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内在冲动,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由于市场需求、要素价格和交易成本的复杂多变,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市场主导。由于产业转移属于长期资源配置,存在市场失效的领域,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完全必要的。因此按照"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思路,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2.
莫言 《学习导报》2011,(22):44-45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点事儿。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相似文献   

3.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是"经济人"的本性,官员也不例外。对于官员而言,贿赂是其不正当  相似文献   

4.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是无可厚非的,谈利色变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恩格斯早就指出:“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关系”。 然而,君子求利,取之有道。这“道”自然有多种含义,但我认为首要的一层含义应该是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对此大致有三种道德选择: 一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这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无疑是崇高的,是我们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要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活动的本质是趋利,所以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可以获取更多更好的利益就成为任何一种经济活动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会经常性地引发经济活动向某一区域的进入、  相似文献   

6.
如何处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义利之辩——如何对待伦理和物质利益的争辩。时至令日,人们对此仍议论不休,足以显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谋利生存是人生的第一需要,人们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社会发展离不开人们对切身利益的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利用人们自  相似文献   

7.
应知利之害     
利之利,人人明白;利之害,未必都晓。明朝有个官员,因贪污受贿,事发后跳楼自杀。朱元璋说:“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甚于此。”利者,利益,包括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老子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爱利之心,人皆有之,自古而然。然而,爱利由贪污受贿而导致自杀身亡的地步,可谓  相似文献   

8.
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趁利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但追求利益却有不同的途径,有时还会遇到义与利的较量,因此,以利已还是利人为标准,人生可以有四种境界。  相似文献   

9.
周冉 《理论学刊》2007,(3):100-101
公司法人人格独立以及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社会生活的需要,鼓励了社会投资,减少了投资风险,因而公司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股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滥用其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使社会公平、正义和交易安全的法律理念和价值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政治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时期,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在群众中留下了令人赞许的政声。但也有少数人经受不住各种利诱的考验,“三观”扭曲错位,政德滑坡,以“我”为中心谋取私利,工作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甚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群众戏称他们为“机器人”。遇到利益做“装载机”。有的干部鼓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相似文献   

11.
柴福花 《党课》2013,(8):97-100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快乐热闹。一个“利”字,竟让无数人拜倒在它的脚下,又让无数人趋之若鹜,争得头破血流。在人们惊叹那些被贪污的天文数字般的巨款时,不仅更加感到“利”也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刀,杀人于无形,  相似文献   

12.
新《公司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了公司在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提出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但如何认识和把握公司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强化公司实现社会责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本文从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出发,分析了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并对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的法律对策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3.
笑笑 《当代工人》2011,(14):50-52
有诗言道:天下熙熙为利来,天下攘攘为利往。吃亏是福当宝典,服务社会圆梦想。 每当过年过节,全球的商家便使出各种招数促销自己的商品。这些招数真是千奇百怪。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述市场经济,是指商品经济发展的这一高级阶段。它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跃进,萌生于十四、五世纪的欧洲。 正如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样,市场经济这一崭新的制度,必定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 这种精神力量是什么呢?一种简单明瞭的说法甚为流行,那就是“谋利的欲望”。的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谋利,人们奔走四方,惨淡经营,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然而,正因为古今中外到处存在着谋利的冲动,它也就不能解释仅仅到了十四、五世纪才兴起于欧洲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5.
孙永 《理论建设》2007,(4):46-48
股份回购制度的确立对公司中小股东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应该说,通过赋予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可以更有效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但是,在股份回购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因而需要从维护回购过程中股东实质的平等、完善股份回购的程序设计、建立完善的股份回购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完善股份回购制度来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16.
按照"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天然地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党政干部作为"政治人"群体,则追求政绩的最大化,这本无可厚非。但正如同"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常常因贪利而使行为非法化一样,政治人为追求政绩也常常走入歧路,综观现实政治生活中那些"顾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型政绩"、"只求面子、不顾里子的粉饰型政绩"、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10,(4):57-58
<正>魏英敏在1月25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几乎妇孺皆知。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个原则,并按这个原则行事。利益最大化,不只是经济原则,它已成为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 ,不仅要考虑股东利益最大化 ,还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公司机关都不得拥有无限的决策权力,基于此种考虑,公司法通常将公司决策权力在董事会和股东会之间进行分配。传统的公司决策权力分配路径,无论是股东会中心主义还是董事会中心主义,都是从股东所有权论出发,以股东授权为基础,致力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这种思路需要进行检讨。新董事会中心主义认为公司本质为利害相关人财产与利益的集合,将董事会定位为公司经营事务的决策机关,该权力属原初性而非授权性规定。股东会只能拥有最低限度的决策权力,该权力仅具有监督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经典假设,用以探讨经济社会中人如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经济人"假设追求目标的片面性导致人本性的丧失。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可以得出,"经济人"假设就其追求商品的价值属性而言,是商品意志的代表;就其追求货币权力地位而言,是货币、资本意志的代表。因而,作为物的代表,"经济人"究其本质不过是异化的人,是资本主义虚假意识形态塑造的人。这种异化的人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