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立足于所处时代的经济事实即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异化劳动,在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批判式研究基础上所形成的思考。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由类生活和类特性两方面总和确证,却丧失于异化劳动中,所以需要在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进行扬弃后的共产主义中复归人的本质。同时,人的本质学说涉及多个层面的问题,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建构奠定重要基础,更是在生命之维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帅 《党史博采》2016,(4):41-4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始了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认为劳动的抽象化是现代贫困的根源,同时揭示出私有财产通过抽象劳动为自身的主体本质而不断得到巩固。在现实世界中,私有财产以异化劳动为前提,同时它又反过来巩固着异化劳动。在这种循环的世界中,贫困与富裕共存,并走向了自己的极端,根本无自由可言,于是乎,审美脱颖而出,在这个层次上,我们需要站在审美角度上来使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审美和艺术正是创建新感性的主要力量,只有通过审美和艺术,人类才能走向理想的天国,脱离现实的物欲和奴役。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6,(4)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之后马克思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也是他阐述的中心问题。本文从异化劳动和外化劳动的概念入手,深入剖析异化劳动的四个层次,详细阐释私有财产的出现过程和私有财产的本质,进而得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高问题是论述"共产主义".为了论述共产主义,马克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说明"私有财产不具有必然性".为了说明私有财产不具有必然性,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把异化劳动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确立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从而在哲学上实现了相对于古典经济学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的能力看作本质力量的表征,并从个体能力的实现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自身能力,确证本质力量。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能力和需要能力发生了全面异化。一方面,劳动异化造成主体压抑,引致自由自觉劳动能力的丧失和全面发挥个体潜能条件的匮乏;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仅仅以物为中介的社会关系带来需要的异化,并由此产生货币崇拜,即货币成为人外化的能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从扬弃私有财产出发,旨在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实现人对主体能力的重新占有和个体才能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智娴 《求实》2006,1(2):8-10
在马克思的解读史上,人们常常以劳动、实践或者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人的本质下定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劳动、实践或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马克思并没有追问人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通过实践概念来展现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人的理想生存状态以求现实问题的解决,由此,马克思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张雷 《理论学刊》2020,(5):22-31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在寻求政治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以宗教和黑格尔国家观为批判对象,着重阐发了人民是国家权力主体的思想,认为人民主权需要民主制来维系。但是,民主制中的人民主体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分裂。在实现社会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产生世俗束缚的根源,"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是劳动对于人的本来意义,着重表达了人民在劳动生产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人民主体应真实展现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中,这对于新时代处理好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对象性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对象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人实现了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随着私有财产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分工的日渐深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全面异化;异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却是暂时的,随着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制度的积极扬弃以及对"扩大了的生产力"的克服,人类会在新的更高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并不单纯是哪一个命题所能概括的,而是一个以实践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为现实内容的整体学说。马克思以需要为逻辑起点,论述了人在需要的生理驱动下进行劳动,进而论证了人的劳动本质及其"自由自觉"属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和人本质的丧失,提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恢复劳动的自由自觉属性。在这里,马克思实现了人的本质由劳动到实践的升华。马克思正是在这一系列论述过程中逐步建构了以实践为核心的人的本质学说,展现了由需要到人的劳动、再由人的劳动上升到实践范畴、最终落脚到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上的逻辑建构过程,体现了人的本质是以实践为核心的能动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人”——“通过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巴黎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这一逻辑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贫困事实出发,展开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首次阐发了共产主义。他认为共产主义要通过“工人解放”的形式,扬弃私有财产、特别是扬弃作为私有财产最高阶段的资本,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巴黎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表明马克思正在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分析方法,是其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成果,相关思想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对象性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对象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人实现了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随着私有财产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分工的日渐深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全面异化:异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却是暂时的,随着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制度的积极扬弃以及对"扩大了的生产力"的克服,人类会在新的更高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文化的本质以及二者的关系等文化哲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性与感性、自由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文化理想.作为劳动异化的一部分,马克思分析了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异化现象,并且解释了文化异化的根源,指出了消除文化异化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方法和结论对于当今文化批判和文化哲学的发展仍是一个启发性源泉,具有重要的发掘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考察异化劳动的两条线索--私有财产与分工中,后者成为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分工的逻辑悖论及其造成的现实矛盾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得以产生.在分工和商品交换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异化的发生仍然不可避免.强调以人为本是应对当代异化问题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邓晓臻  温立武 《探索》2008,42(2):121-12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异化劳动概念出发开始本体论的初步建构,之后用"人的感性活动"代替"对象化活动"继续他的本体论建构,人的感性活动及其社会历史展开所形成的日常生活世界被放到了存在的地位,人的价值的历史实现成为存在的本质.马克思并没有放弃他早期的异化劳动学说,甚至继续使用异化劳动概念,这赋予他的本体论建构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现实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5.
陈飞 《求实》2012,(2):4-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异化劳动的诸多规定与人类自由的丧失,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的本质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对私有财产与异化的扬弃,论述了实现人的自由的根本途径,以及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自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作为马克思思想“断裂”时期最为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孕育着一种新哲学的生长点,是解蔽马克思哲学革命无法绕开的一环.这一概念的内涵决定其外延并不覆盖所有私有制社会,而仅指涉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矛盾命题,即既强调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又肯认前者是后者的结果,源于分析问题的两种逻辑——“从经济事实出发”的实证理路和带有浓厚费尔巴哈色彩的人本学视野.由于此时“实践”的原初性地位尚游移不定,马克思无法将两种逻辑加以贯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没有给出“异化劳动”的起源,却提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1845年,马克思终于找到历史的入口——物质资料生产,从而揭开了“异化劳动”的历史起源——旧式分工和交换.由是,消灭旧式分工和交换,从而消灭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就成为历史地扬弃“异化劳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朱祎艳 《世纪桥》2012,(7):32-33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剖析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而且还为我们研究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指明了方向。本文在简要分析异化劳动理论的概念及其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科学发展现的发展理念,阐释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构建异化的生产关系来剥削工人阶级的利益所造成的巨大贫富差异和劳动的异化现象,在他生前未发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中,着重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斯密的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劳动异化的本质,对人的自由思想和创造美的活动的真正价值体现做了详述。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也对当前拜金主义的异化消费模式、资本主义社会下数字劳动异化以及异质性劳动转变有着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学智 《世纪桥》2007,(7):59-59,128
异化劳动理论的实质是:它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的基本事实,揭露了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论述了异化劳动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及其与劳动者自身的关系,看到了异化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关系,在异化理论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新阶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新阶段。但他当时还没有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是任何政治哲学首先要解答的问题。马克思通过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规定,回答了人为什么要过政治生活的问题,并据此批评了剥削阶级社会劳动的异化所导致的人的异化现象,提出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通过劳动的解放来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