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从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看,党群关系、官民关系有趋于紧张的倾向:从瓮安事件到石首事件,愤怒的民众直接把矛头指向官员;从“躲猫猫”到“邓玉娇”案,网民从网络走进现实,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从“天价香烟门”到“替谁说话”,民众对个别官员的不信任蔓延至对官员群体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心态呈现了一些积极特征:第一,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总体处于高位水平,美好生活体验人数占比呈递增趋势;第二,社会公平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第三,社会信任也呈增长趋势,一般信任明显提升。但疫情对民众社会心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影响到了民众美好生活需要与美好生活体验,民众更加看重个人物质维度的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满足;受疫情影响社会总体安全感出现了下降,表现在个人信息安全、医疗药品安全、食品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总体社会参与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在为帮助受困受灾的人而捐款捐物、帮助陌生人、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民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和公共事件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由于自身的方便性、快捷性、匿名性、无责性等特性在民众获取、传播信息,参与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往往使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矛盾迅速的在网络上形成了舆情风暴,这一切都考验着政府应对的能力,也为政府如何应对舆情危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章研究了近年来政府在各类事件中应对舆情危机的各种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樊青青 《求索》2011,(9):54-56
国外社会整合主要是通过扩大意识形态包容性;发挥利益集团作用;政党基层组织构建;推动政治参与,以及政治录用和政府组阁等方式加以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迁,面对着日益成长的、影响日益扩大的社会变革,我国社会整合基础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提高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整合效应,需要我们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到: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拓展民众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开发党的外围组织,以及发挥统一战线作用,拓展社会整合渠道。  相似文献   

5.
高新军 《同舟共进》2013,(10):40-41,44
实现善治是地方治理制度创新要达到的目的。一般来说,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民众的参与,通过真正让民众参与决策,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满足民众的需求;二是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督,通过对政府各个部门运作的数据收集分析,发现政府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提高政府运作绩效的方法。无独有偶,笔者2013年4、5月份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研究中心访问期间,就遇到美困地方治理在这两个方面有代表性的制度创新案例。  相似文献   

6.
舒缓“社会张力”的主渠道在哪里?在人大!全国政协委员郑楚光在政协全体会议上表示,社会张力过大危害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舒缓社会张力是国家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郑委员的解释,“社会张力”是指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紧张状态。社会张力过大,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如:聚众围堵政府机关的群体事件,执法人员的粗暴执法事件,见死不救的社会冷漠,以及开胸验肺、断指申冤等极端维权行为。为此,他要求人大发挥作用,为“社会张力”建立制度缓冲,为民意表达提供法定渠道,落实民众的权力,成为民众监督政府、表达意见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社会两级分化和一些地方官府贪污腐败,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老百姓为维权而抗争,政府为维稳而出警,警民间的冲突日益增多而且激烈。不仅发生了民众因民警的“暴力执法”而被打伤打死的事件,也有公安人员被民众的“暴力抗法”而遭袭牺牲。  相似文献   

8.
政府赋权是指政府还权于民,民众争权则是指民众在参与过程中自我赋权。政府赋权和民众争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政府赋权是民众争权的必要条件,而民众争权是政府赋权的有效保障。政府赋权与民众的争权又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交接关系。政府赋权是手段,民众争权是目的。权力理应服从服务于权利,民众争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5月底,土耳其民众因不满政府拆除塔克西姆广场附近的加济公园而爆发骚乱。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导火索。事件的背后,则是埃尔多安政府总试图将一些带有伊斯兰色彩的社会工程强加给整个社会,引发了不满。近些年来,诸如禁酒令、头巾事件,甚至不让空姐涂艳色口红,每桩“小事”都曾引发不小的抗议和争论。  相似文献   

10.
蔡小慎  李丹妮 《前沿》2009,(3):107-110
本文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针对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征与造成的不良影响,认为我国目前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防范与应对主要存在着管理理念偏离,事前防范缺失和事件发生后应对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民意表达机制加强政府回应力、整合各方参与主体,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