历史,但当前处于低谷.其衰落的原因错综复杂,外部因素主要是印度右翼势力特别是印度人民党的崛起;内部因素主要是在理论层面没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形成符合印度实际的科学理论,在实践层面出现了内部不团结、重大选择失误和文化沙文主义等问题.面对印度人民党打压、其他政治力量崛起等多重挑战,印度议会左翼根据形势变化作出了一系列适应性的政策调整,特别是议会左翼执政的喀拉拉邦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凸显优势,显示出议会左翼未来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共产党,印共(马)长期在印度的地方执政。其中,特里普拉邦是印共(马)执政最为稳固的邦。自1993年以来,印共(马)在特里普拉邦已经连续执政24年。印共(马)在特里普拉邦的长期执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超的社会治理能力是根本原因,灵活的政治策略是直接原因,良好的自身建设是本体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