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东方》2019,(6)
三亚市要勇当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的标杆,必须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上下功夫,在"五网基础"和"五化道路"上下功夫。科学规划和实施公园绿道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三亚市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识别度,而且对建设三亚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都是重要作用。本文以三亚公园绿道建设工作为核心,结合城市公园建设理论,提出建设新型三亚城市公园绿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陈浩东 《群众》2022,(24):28-2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口袋公园建设是一项实打实的民生工程,也是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江苏作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先发地区,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是最大的省情特征,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用地紧张、存量空间再利用等问题。城市口袋公园规模较小、布局灵活、环境友好、功能多元,是江苏省政府民生实事“乐享园林”的重要类型,也是城市公园绿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和建设口袋公园,对于优化和均衡城市绿地布局、织补拓展绿色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3.
<正>呼政发[2015]33号2015年7月17日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已经2015年6月18日市人民政府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城市公园(以下称公园),是指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6月10日)沪府办发〔2014〕3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绿化市容局、市财政局《关于本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关于本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建设郊野公园,是本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重要载体.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市民游憩空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现提出本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学锋 《群众》2023,(18):37-3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既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也符合城市高质量发展利民惠民的内在逻辑。江苏积极探索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结合国家和省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复查“、乐享园林”省政府民生实事等重点工作一体部署、统筹推进,不断拓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新空间,提升多元功能和服务水平,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相似文献   

6.
郊野公园建设是我市生态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的一项重要决策,市委、市政府多次要求高水平推进郊野公园的建设。7月9日,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对北辰区郊野公园、武清区北运河郊野公园以及沿途绿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剧,城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削弱。保护和科学利用城市湿地公园资源,成为大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被誉为"自然之肾"的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郊野)公园已成为现代社会提高城市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标志。它具有提供水源、净化环境、维持生态、调节小气候、休闲娱乐、环保教育与  相似文献   

8.
<正>机关事业单位附属空间开放(以下简称附属空间开放)是指机关事业单位既有建筑室内与室外的、服务于现场参观者和特定主题内容展示空间的开放。它既包括室内某一特定空间区域,也涵盖红线内的广场绿地。附属空间开放不仅仅是“拆围透绿”,解决绿化美化城市问题,作为建设生态宜居公园城市的重要内容,实施附属空间开放,  相似文献   

9.
彭春岭 《协商论坛》2017,(10):39-40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着公共空间缺失、休闲娱乐场地少、绿化面积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于是,袖珍公园如一剂良药应运而生——将公园小型化、景观微型化,从而有力解决城市用地紧张与公园缺少的矛盾,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质量.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一批复合型郊野公园"是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海市把推进郊野公园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武汉应学习借鉴上海市的先进经验,坚持规划先导、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着力建设一批兼具生态保育、休闲服务、产业升级、农村发展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郊野公园,努力推动形成"大园林、大生态、大产业"发展格局,为打造滨水生态绿城、建设"三化大武汉"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天津政协公报》2002,(1):10-12
环境建设在整个城市建设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公园是社会多种文化的综合载体,因而一个城市公园建设水平以及它在市民生活中发挥作用如何,不仅是衡量这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这个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为此,我们借此次专题常委会的机会,向市领导呼吁,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浙江》2008,(16):66-66,F0003
2005年6月1日,投资2000万元,占地160亩的钱江新城核心区森林公园、世纪花园建成开放。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区,160亩土地市值就是40亿元。钱江新城投入巨资建公园、做环境。目的就是改变传统CBD一片“水泥森林”的建设模式,建设现代花园式中央商务区。为居民工作和生活营造一流的环境。成为市民休憩、娱乐、休闲的绿色新天堂,共享生活品质之美。目前,钱江新城先后建设总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的世纪花园、森林公园、沿江CBD公园、市民广场及城市绿带。正在规划建设市民公园和望江公园、运河生态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努力将钱江新城建成国内外绿化最好、环境最美、生态最佳的中央商务区之一。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9,(2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建设公园城市,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连云港将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努力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示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  相似文献   

14.
陆安亚 《群众》2021,(1):44-45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时指出:“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我有幸作为三湾公园建设参与者,见证了“三湾”区域从原先脏乱差的“城市洼地”,嬗变为景色秀美的城市生态公园,成为建在群众心中的幸福花园。  相似文献   

15.
昆明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昆明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积极开展城乡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作为园林城市重要指标的城市公园无疑是人们关注和需要重点建设的对象,然而追溯昆明主要城市公园的历史,大都经历了从传统寺观园林到现代城市公园的文化转型和历史演变过程.这种从宗教场所演变为城市公园的现象,在中外园林发展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正>城市建设状况,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各地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展示出勃勃生机。城市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笔者认为,当前的城市建设,应当综合利用城市公共资源,注重挖掘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提升绿化树种的经济价值。近些年来,各地十分重视公园  相似文献   

17.
<正>海绵城市建设对指导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主旨,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特点,并结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从项目选择、规划、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监管等多个层面,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可能面临的潜在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对策,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一、引言城市作为一个巨系统,与生态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城市化过多关注经济功能、忽视城市的生态功  相似文献   

18.
<正>生态城市是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空间节点,已成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热门话题。国际上对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自从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以来,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生态城市的理念。虽然迄今国际上对生态城市的理念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对生态城市的认识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建立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活动空间;而从广义的角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一定的空间秩序为基础,空间生产是绿色生产的保障,空间正义是生态正义实现的前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空间建设的重要维度。然而,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面临生产空间的结构和分布失衡、生活空间呈现物质化及分化、生态空间保护与发展的质量不高等现实困境。政府应通过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发展、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20.
王川 《重庆行政》2016,(4):44-48
上世纪九十年代伊始,我国城市化全面推进,城镇急速扩展.在这高速的发展之后回过头来,发现很多地方城市空间品质并不如意,主要表现在城市要素之间不够协调,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没有充分表现,城市难以给人留下印象.我国的城市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交通、生态等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对优化城市环境却显得力不从心.规划与工程设计(建筑、景观和市政交通)之间存在着一段很大的真空.当城市建设从追求数量到进入追求质量(或质量、数量并重)的阶段,人们越来越多开始关注整体形态的完善、环境品质的优化、城市活力的提升和特色的塑造,城市设计也逐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