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08,(3):31-32
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 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在构成上具有一致性。但是,群众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之间往往是有矛盾的。这就有一个如何妥善处理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关系的问题。以往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处理这一关系时,既不能过分地强调个人利益而损害群众利益,也不能过分地强调群众利益而损害个人利益,而应当在承认并保护个人利益的前提下维护群众利益,在维护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保护个人利益,做到合理兼顾二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中,个人利益一直是一个惹人注目、争论不休的话题。然而,在争论中我们发现,一些人对个人利益的认识尚存在偏颇,其中之一就是把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等同起来。而这种认识的后果,一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正确谋求个人利益;二是没能有效克服和抑制个人主义。因此,很有必要从思想上区分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不同,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使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确对待和谋求个人利益,反对和克服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利益关系的和谐,而利益关系是人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矛盾和冲突着重表现为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是社会历史现象。消解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矛盾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把共同利益植根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本质,通过扩展共同利益的社会空间,来协调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4.
正社会价值观,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又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当今世界,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价值观,一种是以西方为代表的个人主义,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高于国家、社会、集体利益之上;一种是中国的集体主义,主张集体利益至上,强调保护个人利益,但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唯物主义看,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分工的伴生物,共同利益可分为虚幻的共同利益和真实的共同利益,利益共享是化解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矛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能够体现全体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道德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作为一种价值观,集体主义所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价值关系:既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必须对社会承担责任、作出贡献,必要时要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又强调集体利益必须最大限度地代表和容纳正当的个人利益,并要尽最大努力满足正当的个人利益,为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充分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集体主义的这种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高度一致和统一的特征,使它成为最能科学地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准则和最能保障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新型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应该而且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值得忧虑的是,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5,(10)
马克思的集体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价值准则,在肯定个人利益的同时又充分强调集体在个人利益获得中的不可或缺性,最终指向生产力高度发达,消除私有制和分工,实现人全面发展和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真实的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完全统一的价值形态。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集体主义正面临着党内腐败和功利主义行为双重困境。党内腐败和功利主义行为割裂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统一关系,消解了集体主义价值准则赖以存在的根基。为此,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法治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核心价值观,遏制腐败和功利主义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公共管理视野中的公共利益实现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翔荣 《唯实》2003,(8):95-97
公共利益实现方式有两条一是在实现个人利益过程中增进公共利益;二是国家或政府承担实现公共利益的职责,成为公共利益的唯一实现者.从公共行政诞生以来公共利益实现的这两条路径就一直贯穿于公共部门的管理之中.传统的公共行政更强调国家或政府承担实现公共利益的职责,而公共管理的兴起以及逐渐出现替代的趋势无可否认正包括公共利益的实现出现一个新的突破,即回归至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民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丁松林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要求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这个基本要求承认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并指出了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准则。符合这个要求的,就具有...  相似文献   

10.
公共利益实现方式有两条 :一是在实现个人利益过程中增进公共利益 ;二是国家或政府承担实现公共利益的职责 ,成为公共利益的唯一实现者。从公共行政诞生以来公共利益实现的这两条路径就一直贯穿于公共部门的管理之中。传统的公共行政更强调国家或政府承担实现公共利益的职责 ,而公共管理的兴起以及逐渐出现替代的趋势无可否认正包括公共利益的实现出现一个新的突破 ,即回归至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人如何对待个人利益的得与失,这是个看来容易回答而实际并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强调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践中,正确地回答和处理这个问题,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一个新的、严肃的课题。有的同志往往流露出这样的意识,认为现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讲个人利益理直气壮了,再谈什么无私奉献就有点太僵化、保守,太“左”了;有的同志觉得,在个人利益问题上,不该得的我不得,应该得的我不让。现在只要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就是好党员。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  相似文献   

12.
朱丽亚 《廉政瞭望》2004,(10):36-38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尚未结束,事业单位改革正在启动。事业单位改革涉及2800多万人的利益调整,因个人利益受损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龚翔荣 《唯实》2003,(9):95-97
公共利益实现方式有两条:一是在实现个人利益过程中增进公共利益;二是国家或政府承担实现公共利益的职责,成为公共利益的唯一实现者.从公共行政诞生以来公共利益实现的这两条路径就一直贯穿于公共部门的管理之中.传统的公共行政更强调国家或政府承担实现公共利益的职责,而公共管理的兴起以及逐渐出现替代的趋势无可否认正包括公共利益的实现出现一个新的突破,即回归至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公与私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倡导的是“崇公抑私”,其目的是要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这样一种思想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体现,强调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念已经彻底转变为了“崇公重私”,这无疑是更符合当今中国的发展要求的。  相似文献   

15.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伦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随着对个人利益的重视,一些同志就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关系的问题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质上,公共利益就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个人无法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实现的相同个人利益。由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我国很难通过用制定实体法的方法来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只能通过以人民代表大会的表决形式在程序上进行对公共利益的确认。  相似文献   

17.
在反腐败问题上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党的干部,特别是党的中高级干部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反腐败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弄不好,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国家,葬送我们的现代化大业。有这样一些同志,党的利益在他们心目中是抽象的,而个人利益则是具体的。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往往以个人利益为重,这实际上就是政治立场问题。还有少数人,政治上糊涂得很,认为主义可以变,制度可以变,就是自己的位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保护个人利益的私益诉讼。公益诉讼是有关的个人、社会团体或一定的国家机关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这是把保护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相结合特别是更多保护公共利益的行为,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3,(6)
利益共同体是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对立统一发展的结果,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机制。在私有制条件下,利益共同体表现为"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共产主义是利益共同体的终极目标。利益共同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建立完善科学的利益保障机制是充分发挥利益共同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正确理解和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人由于受到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冲击,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这一问题出现了错误的认识,以至于出现违背集体主义原则、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这一问题作出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