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12年2月,苗族史诗《亚鲁王》第一部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序言中,著名作家冯骥才这样写道:能在第一线进行搜集和调查工作的只有一位年轻的苗族大学毕业生……直至今天,能够通晓西部苗语、又能以拼音式苗文笔录并译成汉文的人,只有这位出色的苗族青年。他是紫云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江。《亚鲁王》传诵的是苗人首领亚鲁带领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由当地的东郎(苗语音译名词,  相似文献   

2.
《亚鲁王》是继藏族史诗、蒙族史诗和汉族史诗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又一部横空出世的民族长篇英雄史诗。所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一古老民族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活生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12,(7):64-65
《亚鲁王》是继藏族史诗、蒙族史诗和汉族史诗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又一部横空出世的民族长篇英雄史诗。所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一古老民族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活生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本书开篇宏大,具有创世意味。史诗历史信息密集,大量有待破解的文化信号更显示出它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2009年的春天,贵州麻山地区苗人们世世代代传唱的英雄史诗《亚鲁王》闪入了文化人的视野。它仿佛横空出世,震撼了民间文学界和苗学界的学者们。大家亢奋、赞叹之余又觉遗憾和惭愧。这样一个重大的发现竟然一直被推到了21世纪的今天!苗族通史、迁徙史中关于苗族是如何从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迁徙到贵州,又如何征战定居开发的情节描述极为简略。因此,《亚鲁王》的发现填补了两  相似文献   

5.
正《亚鲁王书系》将平面、单线条的《亚鲁王》史诗认知,提升为立体的、多维度的"亚鲁文化"活体释读,勾勒出色彩斑斓的苗族"亚鲁文化"图景,并建构起一个"亚鲁文化"的研究模型。2014年1月,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在京揭晓。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亚鲁王书系》荣获此次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这一荣誉,是对贵州文化部门、社科部门、出版单位以及民间学术力量共同构建的史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新范式的充分肯定。在2013年12月,《亚鲁王书系》  相似文献   

6.
正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在时光更迭中,仍然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吟唱。以此为基础的传承和研究,不仅成为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重要元素,更成为繁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探索。2018年12月17日晚,贵阳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首部苗族英雄史诗合唱剧《亚鲁王》在此举行首场演出。这是根据同名苗族英雄史诗改编而成的、贵  相似文献   

7.
2月21日,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在京发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专门发来贺信,在贺信中,他要求认真总结翻译整理《亚鲁王》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本刊特别约请到《亚鲁王》执行主编——余未人女士为大家讲述《亚鲁王》发现、搜集、整理、出版背后的故事,希望能给繁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以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2,(6):11
2月21日下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协办的“中国英雄史诗的重大发现——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相似文献   

9.
前年初夏,当我听到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发现时,我的脑袋里响着一个疑问:这可能吗?20世纪初,中国文学和文化界有识之士发动的一轮又一轮民间口头文学的调查中,不断有收获涌现,古老的中华大地文学蕴藏之深厚真是无法估量。然而自《格萨尔王传》、《伊玛堪》、《江格尔》和《黑暗传》等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很难想象还有一个民族的长篇英雄史诗会横空出世。《亚鲁王》史诗的内容,为广泛流传于苗族生活地区的始祖亚鲁王的创业史。字数至少一万行,至今活态地保存在贵州麻山地区,并伴随着原始的"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10.
<正>《亚鲁王》这样一部史诗为何时至今日才被学界发现?在西方,英雄史诗早已成为图书馆、博物馆之藏品,民间传承彻底消失了。在我国"三大史诗"流传地以及有史诗流传的广大疆域,也因为有印刷版和各种手抄本而"有本可依",在搜集的问题上似无大碍。但2009年才进入文化人视野的《亚鲁王》,却是全凭东郎(歌师)用苗语口耳相传,民间没有任何抄本记录,同时它又是一部在葬礼上主导仪式的唱诵,不能创  相似文献   

11.
《当代贵州》2008,(14):F0004-F0004
《后汉书》描绘西汉时期生活在西南地区苗族、瑶族先民“知五彩,文绣……织成文章如绫锦”,说明了2000年前苗族先民已初步掌握了刺绣、染织等技术,苗族刺绣世代传承,种类众多,苗族服饰上的刺绣符号表达着苗族少女对先祖的追思,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苗族打籽绣分布于贵州黔东南地区台江县革一、大塘,凯里凯棠、地午等地。打籽绣绣法通常用一根白色梗线勾出刺绣所需外围轮廓图案,  相似文献   

12.
<正>在麻山苗区,流传于乡间的《亚鲁王》是一部由东郎世代口传的史诗。它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没有一个字的抄本,它实实在在地以"非物质"的状态存在千年。它不是人人都能学,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唱诵,更不是大众都会的。习艺者需要有学唱的愿望、有天赋、有良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通过艰苦学习成为东郎(歌师)。习艺者年轻时要举行虔诚的仪式拜老东郎为师,只能在每年农历正月和七月这两个月的时段学唱。正式的唱诵只能  相似文献   

13.
东拜王城祭     
<正>紫云格凸河景区是上苍格外垂爱的一处景观,峭壁深潭、奇山洞穴、绿荫覆盖。其中,观音山一侧的苗寨是苗族古代英雄亚鲁王之子欧地聂的后裔繁衍生息之地,经过数百年岁月的淘洗,这里古风犹存。在人生的重大节点,欧地聂的后裔七十多户人,至今依然在传统仪式中度过。传统的力量在这里强悍无比绝非偶然,因为这里曾经是  相似文献   

14.
罗连祥 《世纪桥》2014,(10):46-47
台江苗族节日文化是当地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台江苗族人民生活样态的表达方式。台江苗族节日文化作为当地苗族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式,它必将随着苗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台江苗族社会的发展进步,台江苗族节日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变迁既彰显了苗族节日文化特有的经济功能,同时也体现了苗族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因此,考察台江苗族节日文化的变迁,对我们全面了解苗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有了人类,就有了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崇拜。信仰的根本意义在于信仰本身,因为它能够给予我们欢愉感和轻松感。而且它能够使我们看得见未来并觉得这个未来值得去追求;它能够使我们从重叠重复的功利重压中解脱出来,在追求的环境中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参加者和探索者;它能够给予我们一整套新的生活程序和持存规  相似文献   

16.
吴亚鲁烈士,乳名肃官,学名吴肃,后改名吴渊,字渊之,号亚鲁,笔名“耐苦生”;参加革命后,曾用吴野鹭、吴雅鲁、吴野鲁、李汉民、陈俊卿等化名。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亚鲁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马塘区潮桥镇(今属如东县)。其父吴绍穆是前清举人,为人正直,曾任江苏省如皋师范学堂国文教员多年;他每以梅花自况,并诱导亚鲁、亚苏(曾任中共如皋县委书记,一九二九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两兄弟学习梅花耐苦寒而独芳的性格,是一个思想开明,热情支持青年人探求真理的老人。亚鲁从而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09,(1):F0002-F0002,I0001
安龙,养育了嘉庆年间领导盘江流域农民反清起义的布依族巾帼英雄王囊仙:清末名臣张之洞、鹿传霖;武昌起义副总指挥、中国第一位苗族将军王宪章;北伐军左翼总指挥袁祖铭;布依将军韦杵;原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前夕策动国民党60军长春起义的传奇将军杨滨;一代著名报人王亚民等。  相似文献   

18.
苗族刺绣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在苗族传统社会中,刺绣是苗族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是族徽、民族精神的象征。就苗族刺绣而言,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技能。随着当今旅游市场的发展,如何把苗族刺绣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纳入到旅游品的设计与发展中去,是一个重要课题,也非常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月初五,每年一次的"四印苗族年场祭祖"节,在贵州省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龙窝的鸡坝田上举行。当地上万名苗胞举行了隆重的放鞭炮、跳芦笙等活动。"苗族年场祭祖"是当地苗胞纪念先祖,悼念过世的老人,祈福丰收的传统活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贵州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进行新的诠释,认为贵州苗族刺绣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苗族女性"用针做笔、用线当墨、用布做纸"这种特殊方式书写的苗族史书;反映了族群文化认同下的苗族女性文化;承载着苗族女性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