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祺 《新民周刊》2012,(25):29-31
老外戴亮说,外国人在中国的境遇,与中国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而中国人如何看待老外,取决于他们怎么看待自己。老外们曾经的"贵宾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排斥与鄙视,同样是一种"畸形"。20年前,只要生一张一目了然的洋面孔,普通话带点儿化音,一个老外很容易在中国如鱼得水甚至一举成名。但如今,混中国越来越难。且看爱思考的老...  相似文献   

2.
好,我想一个被遮蔽的历史,一个历史的碎片,现在能够有机会把它粘连起来,而懂不懂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永远的问题。"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刚刚落幕,不久前,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应"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组委会之邀,在中国馆展厅发表一场演讲  相似文献   

3.
吴强 《新民周刊》2012,(10):10-10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巨大舞台。较之于中国政治的日常情景,人们对"两会"舞台投入的关注,是巨大而持久的。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另一个舞台,就会发现,一个同样巨大而持久的政治生活舞台正在逐渐成形。这个舞台就是新媒体。  相似文献   

4.
贺莉丹 《新民周刊》2012,(34):42-44
保钓,更像一场热血澎湃的人生赴约。14个中国人,一艘伤痕累累的渔船,冲破日本海上保安厅的重重阻拦,奇迹般地实现中国民间保钓队员登上钓鱼岛的梦想。而在"启丰二号"从突破日方围追堵截到返航途中,在这艘保钓渔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由此番"8·15"保钓事件,  相似文献   

5.
以国际话语权内生变量为视角研究中国话语权来源的路径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话语权内生变量的分析逻辑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话语权来源于"一带一路"国际机制的合法性,而"一带一路"国际机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有效性是"一带一路"国际机制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主要倡议国——中国以立足新时代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机制快速建立.理论分析认为,国际机制的效率性是其合法性和话语权获得的核心内生变量,中国话语权可以从"目标获得""解决问题"和"集体最优"等三个方面来评价.虽然世界上绝大部分爱好和平、急需发展的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和由此带来的发展机遇表现出积极立场,但"一带一路"在从倡议转化为实践框架的过程中,仍然在理念传播、功能强化和制度供给方面面临一定挑战,中国的话语权也因此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现有的国际机制中,"一带一路"倡议是立足新时代的合作理念和具有创新性的合作范式,也是中国最易取得话语权的合作范式.  相似文献   

6.
解构美国话语霸权--对"中国威胁论"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昌 《东南亚研究》2003,(4):46-50,74
话语分析为解构美国话语霸权、分析美国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理论工具.话语就是指谈论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话语分析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批判性分析方法,它以我们习以为常的话语为分析对象,以解构隐藏在话语背后的逻辑结构为主要方法.对美国"中国威胁论"的分析表明,"中国威胁论"是以现实主义理论为依据的,而现实主义在逻辑推理上是存在严重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马红漫 《新民周刊》2012,(43):85-85
消费者对于真假难辨的洋品牌信任度大减,而企业却仍然对"披一件洋品牌外衣"的做法乐此不疲。在刚刚闭幕的第112届广交会上,采购商与成交额均呈下滑态势,但抢购"洋品牌"却成为亮点。报道称,一位意大利商人专门以出售或者出租意大利老品牌为生意,在15天里共接待了近800位中国商人,达成各类购买或租赁品牌意向超过100个。随着...  相似文献   

8.
建立中日韩FTA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中日韩FTA有其不可否认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关于建立中日韩FTA的路径有好几种构想,笔者在列举和评价这些构想后,认为,中日韩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可以在东盟的合作框架下,通过3个"10 1"的具体渠道而形成,从而促进了中日韩三国的紧密合作.  相似文献   

9.
通常的国际移民都是由移民者所在的家乡国的"推力"和他们所向往的接受国的"拉力"这两种因素的混合而决定的,并且,这种推力与拉力主要是经济方面的.但是,从当代大陆中国人移民加拿大的历史来看,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在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在移民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任蕙兰 《新民周刊》2012,(23):51-53
"如果申请者没有能力提供比较多的财富证明,向签证官展示一些家庭近照,表明家庭生活和睦,不会因为小利出逃,对打消他对你的移民顾虑也有好处。"中国护照最不好用?每次看到港剧里的烂俗桥段,男主角直奔机场追赶负气出国的女朋友,小林都会由衷羡慕,酸溜溜地说:"放在内地,一个签证办下来,两个人早就和好了。"小林提前两个月开始准备...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过度赞美西方而回避西方的问题,是我们未能为同胞勾勒出一幅真实、完整的世界图画。方舟子质疑韩寒在国内闹得天翻地覆,有朋友问法国媒体如何反应,我告之,法国主流媒体过去写过"世界读者最多的博客作者韩寒挑战官方新闻审查"、日前写过"韩寒认为未来中国红色还是蓝色不重要,透明一点就好"。但方、韩大战,则鲜有报道。也许在法国媒...  相似文献   

12.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16):26-27
微舔,是一种疑惧状。凡有舌之物,想吃又不敢吃时,大抵呈此尴尬状。纵然百年以后,我们回首当下的中国,也仍会为一个时期一个社会,因为如此激情地"相互投毒"而瞠目结舌:有话好好说,有钱好好骗,要杀要剐来个明白,干  相似文献   

13.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20):18-18
同样一个影人,在法国"现实世界"与在中国"虚拟世界"中,却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作为唯一一部入选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娄烨的《浮城谜事》究竟给法国影评人留下了何种印象?它是否代表着今天"中国电影"的水准?中国与法国的读者面对的绝对是两个现实、两个答案。  相似文献   

14.
乐石滢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1):49-63,154,155
历史教科书是建构民族成员历史记忆乃至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印度民族认同建构中,历史教科书如何认识中国这一历史悠久的邻国和定位中印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印度中央和六个邦现行的高小(6~8年级)、初中(9~10年级)阶段历史教科书,可将印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按印度史的分期大致分为近代前、近代、独立后三个时期。近代前,中国是印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友好邻国、物质文明大国,而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印是"学生-精神导师"关系。其中,西藏被塑造为印度文化圈的成员,而非中国的一部分。步入近代后,中印同样在帝国主义殖民浪潮冲击下,经历了衰弱和被剥削的文明古国,印度的教科书将中国视为"难兄难弟"。独立后,中国仍然被书写为国际格局中重要的一极,但中印之间围绕边界、涉核、涉巴等问题,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中国也开始在教科书中被视为对手和威胁。此外,印度的世俗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和地方视角也导致了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建构。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沟通等五大方面,其中,贸易投资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的重中之重。为了量化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互联互通水平,文章构建了"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指标体系,覆盖贸易投资水平、贸易投资设施、贸易投资环境等3个一级指标以及9个二级指标。2016年度总体得分情况反映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贸易投资合作的程度,即总体上处于合格水平,并呈现整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均衡、竞合关系复杂等特征。鉴于此,文章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推动区域物理、市场和体系多维连接;突破贸易投资合作的短板和瓶颈;着力解决贸投设施"联而不通、通而不畅"问题;共同优化和完善"一带一路"贸易投资环境等。  相似文献   

16.
少年鸡友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38):84-84
它已经远远不是一只禽类的概念了,而是少年时的一个玩伴、一个挚友,倘有轮回,也应该四十岁了吧……这是一个人妖颠倒的时代。如同"小姐"变成了蔑称,什么时候开始,"鸡"成了当代口语中最简洁粗鄙的隐喻,我真是想破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如同一个"搞"字,曾经给少年的我一个无限想象的情色空间,照现在的定义,一个"鸡"字所具有的意淫...  相似文献   

17.
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的接受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超过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然而,究竟是以中国当代现实政治的立场来"改造"俄苏"红色经典",以期让它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当代现实政治服务;还是凸显俄苏"红色经典"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全面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作出不牵强附会的现实阐释,这是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接受史中一直存在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颜光明 《新民周刊》2012,(31):80-82
这是一个把社会责任当作企业修为并视为经营之道的车企。人们惊奇地发现宝马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正在向着有利于社会和环境改善而努力,而"宝马之悦"正是体现这一主张的积极思维。今年上半年,宝马以14.76万辆的销量紧逼奥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4%,成为中国豪华车中最具竞争力的品牌。这一销售业绩标志着宝马在中国已经跨入畅销车之...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一个歧见丛生、远未成型、前景未卜的话题。即便如此,对于其已经表现出来的具有较大影响的观念基础进行反思并不为时过早。通过从两个角度对"中国学派"背后所体现的观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学派"面临的观念困境在于:如果我们批判西方作为深层差异之外在表现成果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否会株连到该内核的其他优势方面?在主张中国观念价值的同时,如何避免其潜在的弊端与危害?在中国社会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只有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实现了文化、文明和思想层面的崛起及民族精神革新之后,才能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提供思想的活水源头。换言之,对理论的建构者而言,与其循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弊端而思考建构理论,不如立足于思考中国民众所面临的问题——关于如何塑造强大的积极的个体、如何保持民族持续的发展和进步,进而思考我们理想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与国际关系理论相去稍远,但却能够保证理论应用的品质及其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20.
谭渊 《德国研究》2014,(2):113-123
早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当中,中国就已作为丝绸之国而闻名。中世纪时,德国人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和"契丹"。在德语文学作品中,赛里斯首先作为梦幻般的丝绸之国出现在13世纪沃尔夫拉姆的英雄史诗《帕其伐尔》中。在15世纪诗人罗森斯普吕特的《祝酒歌》中,"契丹大汗"则与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国王"约翰长老"一起以巨富形象出现。通过对"赛里斯"、"契丹"和"约翰长老"的源流进行梳理,本文再现了中国形象在中世纪德国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出德国历史、宗教、政治因素对建构中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