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台湾文坛,群雌并起,其最出色表现,在小说。多年前,她们的先驱,心智开阔的伍尔芙夫人(VirginiaWoof)曾说过:“女子一向在客厅的人来人往中讨生活,正可锻炼她们的心灵来观察并分析别人的性格。这样的锻炼足以成小说家,而非诗人,”如今,台湾的才女早已不在客厅中讨生活了,她们足迹遍及世界,眼光注视八方。也许,急剧的社会转型使她们更多地面临生命困境:也许、女性的本能使她们更为真切实在,无闲也无心玄虚飘浮,才女们依然大多钟情于小说创作。小说,在中国近代以前、一直是须眉独霸的文体。如今,却有众多娥后于其中大损其…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的小说以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赢得普通民众读者的欢迎。建国后,人们就是在此基础上对赵树理“大众化”和“民族内容”、“民族形式”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近年来,西方叙事学理论成为学人研究赵树理小说中颇为看好的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并且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3.
马莉 《传承》2009,(9):37-37
众所周知,赵树理是鼎鼎大名的小说家。但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他还写过几首颇为有趣的诗呢。这些诗都是赵树理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但是如果知晓了它们的创作年代,你可能要为他的胆量捏把汗了。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孙犁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赵树理的主题丰富驳杂,孙犁的主题清纯单一;赵树理擅长结构曲折动人的完整故事,孙犁则善于从整个社会生活的环链上抓取最鲜明夺目的一环,加以强调与突出;赵树理的小说语言以俗取胜,孙犁的语言则以雅见长;赵树理的现实主义是细节的现实主义,孙犁的现实主义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愫。赵树理小说获得了当时民众的空前欢迎,使之成为当年叱咤风云的领军作家,然而,随着读者文化水平的整体性提高以及新的审美情趣的生成,赵树理的魅力日渐消失,相反,孙犁的“诗体小说”却获得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层面来重新审视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作为一体两面纠葛在赵树理小说中,使得赵树理成为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但是,从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表现出来的农民代言人身份与革命干部身份又存在实际上的矛盾冲突,造成了赵树理创作与解放区文学在本质上的断裂.这样,我们能够对长期以来把赵树理看作解放区文学代表的观点做出如实的纠偏.  相似文献   

6.
鲁迅可以说是最先开始尝试农村题材的小说,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如阿Q为后起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如赵树理开启了一条新路———探寻中国农民特有的农民意识、固有的劣根性和具有的人格美和人性美,以此来体现整个民族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14,(3):63-63
正1943年5月,在中共北方局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的赵树理在奉命深入辽县(今山西左权县)农村搞调研时,听到了一对青年男女岳冬至和智英祥在追究求自由恋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双方父母等的阻挠,以致岳冬至被人打死的悲剧故事。于是,自小就生长在山西这片沃土上,有着深厚生活积淀的赵树理即以此为原型,很快创作出一部鞭挞封建思想、赞扬婚姻自主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赵树理首先将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8.
侯长振 《前沿》2006,(8):233-235
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而成为作家并影响最大的是赵树理.他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无论从新文学发生以来就始终在探索的大众化课题来看,还是从解放区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关联来看,赵树理的出现都是重要的文学史现象.而对赵树理作为"方向"的考察和对其"问题小说"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延安文艺"的规范,以及该规范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聚焦世界     
《小康》2019,(4)
正《环球邮报》"中国瑜伽第一村"的新奇脱贫方式如今玉狗梁村仅有一百来名常住居民,早晨他们中有30多人在村广场排成一排,按瑜伽动作屈膝下蹲、弯腰、伸展手臂……每次持续一小时,大部分人每天练习两次。村民们认为这种锻炼有助于改善老化的身体,而这也成为席卷中国的脱贫行动的特色之一。2016年卢文震被派到这里时并非为推广锻炼,而是扶贫。该村所在的河北省张北县是中国最贫困的县之一。当他寻求不仅要带领村民改善经济指标时,转向瑜伽。占该村居民大多数的老年村民表示,经常锻炼已使他们更能干农活。这个村庄对瑜伽的接受,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者把赵树理研究与战后日本知识界的战争悔恨和对中国的负罪意识相结合,与美国高压占领政策导致的赤色清洗产生共鸣,用异质的赵树理文学反省日本的中国观与亚洲观,用赵树理文学异质的现代性重建战后日本国民文学,试图拯救日本民族意识。他们的研究根源于生活和时代,反思知识分子命运,追问革命与文学的内在可能性,既面对外在严酷环境,又直面内心惨烈挣扎,在反省与批判中重建自我,在学术研究中投进整个生命的精神力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疏离文本”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军 《求索》2011,(11):200-20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疏离文本”现象突出,表现为内容误读、引述错位、标注错误等等,种种症候皆缘于忽视与疏离文本。如对“自由人文艺观”的评价不够公允、“赵树理小说”研究中的引述混乱、“《红旗谱》”的阅读定位有失客观、“新世纪乡土小说”内容的反逻辑性。对这些问题中的研究症候现象的考察,旨在构建始于文本、追求真信的学术观。  相似文献   

12.
祝大同 《今日山西》2004,(12):39-42
作为“华夏文明看山西”文化艺术周的一项重要内容,赵树理文学奖评奖新闻座谈会12月8日上午在中国作协举行,我省决定从本年度起恢复赵树理文学奖评奖,正式启动的赵树理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将面向全国评奖,并重奖优秀作品。上世纪著名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辞世已经34个年头了,但他那扎根现实生活与人民休戚与共的作品仍闪闪发光。这位享誉文坛的“铁笔圣手”,至今依然是中国农民最喜爱的作家。1985年省作协举办了首届赵树理文学评论奖,但此后19年这个奖中断了。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原中宣部副部长、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著名文艺评论宽有翟泰丰,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国出版集团总裁张胜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沈卫星,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人民文学副总编李敬泽,文艺报副总编范永戈,中国电影电视海外发行与交易中心总经理、著名影视评论宽有马润生等40多名专家及媒体代表参加了座谈。  相似文献   

13.
车红梅 《求索》2013,(1):147-149,108
梁晓声有着浓厚的"北大荒知青情结",他的北大荒知青小说有着鲜明的理想主义特色。他的小说充分挖掘知青立志垦荒戍边的往事,张扬知青们在经历激进、狂热、忧伤甚至迷失之后,仍然执著进取坚守尊严追求崇高的北大荒精神。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他为青春作证,为"沉默的大多数"代言,再现历史真实,拒绝涂抹,彰显了军垦生活带给知青们在灾难中不迷失自我的巨大力量,从而使他理想主义叙事的知青小说成为了中国知青文学乃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地标。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1,(19)
正虽然中国已经有不少人或了解、或喜爱这种绘画形式,但"图像小说"这个概念仍然应该被更广泛地宣传传播。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读者已为被法国称之为"第九艺术"的漫画,也就是国内绘画界的图像小说所深深吸引。今年5月至6月,由法国驻华大使馆发起的第五届图像小说节如期同读者们和漫画爱好者们见面。现场座无虚席,一些临时想要加入活动的读者们只得站在观众席两侧,但这仍然没有影响大家聆听画家们创作与分享的热情,  相似文献   

15.
走在路上——读女作家蒋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许瘦弱的人生命力更强,否则,你无法解释蒋韵的那个二百余万字。读着她的五部长篇:《栎树的囚徒》、《红殇》、《谁在屋檐下歌唱》、《闪烁在你的枝头》、《我的内陆》;三部中篇:《上世纪的爱情》、《鲜艳的季节》、《完美的旅行》;两部小说集:《完美的旅行》、《现场逃逸》;一部散文随笔集:《春天看罗丹》。想着她曾获过的“上海文学奖”、“山西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和日前获得的“小说选刊优秀小说提名”(《完美的旅行》),“2000年中国优秀小说排行榜短篇小说第五位”(《一点红》)排列情况,你不由地感叹,不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介绍到大陆的台湾作家群中,白先勇的小说颇受欢迎。这除了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以外,还在于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面抒情性正是这种独有魅力的具体表现。白先勇小说的抒情虽是挽歌式的,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是,由于作者遵从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客观地写出了他所同情的旧中国以及今日台湾的权贵们走向衰亡的必然命  相似文献   

17.
摩罗先生认为精英知识分子"一直严重脱离民间社会"、与底层民众对立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中国现代小说一直存在着大众化的传统,老舍与赵树理就是与底层大众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相融合的文化精英典型。摩罗先生主张以"小众化"解决当代小说困境,其实当代小说困境另有根源。"去政治化"和"物质主义"使当代小说陷入困境。突围之道不是"小众化",而是重新"大众化",即赓续现代文学作家与底层大众相融合的精神血脉,建构代表底层弱势群体利益的当代大众文学。  相似文献   

18.
金秋十月,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趁着应邀出席“赵树理逝世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四次(国际)赵树理学术讨论会”的机会,专程登门拜访了我国名作家杜曙波先生。  相似文献   

19.
官志红  欧阳锋 《求索》2013,(11):126-128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深受启蒙思潮影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相继思考当时的中国社会性问题,"问题小说"得以生成。"问题小说"的发生,引发了中国民众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思考。"公共性"是研究中国"问题小说"的重要维度,它以时代性的姿态占据社会公共性话题论域,其实质不只是推导出一个现成的结论,它更倾向于围绕一个共同关注的论题展开多向度的思想探索。"问题小说"的写作者们以其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敏感意识,观照和审视社会人生,他们的小说文本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反观当时中国的诸多社会问题和人生的诸多重要课题,透视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特有的时代脉搏,以此勾勒出了特定时代境遇中的中国问题之"公共性"镜像。当下文坛需强化文学作为"公共性"镜像的叙事方式,力争在呈现问题方面再度创新,此乃文学之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新时期文学大量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思潮理论的影响,作家们开始注重文学的主体性特征,西方文学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作为一股现代主义潮流被引入中国,被中国当代作家吸收借鉴并在运用过程中发生归化和嬗变。这种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融入世界文学潮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