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虽然农村精准扶贫进入最后两年,完成任务可以预期,但是在贫困治理上积累的经验和产生的教训,对于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依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总体上说,现有的农村治理对于精准扶贫是有效的。但在实践上依然存在着理想与现实、行动与需求的两个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农村治理并没有因为精准扶贫干预行动而得到有效改进,不论对乡村振兴还是2020年后的新贫困治理,农村治理依然还有完善和创新空间。探讨如何消除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张力,将有助于确保农村贫困治理效用的延续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也是当下非常重要的研究和政策议题。  相似文献   

2.
精准扶贫是国家干预农村发展与治理的手段,与农村内部社会结构有着密切关联。村庄内部阶层分化、认知差异与社会关联弱化构成精准扶贫战略转向的结构性背景,同时也构成对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的挑战与考验。从治理层面而言,精准扶贫的深义是在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基础上缩小不平等进而达成农村善治,但事实上,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分化的作用存在"缩小"与"扩大"双重面向,而且往往因对农村内部社会关系的忽视,即疏于对其内部关系的"保护",而导致村庄秩序恶化。因而,精准扶贫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需以对农村社会内部秩序的"保护"为前提,从而提升农村扶贫成效与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精准扶贫实践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溢出效应。本文在分析我国精准扶贫成效和梳理有关文献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溢出效应的概念界定和分析框架,总结了中国精准扶贫的政治溢出效应、组织溢出效应、经济溢出效应、社会溢出效应与文化溢出效应。我国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十四五”时期需要继续用好精准扶贫的溢出效应,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完善乡村振兴制度设计,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变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自2015年全面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以来,“第一书记”是活跃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要力量,在加强基层组织、助力精准扶贫、推动精准脱贫、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建立“第一书记”扶贫长效机制事关贫困地区脱贫目标的精准实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最终完成。因此,全面分析并掌握驻村“第一书记”的概念和相关政策,从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主体角度和制度角度梳理学界有关“第一书记”扶贫长效机制的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就未来研究角度进行展望,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前,凉山彝区贫困村基层治理面临基层党组织薄弱、村两委治理能力不足的困境,彝族"家支"治理渗透在基层治理之中,产生明显的正负效能。为此,我们要通过基层治理创新,构建"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家支"多元主体共治框架体系,以党建为抓手引领彝区贫困农村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形成彝区贫困治理新格局,推进精准扶贫各项要求的全面落实与实施。  相似文献   

6.
精准扶贫开创了中国反贫困事业的新模式。广大农村精准扶贫实践中出现的识别不精准、帮扶不精准、管理不精准、考核不精准等问题,反映出农村治理中治理环境缺失、村民参与意识薄弱、农村自治能力不强等困境,农村扶贫脱贫与民主建设亟待突破。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所蕴含的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为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民主政治的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贫困村治理是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探讨贫困村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的贫困村治理模式在乡村治理"乡政村治"模式下,具有单向被动、单元主导和粗放漫灌等三大缺陷,从而使贫困村治理陷入困境。治理现代化内涵四大基本特征:治理主体具有多元性、治理过程的上下互动、政府角色和地位的转换和公众参与治理过程。治理现代化为贫困村的治理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精准扶贫作为新型的贫困治理模式,能有效的解决贫困村治理困境。且其内涵参与式、多元合作式和精准式三大治理理念,不仅顺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趋势,也能实现贫困村的有效治理,从而为我国基层农村治理提供有效的治理模式。最后针对完善精准扶贫模式,实现贫困村的有效治理,本文提出了干部下乡、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参与治理,转变职能、规范管理等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的机遇、挑战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对推动农村创业与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破解"三农"问题、助推精准脱贫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农村电商扶贫面临着诸多瓶颈和挑战。农村电商亟待健全服务体系以完善服务保障,打造优势产业以突破销售困境,完善基础设施以夯实发展基础,加强制度配套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建设以强化人才支撑,从而助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战略思想之一,也是提高扶贫开发效果的必然路径选择。通过阐述精准扶贫的内涵、外延和理论基础,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精准扶贫和大规模减贫所经历的扶贫治理体系变迁过程。可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目标呈现多元化特点,扶贫治理体系围绕片区精准和个体精准建立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战略格局。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要实现精准扶贫目标仍面临不少挑战。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困境"是当前中国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贫困地区"镇——村"场域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运行逻辑进行分析,以了解扶贫资源和扶贫压力如何由乡镇基层政府传导到贫困村庄,以及在村庄内部形塑何种治理状况。贫困村庄的私人化治理,精准扶贫政策的应付型执行,扶贫资源的低效率使用,贫困户动员不足等是精准扶贫偏离其最终靶向的重要因素。走出"最后一公里困境",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有效引导贫困户参与扶贫工作,通过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加强村务公开、落实村民自治等途径,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治理下乡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乡村社会的延伸拓展和普及覆盖,是基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作出的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时期和贫困治理新阶段,治理下乡优化精准扶贫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清晰的理论逻辑、必要的出场逻辑和创新的再造逻辑等多重逻辑支撑。推动建立反贫减贫的长效机制,亟需打破制约贫困治理的传统困境、战略困境、转型困境和实践困境。有效实现治理下乡优化精准扶贫,要以多元主体归位激活精准扶贫的内源动力,以治理思维革新推进精准扶贫的理念转变,以治理体系重构优化精准扶贫的靶场生态,以治理技术迭代推动精准扶贫的智慧治理,实现治理与扶贫的耦合发展,以治理下乡推进扶贫事业迈向新征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江西革命老区的扶贫历程和扶贫方式,指出以往"输血式"和"造血式"扶贫方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在当下精准扶贫战略中走文化扶贫之路是脱贫的有效方式。并提出文化扶贫的具体措施,认为要深入调查摸底,准确把握文化扶贫需求;加快文化事业建设,提高文化供给质量;打造文化产业,丰富有效文化供给;提升文化素养,增强脱贫精神动力;优化供给结构,打造多元供给机制,以实现江西贫困地区从文化脱贫到经济脱贫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搞好精准扶贫工作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支撑和有效途径。秦巴山片区作为我国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对秦巴山片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深入调研,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弊端,对于今后构建全国扶贫大格局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以秦巴山片区特殊困难地区S市农村扶贫调研成果为参考,结合S市五年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情况,针对农村扶贫过程中的扶贫对象识别、项目产业选择、资金使用、脱贫成效考核等一系列问题,为农村扶贫工作提出了"互联网+"智能识别、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等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治理下乡是加速迈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选择,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战略指引,实现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发展有利于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基层治理格局,打破治理内卷化的桎梏。主体共通性、功能互构性和价值一元性构成了治理下乡和精准扶贫耦合发展的生成机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则是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发展的逻辑支撑。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耦合发展既是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呼唤,也是推进精准扶贫的现实呼唤,明晰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学理逻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工作要准确把握"贫困现象"与"致贫原因"、"贫困户需求"和"扶贫工作供给"、"当前脱贫"和"长远发展"、"公平"与"效率"四对矛盾关系,从中探索出扶贫工作的基本规律,找准精准扶贫的逻辑起点和工作重点,培育精准脱贫的增长点,并建立健全持续改进的扶贫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但也引发一些新的矛盾纠纷。结合农村脱贫攻坚所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探索农村多元化矛盾纠纷的化解之策,既有利于匡正农村社会风气,提高基层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又有利于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促进乡村治理效能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7.
美丽乡村建设是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随着精准扶贫工作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外来工业污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等。通过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环境治理的问题,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太平镇云舍村、寨沙侗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提前实现全面小康为例,总结江口县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探讨欠发达地区通过乡村旅游实施扶贫,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精准扶贫、农民脱贫致富的最有效途径,提出铜仁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精准扶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乐山市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在责任体系明确、兜底政策明晰、基础扶贫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已踏入实质性的联动攻坚帮扶和个别县整体脱贫阶段。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扶贫军令状"下扶贫政策失灵问题和"扶贫产品"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从"需求侧+供给侧"扶贫思路出发,以"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策略,可以增强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点穴式"扶贫,提高乐山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质效。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改变了贫困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来源渠道和供给方式,联手帮扶单位和社会力量的介入,使得贫困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从上级拨付、村庄自筹的"两条腿走路"转变为上级拨付、村庄自筹和第三方帮扶的"三足鼎立",从供需脱节转变为供需无缝对接。驻村干部制度的实施,使得贫困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扶贫物资的分配过程中多了一道外来的监督力量,有利于公平分配和提高扶贫工作效率。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有效"黏合"和统筹使用各方面的扶贫力量,减少内耗,遏制贫困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碎片化"倾向,提高精准扶贫的"定点滴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