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4月2日下午5时许,涡阳县公安局南关派出所接到报警称:农机校家属楼内某单元有人贩毒。所长张琦立即带领民警黄志强、李志明赶赴现场,抓获4名贩毒、吸毒人员,缴获海洛因16.64克,其中一吸毒人员正在注射海洛因。室内还有一名既非吸毒也非贩毒人员的老年妇女。经询问,是她拨打了报警电话,目的是为了阻止自己的儿子吸毒。她的儿子就是那个正在注射毒品的青年,名叫张强,现年26岁,家住涡阳县城关镇。前段时间,张强染上毒瘾,他的母亲翟素英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外出为张强联系戒毒医院。临行时,溺爱孩子的她怕儿子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戒毒研究中心自开办以来,已为近万名坠入吸毒深渊的瘾君子进行了脱瘾治疗。这里的“杨氏1+1戒毒疗法”以其无痛苦、无成瘾性和脱除毒瘾后可迅速转入纳曲酮抗复吸,受到所有来这里自愿戒毒者的称道,特别是这里把吸毒成瘾者视为“病人”的做法,更受到来这里自愿戒毒者的欢迎。 但是,彻底戒除毒瘾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脱瘾治疗仅仅是戒毒的第一步。按国际共识,戒毒者经过脱瘾治疗后还得度过康复期及回归社会后的操守期,一般要三年以上不复吸,才能视为真正戒了毒瘾。那么,经过“杨氏1+1戒毒疗法”脱瘾治疗的“病人”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回答是肯定的。虽然,追寻到这样一个人十分不易,甚至有些“传奇”色彩,但她的述说,无论是对从事戒毒工作的人还是渴望自愿戒毒的人来说,都是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的。 应我们的要求,宁波市戒毒研究中心先后提供了多个经他们那里脱瘾治疗后,至少已有一年以上不再复吸的病例。 我们十分欣喜,因为在全世界公认的复吸率高达95%、甚至98%的情况下(据说另外的5%或2%,有的是因为其他犯罪被处罚了,有的是过量吸毒致死了,有的是因为再三复吸被送了劳教等等),真正戒除毒瘾、过上正常人生活的是凤毛麟角。近年来,在我国的所有有关戒毒报道中,我们还没有读到过一个真正戒了毒的完整  相似文献   

3.
吸毒造成的危害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吸毒人员数量的上升比例虽逐年有所减少,但复吸人员的数量却逐年递增,已成为戒毒工作的一大难题。如何降低复吸率一直是一个世界公认的“国际难题”,为探索这一难题,湖南省坪塘强制隔离戒毒所设立了“黄丝带”戒毒鼓励基金,形成了一个由该所主导,公安机关、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戒毒帮教体系,旨在巩固所内戒毒成果,鼓励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彻底摆脱毒品依赖,促进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模式的无缝对接,形成社会关注、政府关爱、亲情扶助、共同照管的全方位戒毒支持系统。本文立足我所“黄丝带”活动的开展实践,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黄丝带”活动进行深刻的思考分析,力求引起多方重视,共同破解戒毒人员复吸难题,齐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当前吸毒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已超过100万,吸毒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公共卫生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为了遏止毒品的泛滥,在严厉打击贩毒的同时,深入开展戒毒工作也尤为重要。劳教戒毒作为我国目前两种强制戒毒手段之一,对禁毒和戒毒事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劳教戒毒的应有作用,北京劳教局结合实际,充分利用首都劳教在经费保障、警力配置、社会科研力量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戒毒工作研究,确立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构建了“四期三段”戒毒模式,取得了较好…  相似文献   

5.
随着“呜呜”的警笛鸣响,一辆满载30名特殊人员的警车驶进了安徽省戒毒康复中心(省戒毒所)的大院,30人当中有26人是吸毒人员,其中年龄最大的四十几岁,最小的还不到20岁,在进行完体检后,他们将被送进中心内的急性脱毒区,在那里进行强制戒毒。就在这天上午,一名自愿戒毒的吸毒人员在家人的陪同下,也走进了戒毒中心的康复中心,他将在这里进行自愿戒毒。在省戒毒康复中心内,戒毒人员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是戒毒所内的劳教戒毒人员,另一部分是自愿戒毒人员,这部分人员实际就是进入康复中心进行住院治疗。在康复中心的大门上,“远离毒品,重塑人生”8…  相似文献   

6.
戒毒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劳教戒毒已成为戒毒工作的主战场。从武汉市劳教系统收容劳教人员近10年的实践来看,吸毒劳教人员与日俱增,据今年全市劳教工作会议公布的资料显示,吸毒劳教人员占劳教人员总数的51%以上。如何加强对吸毒劳教人员的管理,如何提高毒瘾戒断率、提高教育矫治质量、降低复吸率,是现在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劳教民警必须面临和解决的严峻问题。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时代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吸毒劳教人员管理及教育矫治专业化模式已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7.
茹克雅 《法治纵横》2011,(14):69-69
经过一年的实践,新疆劳教(戒毒)管理局探索出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新的戒毒模式——新疆“三五一”戒毒模式,被证明有效实现了场所戒毒和社区戒毒(康复)的无缝对接,健全了对吸毒人员的戒治、巩固、跟踪帮教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刘金城 《检察风云》2005,(20):40-41
众所周知,戒毒是一道世界难题。有道是,一朝吸毒,终身戒毒。可见戒毒过程之艰难。然而,闸北区自“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设”试点起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32名禁毒社工呕心沥血为684名现行吸毒人员倾心服务,重点开案达150余个。目前,吸毒人员戒断毒瘾一年以上的有241名,阶段性戒断率达35.2%。有关禁毒专家称,这是戒毒史上的一个奇迹。面对吸毒群体,禁毒社工是怎么做的呢?笔者深入实地,探访其中的奥秘。这里有一个女性戒毒沙龙让吸毒人群聚首,历来被认为是犯下戒毒工作的大忌。对吸毒者能否通过沙龙形式进行集体指导帮教呢?彭浦镇的禁毒社…  相似文献   

9.
阳光戒毒     
什么让瘾君子陷入"吸毒、戒毒、复吸、再戒毒、再复吸"的怪圈?为了寻找答案,北京市公安局一批民警毅然脱下警服,走进了云南戴托普戒毒康复村,与吸毒者不分你我地生活在一起,试图为  相似文献   

10.
禁毒工作必须要坚持“四禁并举,预防为本,严格执法, 综合治理”的禁毒工作方针,构筑家庭、学校、单位、社区的禁毒工作互联网络,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毒品问题,坚持不懈地遏制毒品泛滥,最终解决毒品问题。禁吸,就是要抓好禁毒预防工作,实现吸毒人员的“零增加”;戒毒,是广义的禁吸,就是要对吸毒成瘾人员进行戒毒和帮教,降低复吸率,实现吸毒人数的“负增长”。  相似文献   

11.
古月立 《检察风云》2005,(11):62-63
天生丽质的女儿,本来在艺术上有很好的天赋,却因缺乏亲情和关爱,不但毁掉了大好前程,还染上了毒瘾。父母醒悟时,立即关掉工厂,全家人24小时守候在女儿身旁帮助戒毒。家庭因为帮助女儿戒毒,沦落为申请低保维持生活,父亲的腿被摔断。他们的感人故事引起国务院总理的关注,总理亲自接见她并给她写信。吸毒女孩在国家和家庭的帮助下,终于获得新生。女儿不成凤却成了吸毒女何媛,1983年出生在武汉市一个富裕的家庭。她天生丽质,很是讨人喜欢。父母为了能让美丽的女儿将来过上非常幸福的生活,他们冒着风险,成为第一批“下海”的生意人。他们几乎不分…  相似文献   

12.
戒毒劳教所经过几年对吸毒人员戒毒矫治的探索,认为对吸毒者的矫治仅实施高压封闭式的“一体”管理、进行“三性”(成瘾性、违法性、危害性)和人格改造(重塑责任感、培养戒毒毅力、提升戒毒信心)的专项“二翼”教育还是不够的,尚需充分运用综合治理手段,抓住吸毒劳教人员的心理需要,为戒毒者创建良好的家庭信任、社区关爱、就业扶助3项外部的戒毒支撑。戒毒人员曾因吸食毒品,造成亲情的冷漠及社会的隔阂。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服教期间沦落为“三无”(即无会见、无通信、无邮件)对象。因而往往蕴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给管理教育带来…  相似文献   

13.
阿陶 《法律与生活》2011,(17):58-60
为了儿子的幸福婚姻,丈夫病逝不到一年,她就把自己嫁了。 她把一颗诚心给了重组的家庭,却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只是一个“免费保姆”。 被迫离婚后,她已无家可归,因为占房娶妻生子的儿子关上了那道门……  相似文献   

14.
大同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所长袁志平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建成了全省规模较大的强制戒毒所,将一个“不达标”的戒毒所建成了“二级强制戒毒所”。他们坚持探索先进的戒毒管理模式,努力寻求戒毒工作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新路子。积极实践,全力追求使吸毒人员脱毒、戒毒这一最终目的。2005年,该所被评为“优秀基层单位”和“全市公安监管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5.
杨碧  周小琳 《法制与社会》2011,(17):187-188
本研究是以个案管理对社区戒毒的介入为视角,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对个案管理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运用了再社会化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旨在社会社区戒毒工作中充分发挥个案管理的优势,从多个方面控制社区戒毒人员的复吸率,在社区戒毒人员再社会化中推广个案管理模式,为我国的吸毒防治工作提供有益提示.  相似文献   

16.
2005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被誉为“国内公开戒毒第一人”的吴荣终于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个心愿——与自己的心上人林志辉喜结良缘。一年前的同一天,吴荣成功戒毒并有幸成为义务禁毒宣传员,参加了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禁毒万里行”活动。现在,吴荣正在为实现她的“阳光康复家园”梦想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27岁的小琴是成瘾者小根的妻子.回首小根吸毒的那段日子,小琴说,那是一场至今都让她胆寒的噩梦. 小琴和小根是高中同学.小琴认为彼此很了解,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小根. 婚后第一年,小琴便发现了小根吸毒的事实.小琴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从此,她不得不经历小根吸毒之后出现幻觉要跳楼的险情,也必须忍受小根因吸毒对她产生的猜疑和辱骂.三年来,小琴深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其间,她不是没有想过离开小根,甚至想放弃这段婚姻.但是,最终她还是决定留下,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根戒毒.2016年10月,在别人的推荐下,小琴带着小根来到了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  相似文献   

18.
郑彦丹 《政府法制》2009,(19):35-35
73岁高龄老母亲实在无法忍受吸毒的儿子,以“防止其害人害已害社会”为由,花9万元雇人杀害了自己的儿子。8月25日,此案在广州市中院公开审理。在8月25日庭审时,已经取保候审的刘玉花不愿意面对公诉人的提问,长长地叹了口气。笔者旁听此案后获悉,刘玉花生育3个儿子,被害人董某是46岁的小儿子。  相似文献   

19.
劳教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承担着“教育、感化、挽救”劳教人员的重任。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人大常委会赋予劳教机关收容吸毒类劳教人员的职能以来,劳教场所的吸毒类劳教人员从无到有,并呈快速增长之势。加强对吸毒类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成了劳教机关的主要任务之一。10多年来,劳教机关广大民警,在实践中探索提高,劳教戒毒成效显著,吸毒类劳教人员的所内毒瘾戒断率达到了100%。据我省劳教局对部分温州籍吸毒类归正人员的调查,5年以上毒瘾戒断率为14.62%,远远高于其他戒毒模式,但复吸率仍在80%以上,这表明所内的戒毒成果巩固率不…  相似文献   

20.
《司法业务文选》2011,(26):51+49
问:《戒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自愿戒毒是如何规定的答:禁毒法对自愿戒毒作了原则规定:吸毒人员可以自行到具有戒毒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吸毒人员主动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的,不予处罚。考虑到自愿戒毒与公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