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旅游经济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而创汇效应与就业效应是旅游经济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利用上海市2000-2012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上海旅游经济的创汇效应及就业效应。通过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上海旅游业创汇增速快于出口创汇增速,但其占出口创汇的比重则持续减少;二是上海旅游业增加值每增加1单位,全社会可增加384个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旅游业每提供100个直接就业机会,可带动相关产业提供79个间接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2.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经济形势变化对上海经济的不利影响逐步加重。九月份以后越来越明显。本市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财政收入、工业生产、外贸出口等一些重要指标同时出现负增长,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凸显,这是多年来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困境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都面临严重的困境,对高等教育战线的影响也逐步显现,最明显的就是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对弱势群体就业影响尤为明显。为此,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户籍改革、教育调整、提高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拓宽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出现“考研热”“考证热”“考编热”“慢就业”等教育和就业热点现象,就业观念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2003—2021年间的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解释,并分学历层次、院校类型、学科门类、性别维度进行了差异性比较。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毕业生就业观念最突出的特点是偏好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而社会价值一直未得到重视。第二,2003—2021年,毕业生就业观念呈现明显的变化,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超过个人价值。第三,就业观念存在异质性。相对而言,博士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硕士生更看重经济价值,本科生较看重个人价值,专科生更看重工作性质;“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更看重经济价值,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人文学科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社会学科毕业生更看重单位性质,理工学科毕业生更看重经济价值,其他学科毕业生更看重社会价值;男性毕业生更看重工作性质和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5.
《就业与保障》2014,(4):10-10
正7.5%,1000万。这是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关注的两个数字,前者是2014年GDP的增速目标,后者是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的下限。2013年中国GDP增速目标为7.5%,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900万。也就是说,2014年中国在GDP增速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将就业目标净增了100万。这也是2009年以来中国首次提高城镇新增就业指标。  相似文献   

6.
吴秦 《今日海南》2013,(6):21-21
由于毕业人数创纪录地达到了699万,同时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衰退,加之我国经济增速调控的影响,2013年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似乎并不难理解。但这个"史上最难"的称号能保持多久?要知道2011年也是"史上最难就业年",而当年的高校毕业人数仅为630万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中小微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承担更多的就业量,短时间内,我国的就业形势将会一年比一年严峻。而如何尽早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我们  相似文献   

7.
黄亚萍 《今日浙江》2013,(15):43-44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加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今年以来,受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用人单位需求有所下降,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较大挑战。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回顾“十二五”时期,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就业的形势保持了一个稳定的态势。随着就业规模的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相较于过去,由于产业的整合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趋向于多样化,就业结构也从单一走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武汉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民生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发展。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关注民生,增加GDP的民生比重,促进就业,实现居民就业和经济共赢。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从总量、结构、增速等方面入手,分析武汉市城乡居民就业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并深层剖析其原因。最后,在这些基础上提出扩大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内     
《创造》2012,(9):8-9
国内/中央就业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在外需疲软、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就业问题更加受到重视。中央政府最近再次强调就业的重要性,要求各地把就业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温家宝总理强调,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要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的需要,探索建立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价机制,把就业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1.
周先来 《政策》2009,(11):64-65
从2008年开始,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一些企业停产关闭或大量裁员,造成岗位流失和农民工返乡现象比较严重。据2008年底的测算,我市返乡农民工达42000人,其中非正常回流13000人。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我们采取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就业能力,优化就业环境等举措,有效地缓解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就业偏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以及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在城市农村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体制内与体制外单位之间彼此分割,一方面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种种限制,另一方面造成不同行业、地区就业单位收入相差悬殊,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趋向于在大城市、东部地区以及体制内单位中选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善我国现有的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3.
赖德胜  何勤 《人民论坛》2023,(11):40-45
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较低、就业过渡性特征明显、就业形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相较于其他群体,青年群体面临在劳动力市场脆弱性更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意愿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政策支持不精准等问题。解决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困难问题,需要密切关注青年群体就业面临的新趋势新变化,通过短期实现经济稳增长“解痛点”与长期结构性调整“促长远”相结合,以确保短期促就业效果明显,长期通过就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不断提升青年群体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变动率和残疾人就业变动率的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对残疾人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在我国经济增长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次要因素,主要因素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残疾人就业率偏低.经济增长为残疾人牡会保障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经济支持,进而有利于残疾人的就业.因此,我国应逐渐把宏观政策目标从关注效率、转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上来,使经济增长的目标不仅关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着眼于社会公民,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多志勇  李广智 《前沿》2009,(7):142-145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并存、劳动力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状况。在目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如何促进就业,本文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13万人,已经超额完成全年900万人的目标任务,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就业工作能达到现有的成绩,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及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也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实现高校就业工作质量提升机制,应包括全员联动构建高质量就业队伍机制、全过程教育促进就业精准指导机制、全方位就业实践平台搭建科学分析机制,只有充分应用好这些机制,才能有效助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18.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基于六期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2011—2021年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分析结果看,与非农村籍毕业生相比,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较低,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比例较高,在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岗位类型上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支收比等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不同就业形态、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型的选择。结合研究结果,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多渠道提升人力资本、多方加强精准帮扶以促进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3,(10):77-77
江苏高校云集、毕业生众多,就业矛盾突出。近年来,通过出台一系列新办法、新举措,我们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9月1日,全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7.14%。但同时也要看到,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仍面临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20.
谭颖 《群众》2013,(7):I0039-I0041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我国当前正遭遇“最难就业季”,促进就业除了要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更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既能够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又有助于解决当前目益严峻的就业难题,可谓一举两得,也与“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相契合,尤其应当成为江苏各地实行积极就业政策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