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提出,“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它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革命和建设的始终。毛泽东在此基础上描绘了关于宪政建设的图景:民主是宪政的灵魂、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是宪政的法律表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是宪政制度的基本政治组织形式、政府是宪政建设的关键所在等。在这些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开拓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之路。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民主宪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民主宪政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邓小平的民主宪政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民主宪政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它在我国的宪政体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 ,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的一种制度性选择 ,在体现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政治协商制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民主宪政建设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宪政发展模式与价值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华 《法学杂志》2003,24(6):41-43
从宪政发展的时空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理论基础来看,一般把宪政发展模式分为内源发展型宪政和外源发展型宪政。中国的宪政之路应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民主和自主对宪政而言,确实是不同层级的价值,在宪政的价值排序中自由的价值高于民主,把民主政治等同于宪政是有欠完善的。  相似文献   

5.
宪政是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人权为终极目标的政治过程与政治状态。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途径与方式,通过介入政治过程而影响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宪政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最终促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明与程序宪政--社会变革的法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亚文  廖奕 《法学评论》2004,22(3):13-20
本文提出以“程序宪政”作为新的学术范式 ,重构民主政治 ,实现政治文明。程序宪政作为宪政发展的高级阶段 ,与政治文明在价值理念、制度结构、目标功能、运行逻辑上趋向一致。程序宪政推动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规范程序宪政。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程序宪政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与走向:20世纪中国宪政道路的回眸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宪政?借用毛泽东的话就是“民主的政治”。进入20世纪以来,民主共和的理想之火在先驱者手中一次次被点燃,但又一次次破灭。站在新世纪的门槛,20世纪的宪政历程值得梳理。未来宪政的走向更需要前瞻。一、宪法的懵懂期:从两种思想路径说起 19世纪末年政治维新的失败把一个沉甸甸的话题留给了20世纪。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改良派与革命派之间的那场关于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两种道路的论争拉开了宪政的序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典型意义上的宪政启蒙运动。血的教训并没有使先驱者放弃他们所着眼的改良道路。流亡…  相似文献   

8.
宪政既指一种静态的民主政治形态,也指一种动态的政治实践过程,它以立宪为起点,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实质内容和目标。任何有助于推进民主,完善法治,保障人权的政治制度都将成为宪政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正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保障社会主义人权,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宪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感于此,本文拟以世纪之交特殊的时代需要为背景,就人民政协的改革、发展、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重要意义及…  相似文献   

9.
宪政是按宪法运作的政治和政治体制,是颁布宪法的必然目标和实践归属。我国一些学者却明确提出了“不能把‘宪政’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概念”的主张,这种“宪政否定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新中国对宪政建设的贡献,也削弱我国公民本来就很淡薄的宪法意识,应予纠正。宪政是一个比民主、法治和人权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可以涵括我国现行政治理念,客观地对待现代政治文明,确立宪政的目标,加强宪法实施,把宪法规定的东西切实落实下去,是一种积极、稳妥、务实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宪政则是在法治社会下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宪政是民主的政治,是西方社会历史演进的结果,是孕育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当下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儒家宪政"这一宪政建设的新思路。儒学和宪政这两者是否真的能如一些学者所说的能协调统一的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呢?本文试对"儒家宪政理论"在我国的可行性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干部宪政意识之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晓明 《行政与法》2005,2(8):37-39
宪政是以良宪为基础,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正走在通向宪政的路上,可是要实施宪政,必先要研究宪政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政意识;因为宪政意识是实现和实行宪政的思想基础,也是进行宪政建设的思想条件。本文着重分析了领导干部宪政意识薄弱的四大表现,并对其深层原因作了探寻。最后,对如何培育和提升领导干部宪政意识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楠 《法制与社会》2011,(7):168-16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是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政治文明以及制度强国、兴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强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加强和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度重视宪政的具体制度、具体程序的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展党内民主;并且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13.
宪政建设的基本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行宪政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民主宪政建设势在必行。而宪政建设需要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条件。本文考察了我国宪政建设的基本经济、政治、思想条件 ,并指出进一步改善这些条件所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伴随着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的斗争而展开。百年中国的宪政之路的曲折历程,证明中国宪政制度的发展步履艰难,回顾百年来中国宪政道路,可以帮助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中国宪政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近现代民主社会特有的政治法律现象。它是法律化的政治秩序,是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近现代意义的宪政是西方政治和法律文明的产物,它的社会基础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要全面把握宪政的价值理念、精神要素和制度形态,关键是要从近代宪政运动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机理入手,透析宪政形成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政权与治权的视角对民主政治进行考察时,可以发现民主政权的正统性存在着重大缺陷,需要法治进行补充;同时民主治权的运行存在许多悖论,需要用法治进行平衡和补救.因此,当代中国所要建设和发展的民主政治只能是一种法治化的人民民主政治.这种民主政治应当在宪政民主中找到自己的法治化定位,并同时在政权与治权两方面进行架构.  相似文献   

17.
杨瑞赟  赵杰 《法制与社会》2013,(10):239-240
清末预备立宪是中国近代宪政史的开端。虽然人们对于清末预备立宪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清末预备立宪推动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否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其历史价值应予肯定。清末预备立宪的历史经验证明,市民社会的成熟壮大是宪政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市民社会作为宪政的根基,与民主宪政和法治精神紧密相联,培育了宪政文化,孕育了法治精神,形成了社会权力,消解了国家压力。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与宪政文明关系论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人类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 ,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 ,主要是以宪政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宪政文明是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就是宪政文明。宪政文明构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中国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和宪政文明建设的有益的经验 ,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设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宪政文明和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20年代,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联省自治运动。联省自治运动是当时国人追求民主宪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对中国宪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失败亦发人深思。本文通过研究联治运动的发起,失败及其失败原因,引发更深层次关于联邦制,宪政制度移植和宪法文化培育的思考。文章简要探讨了联邦制和单一制,并提出了培育宪法文化的问题。中国要落实宪政制度,制度方面的移植必不可少,但也不能忽视宪法文化的培育,尤其要注意外来宪法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和冲突。通过对宪法文化的融合,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文化,从而进一步推进宪政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民主和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两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总纲领。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还进行着另一场与中国人民命运攸关的政治斗争,这就是中国的宪政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