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社会变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强社会生活活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则由提高社会生活的运行质量来体现,其最终尺度是人与文化的进步,文化作为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表征,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着一种恒久的力的支撑,文化的创新对县域经济的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知识经济已经步入当今社会,其本质是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包容着信息、理论、技术、社会人文各个方面,“知识”在现代社会生活视野中,已被赋予了“人文化”的崭新内涵,换而言之,知识经济就是文化经济。科学技术是…  相似文献   

2.
适应创造力经济的创新创业型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涛  ;肖云龙 《求索》2007,(8):120-122
创造力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创造力经济以智力资源为灵魂,它是知识经济的本质表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应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发展创造力经济的模式,建立适应创造力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型教育观。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智能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的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级必然要知识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提出过“总体工人”的概念。在知识经济社会,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生产加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智能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的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段必须要知识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提出过“总体工人”的概念,在知识经济社会,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张国新在《社会科学报》撰文认为,知识经济并不能自发地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根本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理由如下:首先,知识必须受主体的制约。人是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的主体。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处于不同的民族。阶段和集团的主体,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因而决定了主体对知识利用的目的、方式和途经都有所不同。知识经济可以改变人们对知识的利用方式,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人们利用知识的目的。其次,知识经济的运行不能脱离物质资源的分配基础。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覆盖式而不是取代式的发展。知识经济革新了…  相似文献   

6.
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同等重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初步探讨了新世纪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作者认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是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社会的发展,是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并使之转化为个人的创造力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附属品,它是新世纪高等学校成功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日益兴起,必将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他行为方式,都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时代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历史,就是人类不停地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从而不断获得自由和进步的历史。从人在自然界与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创造力大小是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反映。从人本身的情况来看,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民族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人在其中具有核心地位并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由 于历史的、地理的等因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本 文旨在探索知识经济时代民族高等教育应如何担负起培养本地区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 术创新的重要任务,担负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乃至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周鸿 《理论月刊》2000,(8):52-53
强化企业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是管理观念创新,内容包括以人作为管理的主体,以知识资产作为管理的重点,以创新能力作为管理的中心,以终身教育为管理的基础和以知识产权法作为管理的法律保证。企业应采取切实措施,培育创新支持观、创新接受观和创新风险观。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就指出:21世纪的教育“将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改变阻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传统观念.鼓励创造性学习,爱护儿童的创造热情.尊重儿童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相似文献   

11.
创新的哲学存在形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创新的哲学存在形式: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二者是分别标志创新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存在形式的哲学范畴,在界定二者科学内涵的同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论述了其意义,实践创新是人类诞生的标志性活动,是使人类不断得以改进和提升的社会活动,是使人类发展的根本方式,是具体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创新的客观方面的概括和总结;理论创新是对科学创新、知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等主观方面的抽象概括,是社会发展和主体提升自己的巨大精神动力,是科学的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它对知识经济的生成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陷入L型困局的实体经济发展,寄望于科技创新注入活力,目前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而科技创新仍限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这三种传统方式上,归属于资源思维模式。由经济社会的建模演绎,发现还存在有经济发展的制度思维模式,即把产权制度由私产权转为公产权,科技创新的方向也由传统方式转变到为公产权经济提供低成本劳动平台和用人少的技术方案,同时指出中产人群可以成为公产权经济的主要依靠力量。  相似文献   

13.
杨春风 《桂海论丛》2004,20(1):86-88
文化深深地蕴涵在小康社会的总体内容当中 ,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意识 ,坚持综合创新的文化原则 ,处理好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 ,同时要避免重经济轻文化、重宣传轻建设、重短期轻长远、重设施轻素质、重事业轻产业等错误做法。  相似文献   

14.
该文指出,低碳经济理念的兴起缘于人们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安全的重视,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目标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期持续的发展能力。面对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路径选择上要体现出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因其生态功能而蕴涵着生态价值.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单一目标的追求,导致了技术创新生态价值的背离.需要探讨造成生态价值背离深刻的认识论原因和社会原因,实现技术创新生态价值的回归,确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范式转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已经和将要遭遇的生态危机出发,本文着重思考的是:(1)人在经济上的恶噬性,乃诱发生态危机的因由之一;(2)人在文化上的自大性,乃诱发生态危机的因由之二;(3)人在政治上的贪权性,乃诱发生态危机的因由之三。从避免大的危机着想,必须重塑社会与人的文明理念:既要占有自然,又要补偿自然;坚持占有与补偿同一的原则,推动知识经济彻底转变到生态经济的发展轨道上来,在根治人的社会劣根性的基础上,整合历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之结果,以开启一个全人类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规划将“自主”与“创新”联系起来,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倡导,必将为本土化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本文剖析了自主创新的深刻涵义,并着重分析了自主创新的实现方式。自主创新不仅是国情的呼唤,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技术创新必须契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提出旨在克服传统技术创新理论单一 的经济增长观及其在认识上的误区,正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问的紧密联系与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首先应 该是一个观念的转向,目标的转向。在实践上要大力推行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谭利华 《桂海论丛》2003,19(6):54-56
导致广西目前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制度和技术创新 ,实施创新战略是广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创新战略广西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创新动力不足、主体不多、文化不浓、体制不活 ,要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加大科研投入 ,大力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扶持优势产业 ;鼓励创业 ,奖励创新 ,培育浓厚的创新文化 ;用活用好现有人才 ,积极引进外来人才 ,扩大广西的创新主体 ;完善和改革评价、分配体制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和活力 ;以新思维定位广西发展战略 ,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经济圈”。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下,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在此转变过程中对人权的保障,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影响人权的充分尊重和发挥所依赖的最后堡垒。因此政府在管理创新中善于保障人权、发展人权和利用人权。使人的权利在管理创新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加速政府管理创新的快速实现,是现代法治社会和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