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十八大报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定因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一、精神文明——怎样的精神才是文明的精神为人所专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有机物中产生出思维着的精神”就成了人。中国文化中相当于这种“思维着的精神”的概念,在古代就是“义”,在当代就是“主义”,“义”或“主义”的实质就是人的价值——人有什么用、对谁有用——关于人的价值的认识就是核心价值观。人能够思想,能够表达思想,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人对于己有用的事物喜爱,对于己无关的事物漠然,对于已有碍的事物厌恶,人也因为自己有用而自豪;  相似文献   

2.
劳斌同志: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以正确对待共同事业为基础。这屯是人们常说的一种“微言大义”吧。朋友之交要注重“义”,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既定内容。这“义”,就是人们在相处中间所应遵循的道德关系;而这种道德关系,又必然与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所说的“义”,其最高层次,应当是在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为实现我们的共同事业而互相关IC,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可是,现在在一些人的。C目中,这种“义”的观念日渐淡薄了,而以利益原则乃至互相利用、互相拆台的做法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导刊》2012,(9):13-13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长期教育和灌输,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也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斯诺(C.P.Snow)发表了那篇脍炙人口的《两种文化》的名文,他说:“在道德生活中,科学家基本是我们知识分子中间最健全的集团;科学本身的组成中就有道德成分,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由此形成自己对道德生活的判断。”科学和道德哪个在先,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科学昌明,却是历史早已证明的定论。伟大的心灵蕴育伟大的思想,中国近年来的创新焦虑,其症结就在于此。“人之无文,行之不远”,陶醉在“席丝文化”中的国家,是危险的。亚里士多德说过:“美比历史更真实。”是高尚的理想推动着文明的历史不断进步。我赞同哈维尔的话:“知识分子的作用就是发出警告”,我说了就拯救了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崇正义     
“正义”,即中华传统美德强调的“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精蕴,是传统核心价值观对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意蕴十分丰富。“义”可为仪,包括礼仪和风貌;可指适宜、正当,“义者,宜也”;可为善、公正,“唯无不流,至平而上,义也”;可为道德原则的总称;亦可指“有利、利益”。  相似文献   

7.
孙静 《现代领导》2007,(11):22-23
明朝的王恕说过:“人之才性不同.有优于学问而劣于政事者.亦有长于政事而短于学问者;亦有有学问而不能提调学校者.有寡学问而能提调学校者。事无全才,故人之于事,有能,有不能。”(《王端毅公奏议》)说的就是“用当其才”.古人对此的见解和实践.散见于各史料,正如屈原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人的知识和才能由于天赋、实践地位的不同和人一生所能有的精力和时间的限制,只能“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8.
在《用美德写青春的人》的报道中,述说了一位普通战士许永捕的人生轨迹。22岁的许永浦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串奋斗的歌、闪光的诗,展示了这位普通战士纯洁而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看法,就是为什么而活着。这些年,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讲钱、讲物质利益了,于是有人说:“都什么时候了,还讲人生观!”其实,不同意再讲人生观的人,自己也有人生观。比如有的人主张人生就是为了钱,“有钱能使鬼推磨”。有的人认为:“入生在世,吃穿二:字”,一生只追求物质享受。于是人们看到,一个企业不管怎么穷.公款大吃大喝不能免,一…  相似文献   

9.
沉默,是一个人气质和品格的深刻体现,是一种包容着丰富智慧的美德。沉默,是一种含蓄的语言,是一种深层意义和高层方式的表达。苟子说过:“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语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当今一位作家说得也很精彩:“太阳不语,自是一种辉煌;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  相似文献   

10.
由于价值观的的上述特征,所以,当我们谈到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时,只能着重分析那些历代相袭的、带有共性的和属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这主要有三个。 1、道德的价值我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很重视道德水准的高低和品德修养的好坏。认为人若具备很高的道德水准和很好的品德修养,将是十分有价值的。这种崇高道德、道德至上的价值观,最早是由先秦儒家学派系统阐述的。孔丘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里,义指道德原则,义的内容就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  相似文献   

11.
教育青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同属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的要求;有文化则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要求。一、要极大地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极大地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我们中华民族曾经以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但是现在在科学文化方面确实相对落后了。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为彻底摆脱这种状况而进行持久的努力。应该指出,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2.
“有生之乐”与“无生之气”康大东《战国策》中,有一个“田单攻狄”的故事,说的是齐国攻狄国,连攻三月不克,田单不明原由,便请教曾预言他攻不破的鲁仲连。鲁一针见血地指出:“将军当年在即墨,坐而织簧,立则丈钎(坐下来就编筐,站起来就拿铲),经常激励士卒:‘...  相似文献   

13.
谈自重     
所谓自重,简单说,就是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古话说:“山自重,不失之威峻;海自重,不失之雄浑;人自重,不失之尊严。”可见自重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备的素养,要一生遵守的底线。因为有更高的理想追求,共产党人自当有更严格的自重要求。  相似文献   

14.
吴磊 《求索》2014,(4):80-85
孟子的善治思想是指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有关社会政治活动所应遵循的价值精神思想。他从人的内心亲证善端,并以推广内在善端的方式来论证人性善,为善治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以追求“仁政”为最高行政目标的善治理想为统治者提供了善治的基本规范;他追求以“养浩然之气”为基础的道德自律,主张清心寡欲、改过自新、道德磨砺等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其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最高体现,任何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都不会因为共产主义事业的一时曲折而放弃这一宏伟的理想。当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实现毕竟是很遥远的事情,是需要几十代人孜孜不息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够逐…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粮价看涨,不由使我关注起粮食问题来。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话一点不假,人吃饱了可“力拔山兮气盖世”,挨了饿便“手无缚冯之力。”人生一世,据说要吃掉1万公斤粮食。怪不得那个谋士碘食其对刘邦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此言妙哉。“为政之要,贵在重粮。”我们的祖先,恐怕很早就明白了粮食的重要意义,包括它与一个政权的关系。无疑,“王者以民为天”的必要条件,就是“民以食为天。”西汉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一文中说得很在理:“粟者,三者大用,政之本务。”为什么?这是因…  相似文献   

17.
《时事报告》2013,(5):39-39
此语出自《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为宋代理学家程颐语。“自谋”意为对待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弃”意为放弃、背弃。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处理自己的事情时,如果态度不诚实,就是欺骗和坑害自己;与别人打交道时,如果态度不诚实,就会丧失道德良心,引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儒家文化向来讲究“慎独”,《礼记·大学》就有“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的言论。曾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话告诫我们,做人要胸怀坦荡,正直处事,切不可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幸福之基 古人有言:“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谓“得道”,一谓“得到”。所谓“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类和谐发展的伦理规律及其要求,铭记于心,并使行为符合这种伦理规律和要求,这就是道德。所谓“得到”,就是孔子讲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概而言之,就是践行道德能使人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利益和幸福。当然由践行道德而获得的这种利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这种幸福也不一定是物质幸福,可能更多更根本的是精神利益和精神幸福。因此,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王恩来一所谓义利观,即人们对求利动机和求利行为的看法,是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有的学者认为,“义”属于精神的范畴,“利”属于物质的范畴,因而义利关系体现着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其实,这只是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英雄!英雄的故事是唱不完的,英雄的精神是千古不朽的。电影《英雄儿女》更使我感慨万分。面对黑压压的敌人,王成同志面不改色,毅然拉响了爆破筒;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的面前虽然是敌人。可他的背后却是母亲的胸膛——祖国的山河大地。战士!战士是什么?战士就是保卫祖国的盾牌。为了保卫自己的母亲,他宁愿献出自己宝贵的人生,美好的青春。多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啊!如果把中国比作民族之林中的巨人,那么战士就是巨人的腿。之所以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因为有战士为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