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现代能源安全具有能源节约、能源效率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意义内涵。如何制定和实行我国新时期的能源安全战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能源资源、节约能源和提高效能,能源立法起着十分重要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我国在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当坚持正确的能源安全战略,构建以《能源法》为核心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为能源稳定供应和能源使用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保障能源安全的立法原则应当包括: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政府管制与市场化有机结合原则、能源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2.
低碳技术在“双碳”目标的实现中具有核心支撑的作用。为因应“双碳”目标和低碳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双碳”和低碳技术法律制度中应确立相应的低碳技术法律原则。基于技术性、低碳性和法律性的考量,可确立如下一些低碳技术法律原则: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符合低碳技术发展规律的合乎规律原则;鼓励低碳技术创新的创新原则;为防范或降低风险的风险预防原则;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体现低碳技术国内内部联合与国际合作的合作原则;实现低碳技术与相关新技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协同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一个完备、有机统一的低碳技术法律原则体系,共同塑造了低碳技术法律制度的内容与方向,这些原则不仅应体现在低碳技术法律制度的设计中,而且也应在法制实施中得到遵循。  相似文献   

3.
翟娟娟 《法制与社会》2013,(16):185-186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带来的压力,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全球各国能源和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我国立法机关已先后制定和修改了多部法律、法规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新革命"。贵阳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低碳革命"对贵阳的发展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此次机遇,建立完善"低碳城市"的立法,全力投入到此次"革命"中,为贵阳的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西部开发中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立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开发中首要问题是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 ,它直接关系到西部开发的成功与否。西部开发中必须树立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原则。为保证此原则的实现 ,修改和制订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西部开发中的自然资源与环境 ,是十分必要的 ,如修改《环境保护法》、制订《西部环境基本政策法》 ,研究《长江法》等。  相似文献   

5.
周胜男 《法制与社会》2010,(13):151-151,172
能源问题不仅涉及到能源工业本身,对于经济安全、社会分配、环境保护乃至国际关系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害关系,需要明确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时应坚持的法律原则。本文认为中国在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过程中应坚持三个基本原则——能源主权原则,能源安全原则以及能源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6.
欧洲联盟自2 0世纪6 0年代以来逐步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其一体化政策中。在协调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的关系时,欧盟在立法上突出“适当性”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在实施手段上强调政治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双轨制。欧盟的环境贸易协调机制对于多边贸易体制下协调环境贸易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孙静雅 《法制与社会》2010,(35):337-338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海洋能以其开发潜力大,蕴藏能量多,清洁无污染成为可再生能源未来的开发重点。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外海洋能开发利用的近况,并对我国不同的海洋能源发展情况及开发潜力一一作以说明,认真分析了我国海洋能发展缓慢的几点现实因素,进而从法律原则、具体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未来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法制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复杂关系。就整个产业过程而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有些情况下并不能同时达到能源供给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双重目的,需要在确保能源供给和保护环境资源两个目标之间作出权衡取舍。为此,必须在立法上处理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在制度上相互衔接配套,从而避免立法上的冲突和实施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没有形成一系列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参与。要改变公众参与的原则性规定,建立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必须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以公众权利为本位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实现公众参与国家环境保护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公众参与和政府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环境保护制衡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境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10.
能源法中旨在促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容应纳入环境法典。这既是一些国家编纂环境法典的经验,也是实现环境法典宗旨的需要。环境法典纳入的能源法内容应遵循四方面的标准:以环境法典的目的为指引;与低碳路径具有相关性;具有成熟的法律基础;侧重能源资源的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效率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是适应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法律制度,在一些国家制定的环境法典中也多有体现。我国环境法典可依循生态环境法治的内在要求,借鉴典型国家的有益经验,分别在“总则编”“污染控制编”“自然生态保护编”和“绿色低碳发展编”就此作出相应的规定,同时吸收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回应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栾志红 《河北法学》2004,22(9):134-136
印度宪法中的环境保护原则属于第四编“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 ,它是 1976年第 42修正案增设的内容。在对环境保护原则的性质、缘起和内容进行介绍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它的法律效力 ,并谈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正面临着十分复杂的能源形势和安全问题,因而制定一部《能源法》是十分必要的。《能源法》应当将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益、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作为其立法宗旨。《能源法》应当定位于能源领域的综合性立法,主要对涉及能源安全、能源效率、能源管理、能源环境保护等全局性的问题和其他单行能源法不予调整的问题加以规范,发挥宏观管理和对各单行立法加以协调和拾遗补缺的作用。由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组成的《能源法》起草小组起草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能够进一步听取意见,去粗取精,相信能够成为一部科学和实用的《能源法》。  相似文献   

13.
在环境保护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已经没有人可以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律也需要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绿化".在目前民法典制定的讨论热潮中,很多学者试图对未来的民法典进行绿化,而对民法典进行绿化的关键在于民事主体①制度.本文从民事主体制度的传统设定开始着手,对于民法和环境法的价值目标和理念进行了剖析,然后从功能和民事主体的本质方面分析了在民事主体制度中反映代际公平内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费长山 《时代法学》2010,8(2):30-36
人权原则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确立,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历史性进步。人权原则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人权原则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具有抗衡权、正当程序实现权和保护请求权等应然权利。本文将人权原则理念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两者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求达到人权原则对政府信息资源运用的理性指导与控制,进而构建政府权威信息源头地位。  相似文献   

15.
张燕  马越  陈胜 《行政与法》2012,(3):73-76
发展生物质能源是当今世界各国改变能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传统发展模式的单一性使得各国迫切需要寻求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新路径。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新机制,其独特的市场主体结构、多元的融资渠道和规范的监管体制都将为解决生物质能源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供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机制,结合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谢军安  贺长年 《河北法学》2006,24(12):88-92
我国传统的环保立法观念是"污染一治理",这种模式并不能达到治理污染的效果.综合污染控制作为一种新的环保方法,日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法学界的关注,其根源于循环经济的新理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将循环经济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我国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来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应当通过明确立法目标和任务,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清洁能源补贴是政府在追求环境与贸易平衡中的积极行为,体现了一定的发展权思想。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在法律和政策机制上对清洁能源产业进行补贴,并效果显著。基于贸易博弈的原因,清洁能源产业也正成为反补贴之诉的"重灾区",中国尤为明显。作为应对之策,中国除了要在推进WTO清洁能源补贴立法改革的问题上建言献策之外,还要完善自身法律并采用更为科学的补贴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环境法基本原则对环境法体系建设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环境法基本原则是学者在参考和借鉴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归纳概括得出的.由于没有较高位阶的立法规定,现行环境法基本原则存在表述不一致、内容不确定、无法充分体现环境法价值理念等缺陷.纵观外国环境基本法大都有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专门规定.在全球环境法形成的大趋势下,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而不同的法律文化和环境法治背景又使得各国环境法基本原则立法技术极具个性化.目前,具有我国环境基本法地位的《环境保护法》正面临修改,利用这一契机,在学习和借鉴外国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明确我国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基本法修改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