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香传>在朝鲜半岛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红楼梦>之于中国古典文学一样.<春香传>的故事最初流传于民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文学形态,且版本繁多,既有"盘索里"<春香传>、唱剧<春香传>,还有小说<春香传>,小说还分为国语本和汉文本,等等.  相似文献   

2.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周作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现代中国人中从事日本研究的中心人物。“五四”时期俳句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盛行的小诗以巨大的影响,其中郭沫若、周作人所受影响最为明显。周作人热心致力于日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传信者——丁来东在翻译、介绍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成就,包括发表了诸多翻译作品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文章,为中韩现代文学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丁来东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文学,其中包括对当时中国文坛名家、中国女性文学和中国戏剧的介绍,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对此所作的客观性评价与当时的情况是基本相符的。那些客观的评论,在当今的中国文坛也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金哲  田润辉 《当代韩国》2011,(4):95-106
本文着眼于李明善(1914~1950)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他是20世纪30~40年代韩国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李明善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虽然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与中国文人直接交往的经历,但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趋势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撰写了为数众多的文章。特别是从20世纪30年代后半段开始对鲁迅的大量研究,使李明善在韩国声名大噪。李明善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都为韩国文坛了解鲁迅及其文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8·15”光复之后,李明善被列为左翼作家,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无人关注,直到80年代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了能够正确理解李明善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情况,并客观评价他在中韩现代文学交流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本文重点介绍李明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及翻译介绍情况。  相似文献   

5.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5,20(4):65-70
瑞士汉学家胜雅律的<智谋>一书对中国的"三十六计"从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东西方跨文化比较等范畴进行了考察,将中西方主流研究并不看重的中国民间的计谋"发展为一门学问.本文旨在对<智谋>作简略评述.  相似文献   

6.
金哲 《当代韩国》2002,(4):79-85
关于李陆史文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集中于对其诗的研究。进入80年代以后,对李陆史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研究逐渐开展起来,但是,仍没有引起学界积极的关心,研究成果也不多。因此,对于李陆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研究很有必要继续进行下去,这不仅有助于对李陆史文学的理解和研究,而且对中韩现代文学间交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韩建交20年来,中国学者共发表韩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180余篇,其中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37篇,专门从事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人数不断增加。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韩建交以来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从年度分布、研究主题及其分期、刊载期刊、主要作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国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 序  言在世界文学史上 ,不同时代或不同民族的文学 ,其内容、故事情节、结构形式、表现技巧等方面会具有某些相似之处。这可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结果 ,也有可能是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文学上的反映。中国与朝鲜在其古典文学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已被认为是中朝两国密切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中朝两国的现代文学 ,① 虽然不曾有直接的影响 ,但也表现出很多相似之处。笔者认为探讨中朝两国现代文学的相似与差异 ,对于探索文学的普遍性以及深入理解中朝现代文学各自的特点都具有意义。茅盾与李箕永分别是中国和朝鲜现代…  相似文献   

9.
2008年3月,美国国防部最新出台的所谓<中国军力报告>是小布什政府任内最后一份相关文件.回顾过去8年,小布什政府任内的8份相关文件,明显地透露出美国强化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以保持其在这一地区的传统优势的战略意图.基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周边环境的事实,中国提出"和谐外交"与"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面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遏制"战略,中国的"和谐"战略是否可以成功应对?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罗兰·巴尔特的互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1]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  相似文献   

11.
阿根廷小说家、诗人、评论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20世纪后半期拉丁美洲乃至世界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敢于打破现有文学的旧框框,宣称要与最普遍的现实性大众小说断绝关系,进行所谓幻想文学的文学体裁可能性的实验。这不是对经验世界或历史世界,而是对关于观念性、思想性、虚构性世界的文学讨论,对韩国和中国的文坛或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博尔赫斯才开始正式受到韩国和中国文坛的关注,在他的影响下,韩中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迷宫式叙事"和"迷宫式时间",展现出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s     
《东南亚研究》2018,(2):152-158
  相似文献   

13.
英文摘要     
《东南亚研究》2018,(3):153-157
  相似文献   

14.
孙伟 《当代韩国》2003,(2):38-42
公元676年,新罗第三十代君王文武王法敏统一朝鲜半岛,标志着统一新罗时期的到来.而在文学方面,早已产生于三国时代的乡歌--朝鲜最早的文学形式,也得到了空前繁荣.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后人便称三国时期与统一新罗时期的乡歌作品为"新罗乡歌".作为朝鲜文学开端的乡歌是在汉文化的不断影响之下产生的.据史料记载,到公元二、三世纪,朝鲜人已可充分使用汉字.直至产生第一首诗歌<兜率歌>时为止,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文化影响已逾近三、四百年.  相似文献   

15.
英文摘要     
《东南亚研究》2017,(6):152-157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s     
《东南亚研究》2018,(1):149-155
  相似文献   

17.
刘立群 《德国研究》2004,19(4):73-73
目前,翻译和研究德国以及欧盟各方面情况的书籍和文章愈来愈多,这无疑是好事.但同时也出现一些纰漏和失误,把德国的<时代>周报(Die Zeit)误译为"<时代>周刊"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例如<老欧洲新欧洲>一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概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远 《德国研究》2003,18(2):54-59
中国学者对中德文学关系的系统研究 ,在 2 0世纪 30年代由陈铨先生开其先河 ,80至 90年代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成果体现在卫茂平的中德文学关系史的系统研究、杨武能的歌德与中国的研究 ,以及许多学者对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等方面。通过这些研究 ,中德文学关系中的基本史实得到梳理 ,中德文学各自的民族特色在比较中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19.
一 在西方神话和童话中常能见到"三女神"或"三姐妹"的母题,例如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金苹果>故事中的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有人曾将其解释为女性的三位一体,即一个完整女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叶隽 《德国研究》2005,20(2):37-44
本文分析<强盗>的艺术性构成,强调其语言的运用与选择,并认为它在文本表现上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两者兼容,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是"诗的语言"与"史的气概"两者之间达到了相得益彰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