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后,日本从废墟上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成为与美欧鼎立的“经济三极”,进而要求在各领域发挥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国际作用,这就是所谓“日本的崛起”。冷战结束以后,日本把谋求大国地位作为主要外交目标之一,在21世纪将继续这一努力。一、重筑经济实力基础,发挥经济大国作用  日本要谋求大国地位,首先要重振经济。自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复苏乏力,舆论称90年代是“失去的10年”。1999年春季,日本经济总算走出谷底,但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振,经济增速缓慢,又背负巨额债务(到2000年底预计公…  相似文献   

2.
论日本“政治大国”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大国”战略是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所确立、推行的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其战略目标主要有三,提出了形成以“美日欧”三级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的主张。以重点推行“大国外交”和欧亚大陆外交。推行政治改革、向军事大国迈进、巩固经济大国地位、向世界推行“文化输出”战略等为推进政治大国战略的手段。日本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并非易事,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日本与第三世界的贸易取得了很大进展。日本为争做“政治大国”和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90年代将进一步拓展与第三世界的贸易关系,贸易额还会继续增长。但由于日本对第三世界不同地区政策有别,第三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4.
战后以来,日本一直以政府开发援助(以下简称ODA)为杠杆,促进商品出口、资本输出和确保外来资源供应,ODA实际上成为战后日本政府“经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ODA的数额不断增加。80年代末期以来,ODA又成为日本政府推行“政治大国”外交战略的有力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1991年第1期浅析美日欧三极结构和世界多极化趋势酝酿着重大变化的亚太国际格局密特朗对戴高乐欧洲政策的修正德国的国际金融实力及发展趋向试论南亚国家和日本的关系日本与第三世界的贸易关系中日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日本企业雇用制度浅析世界变化中的美国战略关于时代问题的思考1991年第2期世界格局变化的趋势关于世界战略格局的几个问题冷战后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调整中的美国对拉美政策统一德国的外交政策走向90年代亚太经济的发展趋势、地位和作用苏日经济关系的新发展西欧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贸关系《洛美协定》与南北关系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一个具有较强情报意识的国家,素以“情报立国”闻名于世,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日本都十分重视情报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日本在提出建立“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战略目标的同时,也加快了迈向“情报大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战后,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的亚太经济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从60年代民间组织机构提出的关于太平洋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诸多建议,到70年代官方抛出的“环太平洋联合设想”,再到80年代炮制的“东亚经济圈”和“局部经济圈”构想,日本的亚太经济战略日趋具体化,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现实性。在90年代,日本将侧重与东亚各国和地区开展贸易、投资、金融“三位一体”的经济合作,努力培植以自己为中心的“东亚经济圈”,促进“雁行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拉美与东亚经济贸易合作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拉美和东亚分别处于太平洋东西两岸。双方的经济贸易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90年代后,这种交往更趋活跃。笔者认为,这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正在走向一个更富活力的新的发展阶段。战后拉美与东亚的经贸合作不断扩展一、战后拉美与日本的经贸关系在战后拉美与东亚的经济贸易关系中,日本始终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双方合作的领域最广,规模也最大。这是由日本作为世界性对外投资和贸易大国的地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钟乃仪 《东北亚论坛》2006,15(6):99-104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韩建交加快了韩国对华投资和贸易的速度,之后的1997年亚洲货币危机时期,中国为稳定亚洲货币而展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加大了其规模。在投资引导下,贸易中严重偏于以原材料和零部件为主的结构特征,虽使韩连续保持巨额的对华贸易顺差,但也同时提高了和中国经济的联系程度。针对如何看待以对外投资刺激贸易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模式,笔者认为,投资国不应只顾虑到外来投资会提升受资国竞争实力、加深依赖甚至产生“飞镖效应”,而应从本国贸易顺差、产业结构升级乃至合作利益的角度出发,认识到这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共赢原则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产权创新不仅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也是一个国家确保未来经济主导和维持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为了确保自身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优势,2003年日本开始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促进知识产权创新、提升国民的整体创新能力则是日本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核心之一。日本知识产权创新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已经瓦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了明显发展,但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和强国都在为建立新的世界格局调整战略,谋划对策,力图使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演化,以便在未来新格局中争得优势地位。拉丁美洲有33个发展中国家,其中多数国家经济实力欠强,对外依赖性较大,是最易受外来影响的地区之一。世界格局的变化对拉美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向拉美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它们提供了机遇,激励它们加速地区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改革。拉美地区正处在独立后的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于 195 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 ,为其赶超时期“贸易立国”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提供了制度条件。为把推行自由化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 ,日本一方面在自由化进程中采取“拖延”策略 ,另一方面加强了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配合调整 ,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贸易结构逆转 ,以适应不断加强的国际竞争。二者相互配合 ,成功地使“入关”成为赶超欧美的“登天之梯”。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政策之一。战后50年来,日本实施的产业政策历经重点生产方式、贸易立国战略下的产业保护育成政策、重化学工业化、引进性知识密集化、创造性知识密集化等演变过程,最后走向技术立国。日本的产业政策根据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发挥了同期支持的作用,而且产业政策也发生了从战略性产业政策向补充性产业政策的转变。但90年代以来,补充性产业政策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整,使90年代产业政策作用衰微。在新世纪,如何定位并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仍是日本政府及学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政治大国”战略目标更加明确。1992年,日本驻联合国大使波多野敬雄明确提出,日本“争取在五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果这一目标实现,“等于日本被承认为政治大国”。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深度调整了对非洲的战略,明显加大援助力度,并藉此争取非洲国家对其“政治大国”战略诉求的支持。目前,援助已经成为日本拉近同非洲战略关系的重要外交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经济大国的实力和“政治大国”的目标,使日本对它在联合国中的现有地位和作用不满。日本外交转为大国外交,并同美欧一起建立国际新秩序是90年代日本外交的新构图,也是日本的联合国外交的核心。日本的联合国外交的主要做法是:为出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造舆论;删除“敌国”条款;派遣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的维持和平活动;加强联合国的人员合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日本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矛盾,特别是解决对外经济摩擦问题,积极推行国际协调战略,即《前川报告》和《宫崎报告》提出的以“国际协调发展论”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但事实表明,日本经济的国际协调战略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矛盾——扩大内需的内在局限性和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制约性,所以尽管近年来日本推行国际协调战略,但其国际收支和对外经济摩擦仍在加剧。同时,日本目前存在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和“大日本主义”思想也不利于实现日本经济的国际协调,因而这一战略的推行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日本在加速推进世界“政治大国战略”的过程中,开始对过去“友好第一”的对华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推行一条以遏制中国发展强大为主流的对华政策。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日本开始逐步调整对台政策,不断发展与台实质关系:政治上,突破“民间外交”限制,推动日台官方关系升温;经济上,密切日台经贸关系,加强对台经济渗透;军事上,双方合作意向明显,开始在安全领域进行合作;国际交往上,支持台湾扩大国际参与,协助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这既有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更有其长远的战略图谋。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自独立以来的朝鲜半岛政策大体历经了亲南疏北和北南并重两个基本阶段。俄半岛政策的调整是与其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紧密相联的:独立之初奉行的是“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调整为东西并重的“双头鹰”外交战略。俄罗斯所推行的半岛政策的目标在于,通过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促进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积极参与朝核问题的解决,彰显其政治大国地位,寻求恢复昔日之荣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贸易自由化、全球化蓬勃发展,各国纷纷加强国家干预,努力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政府采取扶植战略性产业、"国家出口战略"等政策措施,使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欧洲工业经过革新,在传统工业和新型工业上再次位居世界前列。随着东亚产业竞争优势的出现,日本不但在传统产业而且在高技术产业上面临东亚等新型工业化国家的激烈竞争。因此,90年代美欧以及东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导致日本产业竞争力相对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日本国内出现产能过剩,从而加剧了日本经济的衰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和日本国家总体战略转变的需要,日本历届政府都把教育改革纳入其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并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促使日本教育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不仅是出于服务于实现政治大国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和服务于巩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的战略需要,而且是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活性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日本对教育体制所进行的全面的改革,将对日本社会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