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以私为首恶。“人只一念贪私,便销钢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一人如此,一国亦然,所谓“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层矛盾的状态。其中一个矛盾就是“公”和“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现实里几乎达到了一个异常尖锐和时有爆发冲突的地步。其核心还是一个如何理解“公”和“私”以及“利”与“益”的概念、范畴和内涵的问题。经过研究得出四个结论:一是“公”和“私”是一对既相互矛盾又互相依存还相互运动的范畴,二是“力”和“利”是一对内涵、方向和程度不同甚至对立与互换的范畴,三是人类社会发展是“公共领域”与“私个权利”两极连续摆动的结果,四是政府要为治理“公共领域”及其资源做出新制度的设想、设计和设施。其结论是,“公共”和“私个”的问题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但更是未来的。问题是,只有把它们彻底认识了,才能最终科学地把握它们。  相似文献   

3.
“私域讲自由,公域讲规则”是公域与私域划分的基本标准.私域意味着公共权力的禁区和私人自治的自由,任何对私域的侵犯都将受到谴责.自然人的殡葬方式选择权,属于人格权中身体权的组成部分,属于私域范畴,而强制火化属于行政公权强行介入私域之情形,剥夺公民自由选择殡葬方式之权利,其目的是为了节约土地.笔者认为,“土葬浪费土地、火葬节约土地”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殡葬立法的目标应当是公域与私域各行其道,在法律与民俗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节约土地与尊重民俗”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或单位在工作当中多少会得到领导或组织的关心帮助,或大力提携促其成长进步,或雪中送炭解决实际困难,或创造条件帮带赢得荣誉。不少单位或同志事后会由衷感激,通过不同形式表达自身的谢意。这本身无可厚非,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德,  相似文献   

5.
“忠臣不私”与“私臣不忠”任骈春东汉年间,武威郡太守任廷忠于职守,秉公办事,百姓拥戴,名垂凉州,朝野上下也对他颇多赞誉。在此之前,汉光武帝召见任廷,诏封他调任武戚太守,并要他一定好好侍侯上司,以求将来不断升迁,好光宗耀祖。任廷听后,不以为然,反说如果...  相似文献   

6.
西方有句俗话:“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中国也有类似说法,不过更直截了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里,天呀地呀上帝呀全是假托,骨子里无非是讲,“私”是天经地义的东西。据理论家言,此种私有观念是由留存久远的私有制  相似文献   

7.
宋明理学的公私观视个人的利益、欲望为私,强调以封建道德规范压抑个人的利欲私心;视个体的独立性为私,主张个体对群体的绝对服从,轻视甚至否定个体价值和地位。明清之际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对此展开了批判,为"私"进行公开的辩护。他们肯定"私"的合理性,进而对个人利益与物质欲望给予肯定;倡导个体价值与人格独立,反对群体对个体的束缚,反对封建纲常名教对人格独立的压制,进而发展到对诸多外在权威的反动。  相似文献   

8.
环保这一绿色风景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从无到有,从淡抹到浓妆,从边缘到主流的提升,说明绿色环境有了红色的政治色彩,红色政治有了“绿色”环保内容。这是建设生态文明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本文探索远古的绿色政治启蒙思想,挖堀现代政治中的绿色,阐明要高度重视“环保政治”,并未雨绸缪采取措施争取主动,实现中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与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个极为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话题虽然古老,但至今仍是做人修道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前提,因而意蕴常说常新,道理越论越深。时值社会历史大变革的转折时代,说公论私决难避开倡廉肃贪之涵义。笔者以为“公”是“廉”的载体,“私”是“贪”的温床。公生明,明生廉,...  相似文献   

10.
王雪坤 《山西青年》2023,(9):196-198
“Z世代”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加强对“Z世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但当下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短板”、内容形式单一等不足和问题,使得“Z世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针对性地积极探索适应“Z世代”思想行为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其相关内容和形式,实现“Z世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汪洁 《学习论坛》2012,(4):61-65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以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为核心,适应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由于受制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以家国同构为基础的政治结构和以群体本位为基础的文化结构,导致了以重义轻利、崇公黜私和重本抑末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结构系统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体系与现代化的冲突乃至对立是必然的。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经济伦理只有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改变其内容和类型,才能有所否定、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2.
正"共产党人的权力不像地球,既围着太阳公转又围着地轴自转,我们只能围着党和人民"公转",不能围着个人利益‘自转’"。这是一位领导干部对权力观的中肯告诫,也是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如何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为政者探讨最多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历史上,崇公、尚公是主流。正如古人所说,"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私是一面明  相似文献   

13.
明代江陵县令范理由于为官清廉,被当朝杨宰相推荐提升为德安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后,同僚们劝他应该备重礼感激杨宰相。范理答曰:“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之交,公不私谢嘛!如果我用重礼酬谢宰相,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范理所奉行的“公不私谢”的做法,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不仅值得被提升的“官”儿们所仿效,也很值得那些能提拔人当“官”的“官”儿们借鉴。按理说,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把那些德才兼备和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提拔到各级各类领导岗位上来,这原本…  相似文献   

14.
朱霖 《探索》2007,(2):148-150
私秘话语作为网络交流平台的衍生物,越来越流行,但它的内涵也深刻地暴露了人们在获得极大的言说“自由”的同时所寄生的“不确定性”、“安全感丧失”等后现代性意味,更为深刻地表现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现实冲突。如何为后现代性祛魅,成为网络交流平台的独特视角。本文在私秘话语这一狭窄的领域揭示后现代性“安全”与“危险”并存的矛盾处境,并力图揭示维护网络交流安全的道德底线这一现代性倾向。  相似文献   

15.
"公德私德化"即使公德内化为公民的内在德性,促使公民公德意识的培养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实现"公德私德化",对于解决我国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道德重私德、轻公德倾向所造成的公共生活的道德悖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已难以固守“只讲一面理”的工作模式,而看似“另类”的态度“预防接种”之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工作视角。提高官兵抵御消极思想侵蚀的能力,应把握好几个工作时机:(一)倾向性思想问题的萌发期,(二)心理成长的“关口节点”期,(三)涉及个人利益的敏感问题时期,(四)执行重大任务期间。施行“预防接种”策略,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把握接种“疫苗”的适宜强度,(二)拓展青年官兵的信息容量,(三)准确把脉官兵的思想动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有“不市私恩”之说,意为在处理公务中不以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这在今天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一大批德才兼备、人民群众拥护的同志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这是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取得的可喜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和警惕,其中之一就是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少数人公私混淆,有的人把对下级同志的关心、培养和使用视为个人…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梦”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国梦实现的思想保障,也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根本途径在于深挖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内在驱动力。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以“中国梦”为载体,将“价值认同”“责任要义”和“实现方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和一般的行政工作、经济工作不同,是一项务虚的工作,是以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作为工作的目标和归宿,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一个有效性的问题。本文仅就新形势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一、重视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重视个人正当利益是坚持唯物主义原则,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是保持个人利益的唯一可靠的保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邓小平说:“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  相似文献   

20.
高尚全 《新视野》2002,(1):9-12
“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政治品质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针对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回答了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三个代表”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政治品质,为我们深刻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这里,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点个人体会。首先,为什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实践是不断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