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二审案件全面开庭审理,是深化刑事二审庭审方式改革的举措,有其必要性.二审庭审方式改革的实践,已有了较成熟的做法,使得合议庭负责制落到实处,增加了审判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证了对刑事二审的监督.  相似文献   

2.
修订后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作了重大修改,这些修改标志着我国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即从职权主义的审问式向着当事人主义的对抗式方向迈进。所作的改革将对我国审判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从修改后的刑事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审判方式改革的不彻底性,反映出有些需要进一步探讨、完善的问题。本文试就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中涉及的审查公诉、审判组织、证人出庭作证等问题进行一些分析、评论,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完善刑事诉讼法的意见。一、审查公诉我国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是从人民检察院将公诉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人…  相似文献   

3.
法官职业化是司法公正的有利保障,也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必然选择.我国合议制流于形式,成为推进法官职业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将法官分层为审判法官和助理法官,将案件分流成简易案件、普通案件和重大、复杂、疑难案件三类,由审判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一般的普通案件,并制定科学细致的合议庭规则,限制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条件和范围,由审判长将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由助理法官审理简易案件,废除案件审批制度,是强化合议庭职权,提高法官素质,推进法官职业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试论庭审方式改革与辩护制度完善潘家永我国现行刑事审判方式受前苏联“纠问式”审判模式的影响较大。这种审判模式虽然以国家职权主义诉讼为主,突出强调了司法机关的职权,但弊端较多,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判工作的质量。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放弃纠问式,采用控辩...  相似文献   

5.
传统上,把刑事审判模式分为民法法系的职权主义和普通法系的当事人主义两种。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后刑事审判模式较多地吸收了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的一些合理因素。如取消庭前实体审查;强化合议庭的审判职权;加强对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增强法庭的对抗性;确立了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增加了适用简易程序的规定等。因此新刑事审判模式对在其中代表检察机关行使国家控诉职能的公诉人的角色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一、公诉人同法官的关系公诉人是代表检察机关行使国家控诉职能的司法人员,法官是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职能的司法人员。…  相似文献   

6.
一 概述合议庭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审判组成形式 ,之所以设立合议庭 ,目的是为了集中集体智慧 ,发扬案件审理中的民主 ,发挥合议庭的合力作用。应当说 ,这是设立合议庭的理想目标和初衷。但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法院行政化、官僚化的管理体制 ,审者不判、判者不审 ,审判分离 ,严重影响了诉讼的公正和效率 ,也打击了合议庭组成人员的积极性。众多有识之士提出 ,这种体制必须改革。各地法院从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 ,开始探索和试点审判方式改革。审判方式改革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目的是实现司法公正 ,重心是公开审判 ,内容是强化庭审功能 ,…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民事审判方式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强化法官的职权,混淆了审判与诉讼权的区别;庭审功能不强,庭审流于形式。为此,必须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在庭审中,充分发挥当事人的主体作用,实行自愿调解,实行一步到庭,实行当庭认证,强化合议庭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8.
“证人出庭”和“法庭认证”是目前妨碍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进程的两大难题,直接影响法院审判案件的质量。笔者认为,证人必须出庭作证,对实践中存在的证人不出庭、证人当庭翻证及司法机关对证人是否出庭不关心、无能为力的问题,必须从加强立法这一途径上予以解决。法庭认证时,应坚持庭上认证、认证说理和先举证、质证,然后认证的原则。认证时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采用“一证一认”、“数证合认”及“综合认证”三种认证方式。  相似文献   

9.
1991年4月9日颁布施行的《民事诉讼法》删去了《民事诉讼法(试行)》第39条关于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处理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的规定。这是一个重要的修改,它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合议庭审判案件负责制,克服和避免“审”与“判”相分离,保证办案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除一审部分简单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其余都由合议庭进行审判。刑事诉讼法第106条  相似文献   

10.
合议庭是我国最重要的审判组织,合议制是我国最重要的审判方式,合议制功能的发挥正是通过合议庭的运行来实现的,合议庭运行状况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案件的审判质量,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的审判制度建设。通过对现代化审判权运行规律的探寻,考察我国的审判实践,我国合议制的运行存在着诸多问题,合议庭工作制度亟待完善,合议制高效运行需要进行科学的机制设计,保障审判权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有关司法解释规定了人民法院内部监督的性质和讨论决定案件的程序.但学界对审委会的性质有不同观点,对审委会讨论决定个案有肯定说、改革说和否定说之争.审委会讨论决定案件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应当改革.审委会应当履行审判案件管理之责,不应当再讨论决定合议庭审判的案件,并将此权真正还权于合议庭.  相似文献   

12.
略论公司实践中“先刑后民”原则的理解和执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刑后民”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现涉嫌刑事犯罪时,应当在侦查机关对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实查清后,由法院先对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再就涉及的民事责任进行审理,或者由法院在审理刑事犯罪的同时,附带审理民事责任部分。在此之前不应当单独就其中的民事责任进行审理判决。在司法实践中,需要考虑“先刑后民”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刑事犯罪和民事责任(司法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交织的 案件中,这类案件大量存在,对其处理是否先审刑事部分,后审民事部分,在实体上和程序上都存在难以协调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法律无明文规定对刑事和民事交织的案件必须先审刑事部分,后审民事部分;二是有人认为先审民事部分并不会影响对刑事犯罪追究;三是法院在收取了诉讼费后,如果将案件移送给侦查机关,诉讼费也将退给当事人,一旦经侦查、审判,刑事部分不构成犯罪,案件又将进入民事审理程序,增加了讼累;四是有关部门对刑事犯罪与懂事纠纷的联系和区别在认识上混淆不清,意见不统一;五是移送机制不健全。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审判实践,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刑事悬赏制度虽然已经有法可依,但存在单一化启动的缺陷,实质上是“依职权式刑事悬赏”;公民个人刊登悬赏通告缉拿凶犯,即“民间刑事悬赏”,是新近出现的现象,它具有双重属性,需要建立合理的配套制度方能发挥其优良的效用。把握两者的结合点,融合“民间刑事悬赏”与“依职权式刑事悬赏”,建立具有“依职权”和“依申请”二元启动模式的刑事悬赏制度,应当是我国刑事悬赏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依照法律,我国大量的案件是由合议庭审理的.但由于制度设计和操作上的缺陷,审判实践中合议庭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合议庭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合议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审判制度,但由于受司法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合议制在基层审判实践中存在"形合实独""合而不议"等诸多问题,司法功效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完善基层法院合议制,促进合议制的优化和审判质效的全面提升,必须规范法院内部管理与独立审判之间的关系,改革案件承办人制度,健全合议庭评议案件的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13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 ,依照本法实行人民陪审员的制度。”陪审制度 ,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 ,吸收人民群众代表参加 ,与审判员一起参加案件审判的制度。根据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 ,除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由审判员独任审判外 ,均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陪审制度作为我国审判组织的一种形式 ,是我国审判制度的一大特色 ,自从我国 1982年颁布第一部《刑事诉讼法》以来 ,陪审制度就被纳入法律之中 ,它对保障各级法院的审判质量、切实…  相似文献   

17.
基层司法机关对轻伤案件的处理目前普遍实行“从宽”政策,但片面强调一宽到底,甚至无原则地放弃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的实质性处断,有悖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设立的初衷,并且可能造成受害人创伤难以抚平、私力救济需求旺盛和社会治安隐患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司法机关在轻伤案件处理过程中应实现轻伤案件与轻微伤案件处理结果的相协调,对轻伤案件首先着眼于从宽处理,切实做到尺度松紧有别,将致人轻微伤纳入轻伤案件被告人的“前科”范畴作为从严惩处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导  论前一段时期 ,我国各级法院进行了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表现在 :推行了“论辩式”庭审方式 ,实行了“当庭举证 ,当庭质证 ,当庭认证”的一步到庭制 ,加强了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职责。而这些又被 1 998年 6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答《规定》) ① 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然而 ,诚如马克思在阐述矛盾性原理时指出的 :“一个矛盾的解决又会导致新的矛盾产生。”目前的问题是 :如何承接上一阶段的改革任务 ,从而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有必要对…  相似文献   

19.
人民法院实行立审分离后,我国的审判监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为我国当前刑事审判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但从我国多年的实践来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新(刑法)和新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对按新的审判形式开庭审理刑事再审案件的有关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就此类问题浅谈拙见。一、对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基本认识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人民法院发现已生效的刑事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以及人民检察院按再审程序提出抗诉的案件,决定予以重新审理的一种特殊程序。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作为一种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20.
人们似乎将刑事审判模式与法官职权的大小简单地等同起来。其实不然,刑事审判模式的核心特征是庭审中法官对哪些事项具有决定权。因此有必要结合刑事审判模式的转型,思考如何对法官职权进行合理的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