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改革总是针对特定对象的改革。过去30年.中国改革的对象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化改革”即是指将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到目前为止.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但已基本建立起了初级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还存在许多残余.但作为一个整体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今后改革的主要对象已不再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30年改革后形成的“过渡性体制”。也就是说.中国改革的对象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未来的“大手笔”将是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国务院所属机构中的一些部门将进一步整合,拓宽部委职能,逐步向“大部门”体制过渡。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认真贯彻《决定》,着力推进体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性障碍。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49~1978年:经济体制变革的萌芽时期;1978~1992年:改革目标的探索确立时期;1993~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2003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时期。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启示主要体现在: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开放兼容,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共同成果;凝聚智慧,发挥相关智库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为选择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选择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个时期内基本适应并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后来被推向极端,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选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的总思路下,总结和借鉴前人经验教训的结果,这一选择扫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两人作出不同选择的根本原因是,同毛泽东相比,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来之不易,是几代人不断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很多人把计划经济体制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之初,中共中央对僵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反思,重新认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1979年至1992年十三年的探索,渐渐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间,经历了很多曲折,也发生了很多故事。  相似文献   

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这种实践和探索不仅需要从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国情出发,还必须从体制转型的具体实际出发。我国的体制转型实践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探索;体制转型期的出现,既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也是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必然经历的一个新时期。体制转型理论是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认清新时期改革的新特点,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主要任务,推动改革在重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文章从逐步破解当前高校育人体制机制问题出发,深化对"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认识,结合成都医学院实际,从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实践,提出彰显"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实践价值,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刘庸 《理论研究》2001,(6):39-41
本文认为传统体制影响之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并非“短缺经济” ,而是属于“浪费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理论上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准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传统发展模式的这一深层次矛盾。文章论述了浪费是旧体制下中国经济的重要特征 ,并对浪费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新一届政府也决心通过各种措施发展农村经济,彻底解决农民负担问题。根据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决定在总结2002年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情况看,由于乡镇财政体制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一、财政少于事权,无钱办事,必将向农民伸手;二、预算外资金监督、管理不严而导致为增加自筹、统筹款而向农民伸手的随意性)以致于地单一的农村税费改革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考察"一国两制"思想的包容性,并根据"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揭示"一国两制"思想包容性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家推行的一项福利政策,农村低保要实现对农村贫困人群的救助。然而,在现实中,低保政策经历了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从以户为单位到以人为单位的扭曲和变通,以至低保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基层政权的一种治理手段,从而背离了政策的本意。事实上,低保政策执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既是监管力度不够及制度建设不到位所导致,更与税费改革后乡村组织的治理困境密切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基层政权的治理状况既是保障低保政策能否顺畅执行的根本,也是一个现代国家基本治理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在我国正式实施,使回家政权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人民的范围更加扩大,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发生了某些变化。国家机器不仅要服务于大陆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也要服务于特别行政区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必须适应这些新变化,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理论是对“一纲四目”构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中“一纲四目”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武力解决到和平统一的转变;“一国两制”被作为一项长期的国策,“江八点”使其更加丰富和全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和谐世界"的倡导,不仅是中国政府对全球治理的回应,同时也是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理念的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反映出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乡村治理的提出和实践,需要我们考量西方的治理理论,从而为中国的乡村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最后实现中国乡村的善治。  相似文献   

17.
“信仰”一词,由于它本身的多义性,需要人们从多维视角,对它作进一步的辨析。信仰并不限于宗教,它应当包括人生的理想、信念、处世原则以及人生境界之类。因此,就有像爱因斯坦所说“宇宙宗教”那样的“无神论”的宗教。弄清信仰与真、善、美之间的联系,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我们在讨论科学与信仰关系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只要抓准抓牢三大要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9.
王英津 《新视野》2001,(3):53-55
一、“两德模式”的由来 “两德模式”是指东德和西德在和平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的模式。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强权硬把一个主权德国切割为二:东德和西德。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刚出现的两个德国严重对峙,后经过各自独立的发展,双方关系从彼此对立发展到外交上的相互承认,到1972年12月双方又签订了“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条约”,两德关系进一步缓和,直至1990年10月两德最后实现了完全的国家统一。国际社会就把东西德国历经40余年的发展,运用和平方式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模式,称之为“两德模式”。 “两德模式”在台湾并不…  相似文献   

20.
推进"三农"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三农"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任务、必要手段和重要内容.文章从"三农"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农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三个方面分析它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并根据我国"三农"信息化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