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兰·巴尔特的互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1]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  相似文献   
2.
说在前面     
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是法国诗歌史上的奇才。他在十五岁到十九岁不足五年的时间里,在为灵与肉寻求新的归宿的极度痛苦和狂奋中,写下了奇异瑰玮,激昂叛逆,震撼人心的传世之作。在解放诗歌语言,更新文学观念,变革诗人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3.
贱卖     
买吧,犹太人没能卖掉,显贵和罪人未曾领略,不为诅咒的爱和民众可怕的廉洁所理睬,无需时间和科学来鉴别。失而复得的声音,合唱与合奏的全部活力,一致觉醒,迅即施行,舒展我们感官的时机,绝无仅有的时机! 买吧,无价的躯体,远离一切种族,一  相似文献   
4.
——他人长得干瘦,高个子。非常能走路,耐力惊人!他总在走,永远在走,外套敞开,头戴一顶土耳其帽。他谈起来也很令人惊叹:常常突然引你发笑,笑得你啊! ——他的经商才能如何?为什么没有成功? ——首先是没有资本。那时这地方荒无人烟,需要大笔投资才能组建沙漠商队……不过,我们这位伙计实在了不起:他能讲英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还有盖拉语。另外,他生活很节制,从不喝酒,只喝咖啡,土耳其式的,这地方都这么喝。  相似文献   
5.
重写神话──谢阁兰与《桃花源记》秦海鹰Resume:dansundesepisodesdesonlivreEquipee,V.Segalenautilisecommeintertexteun"mythelitteraire"bienconnuenCh...  相似文献   
6.
表演     
顽固的怪人。有几个利用了你们的地盘。他们没有任何需求,也不急于把自己的才干和对你们良心的领教付诸实践。多成熟的人!夏夜般呆滞的目光,红中带黑,三色相间,钢铸铁打,金星缀满。变形的面孔铅灰、苍白、火红;嘻戏的嘶哑声!俗华的残  相似文献   
7.
今天看来,六十年代法国哲学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这也是68年思想的两个特点,因为六十年代是以68年5月为轴心而展开的。这个时期的主要哲学(和思想)流派,尽管有不容置疑的分歧,但都聚集在几个似乎可以被称作“68年思想”的重大论题或  相似文献   
8.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尽管这一理论依然因其论战色彩和极端态度而令许多研究者感到无法亲近,但文学史家必须承认,它已经构成了20世纪法国文论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谢阁兰的诗作虽以中国文化为创作源泉和意义背景,但并不属于通常所说的“异国情调文学”。在《论异我性》~(##)一书中,谢阁兰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异国情调”这一用滥了的名词作了全新的解释:在他那里,这一概念是指被认识的主体或客体与认识的主体之间的相异性,这包括“自我”与外界的相异性、“自我”与“自我”的相异性以及“绝对的存在”与有形的存在之间的相异性。诗人向往“他方”,不是为了猎奇述异,而是出于他对“原生”(I’Etre)之谜的无穷尽的探索。这种以认识“形而上”为目的的诗歌显然不能以东方情调为满足,它试图抵达的“异邦”实际上是超验的彼岸,它不仅不以基督教的“上帝”为归宿,而且恰恰是反对用基督教的思想来解释世界。本文着重分析诗人在作品中为表达他的哲学思考、暗示“绝对存在”而常用的几个意象和概念,如:中国思想所说的“天”(或叫“上天”、“上帝”)、中国古代铜钱中的方孔(“虚”)、“西藏”、“她”、“我”等。通观诗作可以看出,无论诗人借用什么象征,都只能是一个不知其所代的代名词,一个只有喻体不知其本体的隐喻。诗人所寻求的“绝对”永远是个无法接近的“未知”。  相似文献   
10.
此文是对 2 0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的总体回顾。作者结合现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 ,着重论述了五四运动和《新青年》杂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法大学等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对传播法国文化所起的作用 ,并介绍了这个时期法国思想和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