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毛泽东与共产国际代表、留苏学生在指导中国革命问题上存有分歧,导致毛泽东党内地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远在苏联的共产国际对此并不知情,而是称赞毛泽东的革命观点,批评共产国际代表和留苏学生打压毛泽东,认可毛泽东领导地位.本文主要探讨毛泽东受共产国际代表和留苏学生的影响,党内地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中国革命的方向,并得到共产国际支持,最终确立了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代体育学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发源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求中,是从走出国门的学科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中分化出来的.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都成为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体育学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代我国体育学科留学研究生教育伴随中国近代社会摆脱蒙昧、开启民智的全过程,为近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政党自接受马克思主义起,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探索。十月革命后,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政党纷纷以十月革命为榜样开展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二战结束后,东欧国家迅速确立了苏联模式。此后,东欧社会主义在“民族道路”和“苏联模式”的选择与磨擦中前进,相继产生了“波兰道路”和“匈牙利道路”,同“南斯拉夫试验”一起成为战后东欧改革热潮。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东欧各国民族道路与苏联模式若即若离、暗中较量,再次掀起改革热潮,这是东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最好的时期。东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道路曲折而坎坷,最终在苏东剧变中相继崩溃。东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经验教训,值得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资料,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关于同苏维埃俄国(苏联)军事合作计划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文章指出,孙中山与苏俄(苏联)军事合作的思想和计划,是孙中山与苏俄(苏联)合作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苏联、共产国际与孙中山国民党的联盟,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而且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与苏俄(苏联)军事合作的思想和计划,首先表现于1925年间苏联与冯玉祥国民军的合作,还表现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北方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与苏联进行的长期合作,直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的世纪,是中国人民运用统一战线法宝,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艰难走向胜利的世纪.二十世纪中国人民的每一个胜利无不和统一战线联系在一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的联合阵线,取得了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  相似文献   

6.
大革命时期,在苏联及共产国际的视野中,由于孙中山给予苏联人的极好印象,国民党始终被看成是革命党,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盟。而且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加入,使苏联及共产国际认为可以通过不断"改造"对其进行控制,使其向苏联所希望的方面转变。因此,在对待国民党问题上一直存在偏向。同时,由于过多地考虑了苏联自身的利益,强调国民党的"反帝"作用,以及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导致了一系列的政策失误,不光使自己的东方政策破产,还差点断送了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重新解释中国近现代历史、将中国的政治腐败和社会苦难归因于“帝国主义”等方式,成功地建构了一套“帝国主义”话语,为中国的民族革命提供了现实的革命对象,也使中国的国际政治秩序观念发生了范式性的转换。从此,中国进入现代国际秩序的方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支持的“主权国家”体系并加入竞争,而是根据世界革命的原则推翻这一现存秩序,构建新的以德性为基础的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8.
翻开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与苏联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不仅因为,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过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在政治上、物质上、道义上的支持和帮助,而且,因为中国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采取的革命和建设模式,是苏联式的.借鉴苏联模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成功的借鉴是有条件的.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借鉴苏联模式,总结经验,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30年代始,垄断、专制、封闭的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长期的僵化和落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采用公开化、民主化方式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的改革,反而加剧了苏联的解体。反思.苏联的教训,在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上,需要在体制、氛围和条件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掀起过一次又一次出国留学浪潮。这些留学浪潮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向谁学习”方面,它先后做出了“欧美-日本-苏联”的对象选择;二是在“学习什么”方面,它依次表现出对“技术科学-社会政治学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同侧重;三是在“学习收获”方面,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或在海外对祖国发展产生作用等,不仅对当时的中国,而且对后来的中国,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处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虽非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但他的无神论思想却是值得称颂的。孙中山的无神论思想,极具时代特色,他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在新中国人口政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该时期制定的以“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主要内容的人口政策和相应设立的计生机构,既是20世纪50年代人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为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邓小平同志早在革命时期就一直在思考有关独立自主、吸引外国先进技术和资金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早年,他曾经作为一名勤工俭学的学生留学法国。法国先进的科学和文化,强大的国力,给这个年轻的布尔什维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建国后,邓小平同志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等重要职务,长期的经济工作的实践使他心中走开放搞活的路子的信念更加强烈。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我国并没有大规模地利用外资。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和东欧引进的400多个项目,主要是冶金、机械、汽车等重工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很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既是人类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世纪,又是中国社会发生剧变的重要历史时期。100年间,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新生,社会主义在中国勃然兴起。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社会变迁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它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步产物,是最先进的新型革命政党。它的产生使20世纪中国社会走向正确方向。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既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又是其主要标志。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鲜明主线。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晚年提出了著名的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即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使这一理论变成了实践。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曲折。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正确把握“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内涵.探讨苏联解体的成败得失,对于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事天地》2009,(9):6-6
2009年春节刚过,不少家长就开始为孩子出国留学的事情奔忙,美国一直是中国学生首要考虑的留学目的地,但很多家长和学生似乎觉得去美国留学,一是费用高,二是签证很难,所以打消了去美国的念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苏联,在既无国外敌人入侵又无国内人民造反的形势下发生剧变,直至解体。这其中有历史原因,即远因;但关键是现实原因,即近因。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直接原因是:改革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共产党的蜕化和变质,领袖们的背叛,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缺乏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一改往日的温情与浪漫,呈现一种深刻的自审意识和与世抗辩的文化姿态,另外也以风格鲜明的私人化写作表现出对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颠覆。这些变化显示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女性意识的深化,蕴涵着女作家们与时俱进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9.
尚九玉 《理论前沿》2002,2(23):20-22
中国共产党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生存环境;第二,中国共产党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第三,中国共产党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纵观整个中华法制的发展历程,除中华法系时期曾经对他国法律发生过影响之外,移植他国法律应该是中国法律制度创建与发展的主要路径与模式.但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民事主体制度基本上仍然以西方大陆法传统为依归,在结构与内容上都呈现出对大陆法系传统民法的归入.而20世纪50年代之后,苏联法的全面引入不仅使中国民事主体制度发生了路径转向,而且与民法的大陆法传统发生了裂变.围绕民事主体表达、所有制话语、法人分类、国家特殊主体定位及其机关全面法人地位等内容进行的分析具体展现了中国民事主体制度对大陆法传统的归入及其裂变,为我国民事主体制度的当代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与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