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治理和善治理论中,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命令与控制的被动管理网络被平等、弹性、柔化的网络组织结构所取代:传统的采用管制与禁止的单一治理范式进化为激励和促进的多元治理手段。和谐社会视阈环境下.公共治理多元主体摒弃零和博弈,达成了互动合作的正和博弈关系。我国协同治理范式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作为公共生活治理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谋求具有善治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秦艳峰 《世纪桥》2015,(1):42-43
民主与善治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模式,善治作为一种政治治理模式,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民主是善治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善治必须包含民主的特征,还应包括别的特征;善治能够推动民主的进一步发展;使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都得到充分发挥。二者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研究政府的治理问题,需要完善的治理理论指导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效治理必须有民主的政治环境作为前提条件,有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为基础,有完善的监督体系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3.
"网络"与"现实"相互融合、相互嵌入的社会环境造成了虚拟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网络失范现象严重、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政府公信力面临危机、信息安全缺乏保障。从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分析入手,探索网络热点与群体行动的联动机制,正视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冲突,形成虚拟社会治理的逻辑。依据中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实要求,汲取国内外关于虚拟社会管理的有益成果,虚拟社会善治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期,应该通过转变传统意识与理念、法律与道德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多元主体协同善治等路径方式来维护虚拟社会的公共秩序,实现虚拟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现善治是我国社会治理改革的目标取向,加强社会协同治理是实现善治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善治的内在要求,针对我国社会协同治理现状存在的困境与不足,文章认为以善治为目标取向的社会协同治理,必须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乘数效应、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协同治理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三个方面研究了市民社会框架下的政治治理理念:有容、有限、善治。有容是政治治理的条件,有限是政府治理的保障,善治是政治治理的目标。只有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完善,政治治理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6.
郭祎 《实事求是》2013,(2):54-57
积极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客观要求,也是民主法治进程深入推进的重要体现。现代社会治理模式要求摒弃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科学把握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法治化、人本化、多元化、精细化等特点,努力破除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中的种种制约因素,以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中的政府负责内容为依据,明确政府在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从政策制度、社会支持、公共服务及公众参与等层面丰富角色内涵,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角色认知和提升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治理"的一种继承与发展。而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治理资源,能够有效地嵌入到社会精细化治理体系之中,并促进生成社会精细化治理所需的各种条件。基于此,为了有效应对协商民主发展中的不足并使协商民主在推动社会精细化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潜能,要从协商主体、协商客体、协商制度与协商形式这四个方面着手,不断优化协商民主发展的社会环境,以此倒逼社会治理精细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参与区域协同治理是各个行政区主体的公共责任。具体承担着跨越行政区的公共事务,包括公共安全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协同发展、文化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公共责任。实现省际接边区域协同治理,应把公共信任、公共精神作为实现区域善治的伦理基础;把建立健全完善区域系统治理制度、法律法规政策作为区域协同实现善治的政策制度保障;以政府间协同作为省际接边区域协同实现善治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正>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内容简介】善治就是好的治理,也可以理解为越来越好的治理。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活动和治理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继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是最深刻的社会进步。因为  相似文献   

10.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在全国迅速推行,这种社区治理模式在运行中过于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重视不够,政府大包大揽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相关事务,制约了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功能,构成城市社区走向善治的障碍。实践中完全意义上的社区"去行政化"很难实现,应通过合理范围内国家行政权的行使、社区居民自治的有效展开以及二者的相互融合来实现社区治理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而政策精准是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抓手。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逐渐增多,同时也对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与自身诉求的满足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亟需探索如何通过优化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以完善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精细化政策的途径。政策制定的实施重点在于构建基于数字治理的公众参与社会精细化治理的体制机制框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畅通公众的需求表达渠道,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回应细分群体的政策诉求,并且通过提升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方式来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精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即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新颖关系的一种最佳状态.依据俞可平教授关于"善治"的10条标准,社会治理要达到"善治"的境界任重而道远,国际社会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去追求.为了社会和谐与善治的目标,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回应公民需求解决合法性问题,通过与民间更多合作而形成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均衡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3.
杨雨龙 《实践》2010,(4):50-50
<正>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搞好?有必要透彻理解文化建设对社区发展的三大作用和意义。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区的治理和善治,实现社区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和谐、进行制度创新。社区的治理和善治就是我国在社会新形势下在社会基层进行的一种探索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和谐的制度创新。随着社会实践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治理理论、公民社会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社工嵌入理论逐渐被学界引入社区治理,力图寻求社区善治之路。社区治理的难题在于政府行政化惯习的延续、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社会力量发育滞后、转型期社会个体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工人才匮乏。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是加快政府向社区、社会组织赋权,明晰政社边界与责任;引进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提高居民自治组织化程度;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塑造社区共同体;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5.
王欢 《世纪桥》2016,(3):54-55
从社会治安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转变,从传统粗放式、经验化管理到科学、合理的精细化治理,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刚性管理与柔性服务的结合,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结合。因而,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需要多元主体协同、资源统筹联动、网络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动态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16.
施昌奎 《前线》2014,(8):92-92
<正>标准化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与社会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等方面存在交集。搞好首都标准化工作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要建立以首标委和质监局为主要协调人的"政府主导、统筹发展"工作机制;二要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化体系;三要以标准化体系为切入点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北京模式"。抓好这三个关键环节的工作,标准化在首都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首都城市精细化管理将会迎来质的飞跃。构建"政府主导、统筹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机制纵观世界城市精细化管理发展潮流,运用标准化治理城市的趋势日益明显,标准化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路径与做法日新月异。目前,世界城市运用标准化治理城市主要集中在垃圾处理、空气与污水治理、能源管理、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层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政治文明史是社会治理的发展史,仁政善治是永远的社会理想追求。法治是善治之基,公平正义是社会的价值诉求。加强"道德立法",在社会治理中实行"德法同构",法治是实现民主治理的根本保障。"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以诚信精神呈现合情与合理的社会稳态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力量,是塑造公序良俗,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方向盘和定心丸。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在社会治理精细化中发挥了其重要的价值功能。实践中,我国社会治理精细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认知度与成熟度不够、技术风险与责任难定、治理碎片化等问题正在成为科技支撑下社会治理困境的突出表现。未来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与协同,合理规避技术风险,切实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建立健全社会治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7,(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响应人人享有、普遍受惠的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表现,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培育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理念,推进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协同,加强社会治理相关制度建设,创新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手段和加快社会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这五个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与社会建设直接相关的西方社会学前沿理论主要有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理论、冲突功能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等。借鉴社会团结与整合理论,一是在伦理层面,要在分工细化和阶层分化过程中大力培养职业伦理和责任意识;二是在价值观层面,要在新旧社会共识和规范之间保持相对连续性和平滑性;三是在制度层面,要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引导和规范正面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借鉴冲突功能理论,一是要发挥冲突的"安全阀"功能,将冲突控制在小规模、低烈度、浅层次上;二是要对冲突进行监控、观察、反思和分析,发挥冲突的"示警器"功能;三是要发挥冲突的"清洁器"功能,使冲突能激发新的规则、规范、机制的建立。借鉴治理与善治理论,一是要促进政府作用与社会作用的有机结合,构建多元治理新模式;二是要推动中国自治传统与现代治理模式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