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主》2020,(5)
正2020年5月8日,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刻,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指出疫情中暴露的短板,并对党外人士履职提出了希望。座谈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党外人士、多党合作的高度重视,真实表明了中国的政党协商是"有事多商量、有事  相似文献   

2.
张等文  郭雨佳 《政治学研究》2020,(2):104-115,M0006
协商民主作为重要的民主制度设计和治理形式,对于优化乡村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将协商民主嵌入乡村治理,实现协商民主与乡村治理的有效融合,契合党和政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迫切需要。协商民主嵌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过程,不是单纯的制度吸纳和整合,而是包括制度嵌入、行动嵌入和认知嵌入在内的多维嵌入结构和过程。从全国各地的治理实践来看,民主协商机制尚未真正嵌入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和治理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必须加快协商民主嵌入乡村治理的进程,将协商民主理念嵌入到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认知之中,形成有事好商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健全与完善协商民主的各种体制机制,促进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关键是在不同层次找到适合的协商民主实践形式。一事一议制度作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协商民主实践形式,已经在推进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一事一议协商民主实践中普遍面临着议事主体、制度供给与结果执行等方面的困境与难题,这既使得一事一议协商民主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充分发挥应有优势和功效,也使其陷入制度化发展的困境。培养和提升议事主体理性协商意识与能力、完善制度机制与体系、与农村其他制度形成互为支撑和协同发展格局是优化一事一议制度,进一步激发其潜在优势和效能从而推进其制度化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有效途径。其中,培养和提升议事主体理性协商意识与能力是一事一议制度化推进的基础性工程,完善一事一议议事制度和机制是其前提和关键,与农村其他制度协调发展则是其有效展开的空间和平台。  相似文献   

4.
蓝天 《党政论坛》2020,(5):28-30
议事协商机制的创新是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党建引领的背景下,基层议事协商机制被注入了新能量。各类基层议事协商机制依其特点可划分为单元主导统揽型、多级垂直管理型、多权分立合作型三种模式。在既有的协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党组织基层建设来加强群众工作,不仅能推动基层议事协商的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民主治理和协商治理是基层治理的两重面向,二者的融合可以阐释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民主治理强调基层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基层治理中民主建构的问题导向功能;协商治理强调基层治理的基本方式方法,在“有事好商量”中化解社会矛盾,筑牢社会纽带,为“民主运转起来”提供支撑。在中国基层治理场景中,民主与协商共同指向“治理”的核心目标,民主治理与协商治理的融合塑造了“民主—协商—治理”三位一体的框架和体系,建立起基层治理中目标、方法与绩效的关系,深刻体现了基层治理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6.
正辽宁华电铁岭发电有限公司紧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和目标任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三落实"聚焦中心工作组织落实。公司党委把政研会任务栏入了党委的议事日  相似文献   

7.
村级议事协商作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具有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拓展民主参与渠道、提升协商民主质效等重要价值。从主体、制度和程序的逻辑分析框架看,当前村级议事协商存在参与合力不足、制度不够精准和程序运行低效等现实困境。为此,要推动村级议事协商从问题解决到主体能力提升的功能性转变、从宏观的制度安排走向微观统筹、从形式上的程序理性走向实质有效,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治理新动能。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益显示出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等方面的优越性。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其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十分明显。然而,当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主体"平等性"不足、协商"参与性"不足、议题"专注性"不足、过程"程序性"不足、结果"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当扩展协商主体、发布协商信息、集中协商议题、完善协商程序、保障协商成果、发展基层协商。  相似文献   

9.
《民主》2015,(8)
<正>近年来,民进济南市委会始终坚持把参政议政作为民主党派自身发展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济南市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建设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形成参政议政"集智聚力"的联动机制,不断扩大工作范围,参政议政工作形成了"点上开花、线上联动、面上拓展"的良好格局。抓重点:围绕全市工作中心建言献策提案工作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民进济南市委会在保证提案质量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好"选题关"和"调研关"。如在围绕百姓关注的轨道交通这一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来加以设计、实践,不仅形成了系统的协商民主理论,而且进行了高水平的制度化建设,使协商民主从理念转变为制度实践,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优势之一。之所以如此,在于中国具有发展协商民主的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协商是中国日常生活和政治运行的基本理念。中国人在处理日常生活关系中,推崇商量、协调、调节,讲究"和而不同"、"和为贵";在政治运行中,强调决策前的沟通、协调,寻求最大的利益共同点。这是协商民主生长发育的天然土壤。在这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5)
基层协商民主是当下中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路径。台州公民意识觉醒较早,有着较多的协商民主实践方式。从民主恳谈、学生议事等实践范式来看,台州基层协商民主无疑到处浸染和渗透着"和合"的理念与精神。协商中的愿景治理体现着"和合"的目标走向,协商中的过程论辩构成了"和合"的存在形态,协商中的诉求兼容凸显了"和合"的内在要求,协商中的命运共识指向了"和合"的价值旨归,协商中的思想融合成了"和合"的终极追求。可以说,本土化的协商民主实践范式兼具了"和合"所有的特征。同时,"和合"的特殊质态,又催生和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求知》2013,(12)
<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肖立辉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7期撰文认为,就其内涵及其外延来说,"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以下五个要点:一是谁来协商,即协商的主体。作为协商民主的主体,人民的广泛性也就意味着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具体来说,包括各政党、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别、各群体和各方面人士。二是在哪里协商,即协商的平台和渠道。主要有国家政府机关、政协组织和党派团体等。在我国,国家政权机关包括各级人大,以及由人大选举产生的"一府两院"(政府、法院、检察院)。政协组织包括全国政协、地方各级人民政协以及个别省份在乡镇推行的基层政协组织。三是协商什么,即协商的内容。共同关心和利益相关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议题的选定很重要,不同的参与主体、不同的协商平台,必然会讨论协商不同的议题。四是怎样协商,即协商的程序和规范。这需要人们制定协商程序,对协商  相似文献   

13.
人们司空见惯的"开会"其实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从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到近代代议制民主以至今天各种各样的民主形式,无论议事还是决策",开会"都是必要和主要的完成民主程序的形式之一.其中"发言"是"开会"的最主要环节.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大会发言"的观察,探讨协商民主机制中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大会发言"的机制和效率,指出政协全体会议"大会发言"的安排,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应该承担起完成和实现协商民主的平等性、公开性、对话性甚至仪式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21,(1):105-112
包容性协商概念是从中西学术争论和中国实践困境中提出,并在已有五种理论源流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建构的。作为现代治理新理念的包容性协商扬弃了包容性民主和协商系统论,是在治理中由多元主体尤其是公众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平等表达方式参与协商以解决利益关联性问题的过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协商的主体、场所、实体、传播、决策、执行等要素和过程都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在社区协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的群众性表达方式和参与性治理方式。基于对全国第一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天长市"11355"社区协商共治机制的剖析发现,无论是"1+N+X"的协商组织架构,还是"五步五单"的协商议事流程等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从国际上最新概括的协商系统六要素出发识别,其社区协商具有整体的包容性。包容性协商既是对西方相关民主模式的超越,也是对中国协商系统经验模式的概括;既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一些地方的城乡社区会产生协商共治和有效治理的局面,也将成为我国城乡社区有效治理的模式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政策制定的三个重要节点:政策议题的提出、决策方案的备选以及政策对社会意见的征求过程中,意见表达与公共决策关联互动,形成"政策协商"。政策协商主体多元,形成代言性表达与象征性表达的合力。共享价值立场、舆论推动效应以及政府回应能力是政策协商得以发生的关键因素。所以,大众传媒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协商渠道,为我国决策民主化探索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协商治理,是指多元治理主体在特定的公共主题下围绕相关议题开展对话与协商,实现话语结构的共享与理解,达到消除分歧与偏见,实现"重叠共识"的协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协商治理是一个涉及话语与公共主题契合性的协商过程,通过建立基于"话语、公共主题与协商过程"的分析框架,能够微观地展现协商治理的运行逻辑,这对于把握协商治理的内核以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结合协商治理的运行逻辑,科学确定公共主题、合理选择话语体系以及集中培训协商能力,是优化协商治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省以下地方党委政府形成了一种以重点任务为载体的纵向治理机制。其中,上级党委是重点任务的发布者,地方党委则以这些重点任务为中心工作,积极发挥在跨部门议事协调、资源整合等事务中的领导责任,解决政府常规工作机制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重点任务是不同于运动式治理的一种纵向治理机制。一方面,组织人事权为上级党委发布重点任务提供了制度化的稳定权威基础。基于组织人事权,上级党委构建了"依任务提拔"的可信承诺,巩固了下级党委以重点任务为中心工作的内在激励。另一方面,在地方治理中,重点任务与常规工作是有张力并存的常态化治理方式。这一发现增加了我们对省以下纵向治理中党委领导作用的具体认识,也推进了关于中国党政组织体系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政策议题建构作为公共政策的首要环节,在网络技术、社会转型、民主参与和公共政策相互嵌置的情境中,其价值理念、运作机制、行为模式、发展态势等维度逐渐趋向现代性。在问题、技术、理念和利益多维驱动下,政治权威、正式制度结构和非正式制度过程等政治机会结构因素发生变迁,导致政策议题建构权力分配格局变化,最终开启了政策议题建构现代化之窗。政策议题建构现代化的实现基于政府主动适应和公民理性参与的双向驱动逻辑,要以充分信息和低度强制的"中心—边缘协商民主"为模式设计,从价值体系、制度规范、行为模式和发展取向等不同维度实施全面、持续和本质的现代化变革。  相似文献   

19.
协商民主在反思自由竞争式民主的基础上,试图扭转民主过程中公民参与退化的弊端,强调公民参与协商在民主中的诉求,更多地将重点集中在公共治理的品质上。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运用需要与传统资源相调和,我国传统"和"文化的"和而不同"、"民本"下的咨询协商和"治道民主"的治重于政等思想和实践,与协商民主有一定的契合性,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本土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城乡社区治理领域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协商民主实践形式,从功能和目的上主要分为决策型协商民主、议事型协商民主、调解型协商民主等三种形态。虽然我国城乡社区协商民主正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也面临协商需求增加与协商制度供给不足的矛盾、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受阻与强势群体控制协商现象并存、协商结果与决策执行之间脱节等诸多困境。要想化解城乡社区协商民主的发展困境,就需要不断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协商的指导,积极推进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化,提升城乡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