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人才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广大女性面临着就业歧视、工资待遇歧视、退休歧视等问题,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压力,产生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才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并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  相似文献   

2.
就业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我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它不仅侵犯了求职者的合法权利,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要切实贯彻《就业促进法》,禁止就业歧视,推进就业平等,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就业权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蕾 《求实》2007,(10):64-67
弱势群体是基于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而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就业权是弱势群体作为我国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人权。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歧视现象,严重影响到其就业权的实现,甚至危及这些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弱势群体就业权的实现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中国妇女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经济独立的重要途径,也是妇女获得男女平等权利的前提与基础。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回首中国妇女就业走过的曲折历程,展望今后妇女就业的趋势和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正确把握妇女就业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妇女就业历程回顾中国妇女就业的历程与共和国发展的历程是一致的。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定了妇女就业权,倡导、优待女性就业,并以法律、行政手段吸引和组织妇女就业。社会也给女性以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关怀,社会舆论把女性参加社会劳动作为妇女解放、提高…  相似文献   

5.
反就业歧视举证责任配置理论包括差别对待理论和差别结果理论。我国现行反就业歧视举证责任制度存在专门立法缺失、可操作性缺乏等问题,因此,应制定专门的禁止就业歧视法律,完善现行的反就业歧视单行法律,循序渐进地构建就业歧视诉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并设立独立的反就业歧视监督和执行机构,以有效地实施法律。  相似文献   

6.
刘晓萍 《世纪桥》2011,(23):96-97
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劳动力供求矛盾,传统观念的影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等原因的背后,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社会、高校、女大学生自身都应该从现实出发,积极应对,从而改变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弱势地位,使性别歧视无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7.
一、传媒语言歧视现象(一)性别歧视性别歧视主要指人们对两性的外貌、举止、能力、情感和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的规范,包括关于两性的刻板印象。性别歧视现象在中西传媒语言中都存在,它包括对女性的歧视也包括对男性的歧视,而对女性的歧视程度远远深于对男性的歧视。  相似文献   

8.
在瑞典,选美从很久以前就被看作是“歧视妇女”的表现,社会上也不搞任何以女人为参赛对象的比赛(除了体育)。甚至报刊上的美女照片、路牌中的性感广告也总会被女权组织抗议为“对妇女的歧视”。在瑞典,录取女性工作或学习时也没提供给女人因“美丽”而脱颖而出的额外机会。美女和“非美女”总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美女的心思也因此不得不下在真该用心耕耘的那些领域上。  相似文献   

9.
张传鹤 《理论学刊》2005,(12):58-60
维护妇女平等就业权,实现两性和谐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妇女在就业中经常遇到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造成女性在劳动力市场遭受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传统性别偏见的作用;二是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要求;三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职能部门在维护妇女平等就业权方面工作力度不够;四是部分女性综合职业素质偏低。要有效消除各种性别歧视现象,就必须大力批判陈腐的性别观念,宣传先进的性别观念和维护平等就业权的意义;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创新对妇女平等就业权的救济保障途径;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要加大工作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妇女的综合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5,(12)
目前,我国女性职场就业遭遇性别障碍的现象较为普遍,表现形式多样,原因复杂,消除女性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现有的法律制度存在明显不足。有必要对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多方面制度加以完善,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建立专门的执法机构和健全相关司法制度和救济途径,以消除女性职场就业的性别障碍,保护女性就业者平等就业,完善我国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的现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劳动的权利,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类组织都有促进劳动者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多种形式的就业歧视现象大量存在,使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受到了严重侵害。我国现行禁止就业歧视法律保障制度却存在诸多缺陷,难以对劳动者进行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12.
男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思考--从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娟 《理论学刊》2006,(4):92-93
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男女平等就业问题,但是,现实中女性平等就业权还未能真正实现,男女就业不平等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其中,女大学生———这一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阶层女性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所遭遇的就业歧视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例证。一、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择业的一大障碍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性。通常情况下,在选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许多单位明确提出不要女生,存在明显的性别选择倾向。其二是就业竞争的不公平性。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对于谋…  相似文献   

13.
妇女就业状况是衡量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在妇女就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应看到妇女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更要看到我国入世对妇女就业的影响.因此,必须全社会都来关心妇女就业问题,通过法律保障、政府扶持、社会关注、企业重视、女性自强,共同努力,才能在发展中提高妇女地位,最终实现男女平等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画中有话     
《党员干部之友》2013,(5):63-63
教育部:招聘不得限定985、211高校。针对部分毕业生遭遇就业歧视,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5.
社会正义的实质性内涵认为,性别平等并不是意味着任何政策都是绝对的等同,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确保机会的均等,并对弱势者作出相对的补偿。本文从社会性别平等的涵义出发,结合社会各种现实情况,对照我国各种现行政策,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就业政策体系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男女在入学、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平等政策,就业女性特殊时期的补偿优待政策,男女平等的职业终结政策和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中的“反性别歧视”政策等  相似文献   

16.
胡仙芝 《新视野》2006,(6):35-37
社会正义的实质性内涵认为,性别平等并不是意味着任何政策都是绝对的等同,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确保机会的均等,并对弱势者作出相对的补偿.本文从社会性别平等的涵义出发,结合社会各种现实情况,对照我国各种现行政策,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就业政策体系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男女在入学、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平等政策,就业女性特殊时期的补偿优待政策,男女平等的职业终结政策和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中的"反性别歧视"政策等.  相似文献   

17.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会庆  张巍 《世纪桥》2011,(21):148-149
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在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就业领域和工作薪酬等方面承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本文从就业形势、社会观念、法律保障、教育模式和女大学生自身等角度分析了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和职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已成为我国政府实现就业目标的重要障碍。它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就业权,而且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安定和谐。本文在结合现实分析了我国就业和职业歧视的现状、原因及判断标准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就业和职业歧视的规制原则、规制途径和规制方式。  相似文献   

19.
就业歧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平等就业权和就业歧视就业歧视是对平等就业权的侵害 ,所谓平等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 ,达到法定年龄的劳动者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选择用人单位从而平等地获得参加社会劳动的机会 ,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肤色、国籍、个人身体素质等不同而遭受歧视的权利。平等就业权是劳动权的直接体现 ,也是实现劳动权的前提 ,是劳动者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生存权利 ,是一切民主国家政治权利的基础。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这一有别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年初,中共中央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共产党新的执政目标,而就业歧视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平等权,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一股逆流。因此,应积极加强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并从政府、社会等多角度来保障实施,积极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