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试析印尼对华人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印尼政府对华文实施了各种政策和法令,经济上限制、利用华人资本,文教上限制、消除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对华人实行全面的同化,其结果是华人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2006年7月,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的争议多年的新<国籍法>,取消了已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在印尼国籍问题上带有族群歧视性的条款.新<国籍法>不仅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印尼外来族群获得平等的生存权利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而且也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试从印尼华人民族权利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印尼华文教育多样性发展的可能前景,希冀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印尼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印尼政府实行新的华人政策 ,华文教育出现新转机。印尼华文教育的过去和现状如何 ?其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怎样正确看待华文教育的发展 ?这些问题值得华人社会和学者去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范宏伟 《东南亚研究》2006,(6):71-75,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缅甸华文教育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沉寂后重新复苏,华校的数量和规模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与缅甸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国的崛起和对华文教育的支持、中缅关系的亲善、华人的努力和有利的国际背景等五个方面密切相关。同时,目前缅甸华文教育在合法化、生源和师资方面还存在诸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五月暴乱”后印尼华人开始觉醒 ,为争取华族的平等权利投身到社会政治活动中去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苏哈托下台后的印尼政府逐步撤消过去歧视华人的政策 ,印尼华人社会掀起学习华文的热潮 ,中国和印尼教育部推动着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华文教育形成之初目的比较单一,即教育华裔子弟不忘民族语言,传承中华文化。但随着中国对外交流与影响的日益增强,其所承载的功能已经逐渐多元化,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文化教学活动,而逐渐上升为以华侨华人为媒介,以对话、沟通、交流、信任为原则的侨务公共外交行为。本文在归纳华文教育与侨务公共外交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华文教育发挥侨务公共外交功能的主要表现,提出华文教育彰显侨务公共外交功能的三个路径,并进一步指出,通过华文教育与侨务公共外交的双向互动,可以更好地塑造包容、民主、多元、开放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7.
南太平洋群岛在中国统一战略、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19世纪中叶开始便有华人定居在南太平洋群岛,形成小型华商中心。至今,华人足迹遍布南太平洋岛国,而且不断有新的华人移民涌入。本文从华人移民史、社会经济状况、华社、华文教育、政治参与等几个方面论述南太平洋岛国华侨华人的概况。  相似文献   

8.
战后数十年,在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下,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发展很快,颇具特色。政治上,华人积极参政议政,不但有自己的反对党,还有执政党和政府部长;经济上,虽然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但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而长足发展;在广大华人的努力下,华人社会目前已建成小学、中学到大专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创办了数十种华文报刊,并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马来西亚文化教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李锡锐  张晓威 《东南亚研究》2023,(5):134-152+157-158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族群国家,各族群之间能够保持融洽的关系,除了政治、经济、历史等多重因素,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特别是教学媒介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马来西亚教育政策规划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以建构民众的国家认同为目标,而华人则通过制宪的努力,成功把华文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内,以期通过华文教育达到塑造族群认同的目的。本文尝试以国家教育体制内的主要华文教育机构——华小、华中和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三个教育机构所构成的系统如何达至平衡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教育目标,进而完成跨族群交融,维护族群之间的和谐,为传承族群文化和维持国家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状况,也为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跨世纪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廖小健本文所指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以下简称马华文化),属广义文化范畴,特指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存在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社会现象,如华文教育、华文报刊、华族文化活动等。本文还将关注马来人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希望通过对此题目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亚洲的冷战活动持续扩展。以文化和教育为特征的意识形态战成为美国在亚洲反共产主义的主要手段之一。恰在此时,东南亚华人酝酿数年的华文高等教育学府——南洋大学——在新加坡成立。这使美国对中国借华文高等教育向东南亚扩张影响力的担忧进一步增强。由于亚洲特殊复杂的冷战形势,美国对南洋大学的政策经历了几次调整,到艾森豪威尔执政后期才最终明确了"推动华人学校逐渐融入所在国教育系统"这一优先政策目标。美国的政策和行动间接影响到了包括南洋大学在内,东南亚华文高等教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华人社会从"再中国化"到"再华化"历经百年,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包含着"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浓缩了东南亚华人百年来身份重构的复杂历程,与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东南亚华人与中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是贯穿这一过程的主线,中国相关政策对这一关系的走向起着主导作用。目前"再华化"尚处于初期,其核心是文化认同的复兴,且与"本土化"共同发生发展,形成了中国、华人、华人住在国三方互动的新型关系格局,有利于支撑华文教育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3.
一 华文教育的发展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十九世纪大量华人移民的到来,也传进了中国的文化,较早在居留地建立了用方言讲授的华校,这就是今仍存在的私塾,只是形式有所改变罢了。远在一八五四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就鼓励私人办学校。可是,马来亚从英国殖民统治、成立自治邦到独立和马来西亚成立一直到今日,华文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新马华文报纸话语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新马两国华文报纸销量、华文教育的发展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指出新加坡华文报纸逐渐被边缘化、作用被弱化的事实.文章认为,新加坡已经失去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心地位,面对社会交流语言加速英语化的现实,华文报纸的社会地位将进一步降低.与此相反,由于马来西亚华人保留完好和系统的华文教育,华文报纸话语权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增强,马来西亚也因此取代新加坡成为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砂拉越位于婆罗洲,原为文莱属地,1841年白人拉惹政权建立后,大批华人在其招垦下移入砂拉越。在华文教育萌芽的初期,白人拉惹对其取自由放任的态度,直至20世纪20年代,因华人社会中的政治运动及海外华侨民族主义在各个华文学校的发展,才颁布学校注册法令,开始干涉砂拉越地区的华文教育。二战后,白人拉惹将砂拉越让渡给英国,新成立的殖民地政府急于统合境内各族群对砂拉越的认同,遂推动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国家教育制度,迫使砂拉越华文中等学校在改制成以英语授课的学校或独立中学之间做出选择。为保存族群母语教育,为华族子弟接受母语教育提供机会,在古晋地区创立的中华第一中学,决定成为一间华文独立中学。这间华文独立中学至今仍有千名以上学生,其校园中充满华族文化气息。本文对古晋中华第一中学的创立、发展、经营作一个案研究,期盼对吾人进一步了解战后砂拉越华族社会族群语言的维护及文化的传承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泰国的华文报业绵延不断,迄今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其间出现过近六十种日报和近一百二十种期刊,目前尚存五家日报,日发行总量约六万余份。 泰国华文报业的发展与泰国华人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从1897年华人社会情况发生变化以来,华文报界与其他华人社团一样,成了泰国华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团体。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媒介功能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论述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历史、文化传播的作用、传媒的政治功能、困境下的历史瞻望 ,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其历史功绩。本文认为 ,华文传媒的存在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和为华侨华人争取应有的社会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原因 ,华文传媒的发展遇到受众日益减少的挑战 ,但是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 ,华文传媒重新面对一个充满希望的生机 ,并可藉此摆脱困境 ,步入快速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18.
缅甸华文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缅甸华文教育曾经有过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上个世纪60年代中,缅甸政府将华文学校收归国有,从此华文教育转向非正规教育,即中文补习班。但华人对华文教育需求的热情从未减弱。70年代后以孔教和佛经教育方式出现,大小规模不同的华文教育,又逐渐多起来,而且其他族裔的人也参与学习华文,这和近年在世界各地掀起的华文学习热潮息息相关。由于受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获得空前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华文在世界上的作用和地位受到重视。近年来,缅甸政府鼓励开办电脑班,因此华文学校开始放弃佛教的色彩,纷纷向电脑进军。此外,原先亲台湾的学校也放弃政治分歧,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把华文教育办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73名外国留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他们的华文学习水平,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情况,以及华文学习水平与中华文化认知、认同的关系。调查发现,随着华文学习的深入,在春节、中餐、孙中山等文化项目上留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会显著增加;同时,我们还对留学生们进行了直接访谈,结果发现85.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知;7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缅甸华人华侨华文教育郝志刚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在长期友好交流中结下了深厚的“胞波”友谊。在历史上有许多的中国人到缅甸谋生,经商和定居,在缅甸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群体,缅甸华人华侨华文教育也随之而产生。1962年以后缅甸政府推行国有化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