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北京市自1993年起对出租车进行数量管制,据相关文件以及特许方式的分析,数量管制的措施是不合法的,也不符合比例原则。然而,有关数量管制的不合法文件却未得到有效清理,且我国《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于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使得交管局在处理申请出租车经营许可时,其管制行为依然有"法"可依,即便该管制行为严重限制了公民的经济自由。鉴此,应该尽快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放开数量管制,对出租车行业实行严格的资质准入,以实现出租车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几起典型的出租车事件为切入点,系统阐述并揭示了出租车行业矛盾的根源。在对北京市平谷区出租车行业做了一系列系统调研的基础上,以政府管制相对较宽松的平谷地区"五元出租车"的兴起为启示,提出具体的建议和策略。本文对解决我国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困境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温观音 《河北法学》2005,23(11):112-116
产权交易和产权交易市场,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性调整,提供了公平公正的"阳光交易"平台,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行业有序退出的必然选择.目前,强制进场交易制度的实行,使产权交易市场比较繁荣,但它仍然是一个被高度管制的市场.为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规范的产权市场,监管部门应放松管制,给市场以充分信任.  相似文献   

4.
在话语理论看来,政策制定是一个围绕特定议题的话语建构、意义诠释与竞争的过程。"话语联盟"框架将政策制定解释为"话语结构化"与"话语制度化"的过程,体现了话语分析与行动者互动分析的结合。"话语联盟"对政策制定的影响除了与话语及意义相关外,还受到宏观环境、制度结构与权力关系的影响。对"专车"论争与政策制定的考察发现,存在"政府管制"与"自由市场"两个话语联盟。其中,"管制联盟"主要通过"合法性""权益""交通拥堵""安全"等话语来论证对"专车"加强政府管制的合理性,"市场联盟"则主要通过"共享经济""行业新业态"等话语来论证市场机制作用的合理性。由于"管制联盟"在权力与资源网络中的优势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专车"政策制定。不过,国家对"互联网+""共享经济"和出租车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倡导为"市场联盟"创造了有利环境,该联盟对政策制定也产生了影响,典型体现是最终政策中"专车"准入条件的放宽和"分类管理"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次一、引言二、出租车市场准入的管制及其问题三、出租车市场数量的管制及其问题四、出租车市场价格的管制及其问题五、结语一、引言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出租车在城市公共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千家万户的日常出行。出租车司机集体罢运事件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2008年11月一个月内,重庆、甘肃永登、海南三亚、广东潮州等多个城市共发生18起出租车司机集体罢运事件。  相似文献   

6.
对是否实行数量管制和允许个人经营出租车,境外各地政策不一。内地城市均实行数量管制并推行公司化经营和员工化管理。限量牌照必然产生牌照租价、个体劳动、司机收入水平取决于劳动力供求和出租车服务供需状况是出租车行业的经济学特征,从境外出租车管理模式可见管制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中、数量管制是经验性结论、公司经营与个体经营各有利弊,因而内地现行数量管制下通过招投标发放短期牌照和推行公司化经营有相对合理性,但牌照发放可由无偿改为有偿、可设定较高条件放开个体经营作为公司化经营的补充、公司化经营不必强求员工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杨萌  郑志柱 《政法学刊》2010,27(2):48-52
出租车经营中存在的垄断问题,包括:出租车公司与交通主管部门之间存在政企同盟、出租车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形成垄断协议、自由资本对低效管制体制的冲击等。解决问题的路径除了现实主导的行政力量外,还可以有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执法、法院的反垄断司法。  相似文献   

8.
出租车数量管制模式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管制与自治的机制设计看,出租车数量管制是必要的。主体管制模式以实现“质”之管制的普通许可机制,来实现“量”之管制的有限公共资源配置,必然衍生出分配不公、许可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矛盾;而车辆管制模式较具优势。出租车管制模式的基本构造应为:以车辆管制模式为主体制度,以有偿竞争方式发放附有期限的许可,对个体化与公司化经营持开放态度。  相似文献   

9.
公共资源特许利益的性质随公共资源类型和用途等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燃气特许经营权就是一种从事"公务活动"的资格,是为保障特许经营者能够履行行政法义务而赋予的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这种财产价值体现为特许经营者有权获得合理回报。该权利在受到第三人侵害时,必须首先由行政许可机关提供救济。特许经营者除了提供连续而普遍的服务、不损害公共利益外,还要承担缴纳履约保证金、损害补偿或恢复原状、不擅自转让股权和向第三人提供担保、缴纳特许费、公开经营成本和收入支出信息、忍受不确定的行政管制、接受严密的行政监督和公众监督等义务。另一方面,为保障特许经营者的特许利益,行政机关应依法明确裁量基准,在更新或延续阶段赋予特许经营者相对优先权,建立协议的第三方审查机制,建立促进特许经营者合理盈利、保护其合理期待和免遭第三人侵害的机制,建立因行政管制导致特别损害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特许经营商标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特许经营商业模式被世界各国普遍推崇,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利用跨国公司、特许经营这些商业利器来打开局面。中国的特许经营行业也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像"全聚德"这样的一些老字号也凭借着其雄厚的工艺技术内涵逐步涌上国际舞台,其他一些新兴的企业,比如"小肥羊"、"恒源祥"等也怀着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梦想稳步前进着。特许经营的实质就是包括商标权在内的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授权,特许经营最直接的作用是通过品牌也就是商标的使用扩大影响创造经济效益。无论是特许人还是被特许人都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商标。如何利用和保护好商标权对特许人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